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August 2004

迟到的纪念(朱也旷)

迟到的纪念

1986年罗念生(怀抱鲜花者)与中央戏剧学院《俄狄浦斯王》剧组合影
  
朱也旷

  罗念生活到了将近86岁的高龄,于1990年在北京逝世。14年后的今天,他的全集才得以出版。在有生之年未能见到作品汇总的出版,必是一件憾事,因为一个活到耄耋之年且作出杰出成就的人,是享有这种资格的。不管怎么说,十卷本的全集终于出来了,且装帧设计庄重典雅,应该是对先生最好的、尽管是迟到的纪念。

  熟悉一点人类文明史的人都知道,希腊文明在2500年前给予人类精神的那种推动力,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社会。今天,任何一个学生在学几何学与天文学时,已经没有必要去读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阿波罗尼奥斯的《圆锥曲线》与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了;除了希波克拉底的誓言,一个医科低年级的学生也无必要去涉猎古希腊的医学文献。可以这样说,希腊精神在人类理性方面的体现,已经间接地融入到许多学科及事务中。

  但希腊精神在人类艺术方面的体现,依然对今人起着直接的影响和作用。不仅像《安提戈涅》一类具有普适意义的悲剧没有过时,像阿里斯托芬讥讽当时“激进民主派”的喜剧《骑士》也没有过时,即使像狄摩西尼那些时效性很强的演说辞,现在读来仍然别具意味。而在希腊诸艺术中,以史诗及戏剧为代表的古典文学尤为重要。罗念生毕生的工作,即是架起一座通往希腊古典文学的桥梁。这是一项极其困难的工作,同时也是一桩只有伟大的心灵才配得上的伟大事业。有人将这一工作与译佛经相比,亦不能
算是过誉。

  就个人喜好而言,我希望在全集中能包括荷马的另一部史诗《奥德赛》。既然狄摩西尼的第三篇《反腓力辞》出现了,我就希望还能读到第一篇、第二篇《反腓力辞》,甚至《金冠辞》、《葬礼演说》。当然,作为希腊悲剧的爱好者,或许更希望全集能够包括埃斯库罗斯雷霆万钧的三连剧《奥瑞斯提亚》的后两部等等。但是任何一个对罗先生的经历有些许了解的人,都会以为这样的要求是不合理的。

  罗念生生于1904年,经历过那个不幸世纪的所有重大灾难。虽然一生大致还算平安,但生活的艰辛和动荡的环境还是极大地妨碍了他。等到“文革”结束,先生已到了疾病缠身的烈士暮年。先生晚年的不已壮心是像索福克勒斯那样活到90岁,以便至少译完《伊利亚特》,可惜这个愿望落空了。

  终其一生,罗念生似乎并没有任何可歌可泣的事迹。他不是一位通常意义上的英雄,也不是为大家所景仰、所趋之若鹜的公共知识分子。在价值观被扭曲的时代,在人类的美德之光在金钱、权力和欲望前大幅度弯曲的时代,媒体热衷于追腥逐腐,作家热衷于自我抚摸甚或脱裤子比赛(朱大可语),后辈学人大多怀有一颗躁动的心,真正的榜样却在被人遗忘。先生在日本飞机的轰炸声中,在寺庙如豆的灯火下,在近乎失明及癌病交迫的老年埋头译书的情形,其实已经构成了传记作品的动人材料。遗憾的是,这样的传记至今不见踪影。

  中国言必称希腊的人不算太少,但真正致力于希腊文明研究的人却少而又少。因此罗念生所走的注定是一条清贫、寂寞的小路。译作《俄狄浦斯王》早在1936年即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但直到五十年后的1986年,该剧才首次在中国上演。先生晚年费了很多心血编撰的一本两三百万字的学术著作,在出版社压了四年还是不能付排,只好对着夕照苍凉的北京西山兀自叹息。

  爱因斯坦曾经把开普勒、牛顿等一类科学家称为具有宇宙宗教感情的人:只有那些作出了巨大努力,尤其是表现出热忱献身精神的人,才会理解这种感情的力量。我想罗念生先生就在这类人之列,尽管他不是一位科学家,不是一位创造者,而是一位架桥者。

=====

罗念生我只读过他一本《希腊罗马散文》,听自立谈过他只读古希腊
罗马之书一事,令人敬仰!

颂歌奥运,给中华竞赛儿女

颂歌奥运,给中华竞赛儿女

Mother of golden-crowned contests,
Olympia, queen of truth ! – – – Pindar

天空在海水上,呈现自己的尊容
荣誉女神啊,没有你的青睐
人类又何须聚集在一起?

