Daily Archives: February 9, 2009

ZT神话是人类文化的原初基础(高宣扬)

神话是人类文化的原初基础  庆贺结构主义大师列维─施特劳斯百年华诞 (高宣
扬)

列维-施特劳斯   

当人类跨入二十一世纪并幸福地享用科学技术的成果的时
候,还有谁会相信人类文化原本是以无意识的神话作为基础的?法国著名的结构主
义人类学家克劳特.列维─施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 1908-)根据他从一
九四?年代以来的研究发现,提出坚定不移的理念:不管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到何种惊
人的程度,也不管当代思想文化已经达到怎样极端复杂的程度,人类思维的基本模
式,仍然是、也只能是最原始的神话创作机制:一种稳定不变的「无意识」的思维创
造结构。

原始人最质朴的思维方式

  今年已达百岁高龄、仍然健在的列维─施特劳斯,在他百年华诞前夕接见友人
时,以幽默的态度和游戏般的语词,缓慢而又自信地说:「面对现有的一切文化和
科学成果,所有的人,都丝毫不应该忘记由我们的远古祖先所奠定的神话创作原则;
我们始终要感恩原始人,因为正是他们,为我们创造并保留了我们共同的祖先最朴
素和最自然的思维方式。」

  列维─施特劳斯指出:「所谓神话,就是从自然向文化过渡的原始人的真正故
事,是人类尚未与动物完全区分开来时的一段历史」;神话,实际上是人类童年时
代的「集体性无意识创作的梦」,是人类原始祖先进行文化创造过程的最朴实的纪
录,因此,它为我们提供了人类思维模式的原型,提供了全人类从事各种文化生产
过程所共同遵守的思想运作机制的基本结构。

  列维─施特劳斯说:「从沉积于历史最底部而冒现出来的神话,作为文化的最
可靠的保证力量,它向我们提供一个放大镜,以大量具体而形象的形式,反映出思
想运作所遵循的基本机制。」所以,人类思维的创作机制,不是立足于同自然对立
的理性原则,也不呈现为逻辑主义及历史主义所描述的连续演化过程,而是自然万
物相互间,在一定间隔内保持协调的整体性原则的模拟或重演。如同自然原则一样
万古长青和恒久稳固,人类文化的内在创作机制,也呈现为稳定不变的结构。各个
历史阶段内的不同文化形态,不过是文化的统一稳定结构在不同环境下的间断性重
演,就好像地层中的不同化石都表现出同一物质结构一样。

世界本可避免一切悲剧

  一九九一年八月在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五百周年前夕,列维─施特
劳斯发表新书《猞猁的故事》。当时他说:「五百年前,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时
候,印第安人举起双臂欢迎大西洋彼岸的来访者但白人征服者的态度恰恰相反。」
从此以后,白人入侵者对印第安文化的破坏,导致了永远不可弥补的历史错误。列
维─施特劳斯感慨地说,如果白人像印第安人一样以友好和认真的态度进行文化交
流,那么现在的世界本来是可以避免一切不必要的悲剧,人类文化也会健康地发展
起来。

  列维─施特劳斯在印第安原始文化中所发现和肯定的那些「深层结构」,在他
看来,正是全人类整体性文化建构的基本模式。由神话所显露的思维创造基本结构,
是以「男女间的性交换」和「食物的交换」为两大主轴而运作的。「性」与「食」
成为了人类全部文化创造的基本内容和出发点。

  由于列维─施特劳斯的整个理论始终都强调以原始人的思维模式为基础的思想
结构,所以,人们把他的理论称为「结构主义」。列维─施特劳斯所说的「结构」,
可以在各种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以及各种文化产品中,
以这样或那样的经验形态体现出来,但它所指的,毋宁是在这些经验形态背后、生
产各种精神创造活动的基本动力结构。所以,列维─施特劳斯指出,他所主张的
「结构」,指的是符合以下四个要求的模式:「第一,结构展现一个系统的基本特
徵;结构是由某些因素所构成的,其中的任一因素,在系统中的任何其他因素没有改
变以前,就不能实现任何变化。第二,对任何一个既定的模式来说,应该存在发生一
系列变化的秩序的可能性;而这些变化是同样类型的一群模式的转变的结果。第三,
当结构的一个或多个组成因素发生某种变化的情况下,结构的上述性质,使我们有
可能预见上述模式将会作出什么样的反应性变化。最后,模式的建构必须直接有助
于理解一切被观察到的事实。」