这是个和平的节日,这里的人们
来自世界各地,他们带着民族的嘱托
欢喜雀跃,唤发精神。

谁把奥林匹亚的圣火,燃遍全世界
又引回到古老的奥林匹克中心?
阿波罗,太阳之神,光明之神
是你的光芒点燃这支神圣的灯炬

雅典娜啊,你的勇敢与智慧
再次光临你庇护的城池
茂密的月桂在山谷中踊喜

这些古老的桂冠,诗人哟
理应赠献给这竞赛场上的冠军
他们的虔诚,他们的汗水和毅力
只有他们佩戴才称心!

白鸽衔橄榄枝飞向天顶
这是和平的一日,这是幸福的一日
理应该有一支幸福的歌曲

可我还没有一个优雅的旋律
缪斯哟,还有奥菲欧
请宽容我呕哑嘈喳的声音
在这个节庆的时刻,在这黎明

远方流过黄河与长江的水
他们属于骏马与飞燕之国的土地
马踏飞燕是曾经的过去

雾中仙女,穿上金光闪闪的衣裳
她们一直在优雅地观望
你们俨装的健儿们在另一个古老国度
体育场竞赛的辉煌…

仿佛已过了二十多个世纪
奥林匹亚的众神,请醒一醒
看看东方古老传说中的龙的后裔

他们曾经长久地沉睡
把马和燕子都翻滚入泥泞
你们也在沉睡,沉睡了几千年
是否就为了这一刻苏醒?

云朵是海洋的天使
溪水和江河是远方大雪山的召唤
宇宙之母藏在夜晚的星际

把她的女儿撒遍天地间
这些不眠的精灵
她们有不朽的记忆力

东方月下的花朵渴望奉献
汉唐古老的乐器在等待宴乐的凯旋
踏翅羽的骏马啊,腾向云霄
那里是所有渴望的人们的心愿

“更高,更快,更远…”
威猛的竞赛中却有着无比的细腻
这是和平人们的庆典

成功属于那些虔诚努力的人
花环拥戴给那些胜利者
他们有精湛的技术与竞争的风威
荣誉让他们蒙一生光辉

无论聪明、健康、出身高贵
如果没有对宙斯的崇敬
连半人神也不理睬他们节庆的奖杯

竞赛光芒在田径场闪烁
奥林匹亚,你真理的女王
在你公正的光照下
所有美好和快乐都将归属人类

摘下你墙上的古弦琴
用品达格式,配上汉语的节奏与韵
来一支赞颂龙传儿女的歌曲

最先唱颂田径场上的豪英
这奥林匹亚中最古老的韵律
又象古老笛孔中吹出的民歌悠悠
猛然间是谁如箭的身影…

仿佛蓝天中一只轻捷的鸥燕
高台上腾跃一道道惊羽
大海中的帆艇,水道内的豚竞

那身体的韵律,七彩之舞蹈
何须用我的歌声来唱吟?
他们已流尽身上最后一滴汗水
我的弦琴也在颤慄!

小球、羽球与大球的场坪上
是一种众人合作的争拚
最后一刻把多少人心弦凝在一起

“高度、力量、速度…”
人与人的角逐,与自然、自身的竞赛
马拉松是人类不朽的风度

桂冠戴在胜利者的头上
这竞赛中的竞赛,公平中的公平!
人们以泪洗面,跳跃跪拜
胜利挂在每个人的脸庞

但我唯独赞颂你,龙的传人
中华竞赛儿女,不论来自香港,台湾
还是在别的国家努力

当然我只能用汉语歌唱
用汉语敬祝各国的桂冠们凯旋而归
把和平的福音带到全世界
让亲人蒙享你的荣誉

唱赞你,这个普天同庆的时刻
大家翩翩起舞,举酒高歌
诗人怎能抑止住他心中澎湃的激情?

众神之山上金碧辉煌
他们也分享你艰难的荣光
因为,只有你看见了,人类啊
你荣登宇宙竞赛的金榜

奉献吧,采来美洲唐松草
中国的桂花和月季
把一束埃及尼罗河畔的百子莲

献给新的曙光和黎明
献给未来的一日,献给你
我的这一支渗着汗水与泪水的颂歌
歌颂你们的桂冠与美名

2004/08/29

=====

年初在学习品达的颂诗,准备写一首赞颂纽约探险者之家-瑞典青年
海耶达尔的赞诗(海耶达尔一直为海子生前所爱);可惜一直不能收
尾。年初的那一点感动终因季节变幻和家累拖散掉了。

这奥林匹克正是品达诗歌唱颂的核心。古希腊奥运会获桂冠的人,一
定有一首诗琴伴唱的颂歌伴随。颂歌主要赞颂的是神,其次才是人。

这里尝试用品达笔法,在汉语中试验一下。因为是希腊奥运会,故而
不太洋泾帮。再说,华人的奥运成绩真了不起,能不唱赞一回?