  结构主义的发现过程是曲折复杂的。在一九三O年代中期,列维─施特劳斯获得
机会,接受巴黎高等师范学院院长、著名社会学家谢列斯汀.布格列(Celestin
Bougle, 1870-1940)的推荐,到巴西圣保罗大学任社会学教授。接吁,列维─施
特劳斯亲自到亚马逊河流域的印第安部落进行调查。他在一九四八年发表的《南比
克瓦拉部落的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一九四九年发表的《亲属的基本结构》,以
及一九五五年发表的《忧郁的热带》等重要著作,都是以这一时期在印第安人部落
的人类学田野调查为基础而写成的。五十年代后,他继续发表许多重要著作。

  结构主义在二十世纪法国哲学发展史上,占据特殊的地位,它可以说是当代法
国哲学一切理论革命的最重要思想基础。不了解结构主义,就不可能了解整个法国
当代哲学的基本精神。但是,结构主义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思潮和思想派别,它
不只向人们提供了观察社会和人类文化现象的基本观点,而且也为人文社会科学提
供了进行科学研究的新方法。结构主义的产生首先是在语言学和人类学的领域中,
然后迅速地扩展到文学艺术界以及整个人文社会科学多学科的广泛范围;而在它的
理论和方法中,又涵盖吁语言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哲学、
文学和精神分析学等多学科的特徵。

人类文化自我创造

  列维─施特劳斯认为,对于人类学研究来说,最重要的问题,并不只是面对、
搜集和观察现有的各种经验的文化事实,而是要进一步说明人类文化何以如此多元
化却又永远不断更新?人类文化不同于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地方,正是在于人类文化
以自然事物无可比拟的发展和更新的速度,同时又以自然事物无可比拟的多样化复
杂形态,不断地、甚至永远地在进行自我更新和自我再生产。换句话说,人类文化
的特性,不在于它的静态存在形式,也不在于它在某个历史阶段中所呈现的特殊形
态,而是在于它自身内在地含有自我创造和自我再生产的动力结构。所以,列维─施
特劳斯所说的结构,从根本上说,是指各种文化产品所赖以形成和再生产的人类思
想的创造运作模式。

  文化是由各种各样象徵性系统所构成的整体,而其中的首要象徵性系统,就是
语言、亲属关系、经济关系、艺术、科学和宗教。由此,语言及其论述性话语,就
成为了结构主义研究的重点,也成为「解构」人文社会科学及其主体中心主义的基
础领域。

  作为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的出发点,语言及其论述性话
语是揭露传统「主体论」的奥秘的关键。在结构主义看来,个人的「主体性」并不
重要;重要的是揭示适用于一切历史时代文化创造的稳定结构;而语言结构则是这
种稳定结构的典范。

  由此看来,结构具有「共时性」(synchronism),而不是「历时性」(diachronism)
的特徵;文化发展并不是连续的链条,而是断裂式和中断性。

  结构主义的上述基本观点和方法导致西方整个人文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领域的
思想大革命,也直接地推动了二十世纪西方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以及文学艺术的新
思潮的诞生和不断更替。

  在一九六O年代受到结构主义的启发而深入研究文化和女性主义的朱利娅.克利
丝蒂娃(Julia Kristeva, 1941-)在谈到结构主义对她的启发时,很激动地说,是
结构语言学和结构人类学对主体的解构威力,使她的思想发生根本性转向。她特别
欣赏当时法国结构语言学家埃米尔.本维尼斯(Benveniste, 1902-1976)的这样一
句话:「正是在语言中、并通过语言,人才使自己建构成主体。」这样一来,对人
文社会科学来说,研究的重点和基本方向,不是探讨如何建构逻辑主体或如何围绕
它进行真理的探索,而是深入揭示语言及其基本结构对人的思考及其文化创造的决定
性影响。

  结构主义的最大理论贡献,就在于它以新论述模式,取代原来西方传统思想主
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模式及其主体中心主义原则,因而彻底地颠覆了贯穿于整个西
方思想和文化的「人」的基本观念及其「正当性」基础。

(作者是上海同济大学欧洲文化研究院院长、哲学系教授。)

====

这篇老列维,甚至结构主义都谈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