Ode to Athens

For the Olympic Games, Athens 2004

Armand D’Angour

Blessed precinct of the land of Athena
Immortal City of Theseus and of the sons of Erechtheus,
We will sing of you, whence Athenians of old
And heroes once set forth to the Games
Of shining Olympia.
Now as for a second time with good fortune
You have welcomed these contests here
Let us celebrate you with Pindaric song.

come to the world’s centre, young men and women,
Gathering from countless lands afar,
Rejoicing in strength and firm in purpose
To achieve victory, and in the cause of peace
Eager to compete.
To the winners there will be grateful reward
For their marvellous skills,
So let us extol them with glorious music.

Let the desired gift of success alight
On each Olympic victor in turn, as God grants it
To those who deserve it and whose turn it is to win.
But with God’s favour may light eternal also shine on the city
In return for her hospitality anbd goodwill.
O Mother-city of wisdom, famed of all Hellas,
Now receive in gladness this thanks-offering of words
Finessed in ancient style;
And in finale with uprased voices let use praise you
at the height of your glory!

=====

This is more like a pop song, nice but not touching….

It will be cited tomorrow.

共命鳥

共命鳥

昔雪山中﹐有鳥名為共命﹐一身二頭。一頭常食美果﹐欲使身
得安隱﹐一頭便生嫉妒之心﹐而作是言﹐彼常雲何﹐食好美果
﹐我不曾得﹐即取毒果食之﹐使二頭俱死。--《雜寶藏經》

雪山森林中有許多鳥類
風起時﹐一片片鳥羽散凌
如春日柳絮﹑冬日飄雪
秋日的鳥羽落滿了一地

這裡住着一種稀世珍鳥
兩隻鳥首共享同一個身軀
一隻沉沉睡﹐一隻清醒
仿彿太陽月亮日夜交替

一隻在白日裡勤勞不輟
尋覓果實﹐飛過來﹐飛過去
一隻獨沉醉于白日夢
或夜間逍遙游更有情趣

“日鳥”總感覺環境危急
一顆終日充不滿-飢餓的胃
“夜鳥”腹中總很充實
從不去操心生計的道理

共一個身軀﹐思想各異
生活過得勃勃有生機
“日鳥”常提起織布鳥的事
“夜鳥”只想天堂鳥回音

哥倆同心共足﹐比翼翻飛
從來也沒有彼此的猜忌
山林中五彩繽紛的玉葉下
結滿了紅黃熟紫的果實

有的芳香四溢﹐味道甘美
有的色彩艷麗卻藏毒機
“日鳥”教“夜鳥”辨別分類
夜鳥聽了止不住口涎滴

他想起往常白日夢中
“日鳥”獨嘗了多少美味
為何不與他“夜鳥”共享﹖
“夜鳥”心中開始猜忌

“夜鳥”滿腦子芬芳甘美
夜裡“日鳥”也無法睡安寧
他誇獎燕子能筑巢遷居
“夜鳥”拿杜鵑機智應對

隔日“夜鳥”難抑止瞌睡
“日鳥”依舊慇懃把食覓
翻飛中他發現一棵無花果樹
樹上果實紅艷香侵脾胃

照理應喚醒同足“夜鳥”
無奈其仍在夢中唱囈
“日鳥”吞食時﹐“夜鳥”乍醒
怨怪他為何又偷嘗美味﹖

“日鳥”解釋共生的道理
“夜鳥”哪裡能聽得進去﹖
鬱鬱地飛到一棵馬錢子樹旁
只一味生吞干扁的錢實

“日鳥“在一旁驚慌嘆息
一種干渴的熱火在腹中燃起
血液中毒發﹐一聲墜倒地
共命鳥在雪山不再聞名

2004/08/23

=====

前两天听一位女尼谈起“共命鸟”的事,感觉到颇受启发,很有诗意。

想了好几种方法来写,还是叙事体最好。这里共命鸟原型是犀鸟,马
钱子硷是一种很毒的毒药,但果肉是可食的。

杜鹃不筑巢,只把卵下在别的鸟的巢内,让别家孵化。初生的杜鹃往
往把迟孵的亲鸟的卵推出窝沿砸碎。

海子的诗论与诗篇 (高波)

海子的诗论与诗篇

海子对中国诗歌的创造性贡献,在于“他把古典精神和现代精神、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乡土中国和都市文明作了成功的融合”(《不死的海子.序》)。

如果以为海子是凭着过人的才华“天籁”式地创造了如此杰出的诗篇,那就把海子理解得过于简单也过于轻松了。海子是出生于贫寒小村的农家娃儿,又是14岁即进入中国最高学府的北大学子,卑微的出身使他不得不面对无奈的现实,人类文明精华的哺育,又使他有着博大而高远的精神追求。二者间的不和谐,是海子身陷其中的生存困境,这一困境是海子苦难命运的根源,同时也造就了他卓尔不群的诗篇。海子诗篇的独特意象及诚挚情感,源于他乡村生活的经验及由此造就的秉性,是他农家娃儿的“胎记”,而他的诗篇所呈现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境界,则是在接受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理性追求,是北大学子的烙印。海子的成就,并非仰占才华的率性而为,而是在理性指导下自觉刻苦追求的结果。他篇幅有限的诗论,向人们证实了这一点。

明察中国现代诗坛的弊端

海子写道:“我觉得,当前中国现代诗歌对意象的关注,损害甚至危及了她的语言要求”(<>)。意象是诗的构成要素,对诗而言,意象的创新无疑既是最基础的,同时又是最实质性的,但意象创新的目的,是为着诗的表现需要。中国现代诗坛上,一种偏向十分引人注目:意象的创新已经演化为意象的猎奇出怪和失却表现目的的堆砌。这一现象表明,在一些诗人那里,诗已经不是独特情思的抒发,而是一种炫耀或消耗匠人式技艺的把戏。对此,海子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和清醒的头脑:“必须克服诗歌的世纪病,--对于表象和修辞的热爱,必须克服诗歌中对于修辞的追求,对于视觉和官能感觉的刺激,对于细节的琐碎的描绘。”在海子看来,“诗歌是一场烈火,而不是修辞练习。”(<>)

怪异堆砌的意象不仅影响到人们对诗意的把握,而且使得诗在韵律上不堪卒读,对这一已经严重影响到现代诗的传播范围和生命力的大问题,海子有针对性地高扬自己的诗学主张:“新的美学和新语言新诗的诞生不仅取决于感性的再造,还取决于意象和咏唱的合一。意象平民必须高攀上咏唱贵族。”(<>)他认为应当注重结合语言的特性、尤其是汉语的特性从音韵上强化现代诗的“诗性”。事实上,“意象和咏唱的合一”是以“诗歌是一场烈火”为基础的,当诗尤如生命烈火难以遏制地燃烧时,意象的传神和情思的律动,自然也就蕴含于其中。海子的诗篇就是这样,意象质朴清新,渗透着浓郁的乡土中国色彩:土地、天空、河流、山岗、村庄,麦子、马车、草叉、茴香、蚕豆花……海子诗篇的韵律,则有着直抒胸臆的如风般的自然流畅:

“珍惜黄昏的村庄

珍惜雨水的村庄 

万里无云如同我永恒的忧伤”    (<>)

“泉水白白流淌

花朵为谁而放

永远是这样美丽负伤的麦子

吐着芳香 站在山岗上”     (<>)

海子的努力,昭示了现代诗同样可以具有咏唱的特性和音韵的美,这是海子给予现代诗坛的一个重要启示。明察诗坛弊端的理性追求,使海子成为现代诗人中的歌者。

跳出古典诗学精神的囿限

海子是具有世界眼光的诗人。在对人类诗歌历史的宏观考察的基础上,海子意识到了中国古典诗学传统中制约中国诗歌创造的一些缺憾。作为一个诗的国度,我们固然有着悠久且优秀的诗歌传统,但放在世界诗歌历史中来考量,中国诗学传统中的某些特点,也正是它的弱点。悠久且优秀的诗歌传统固然是我们当下诗歌创造的根基,但只有摆脱顶礼膜拜的态度,传统才能真正成为我们赖以创新的土壤而不是桎牿。在海子看来,东方诗学传统中有一种他称之为“文人趣味”的东西,影响了中国诗歌的深度和力度,这也就是海子除屈原外,推崇效法但丁歌德等西方诗人的根本原因。他说:“我恨东方诗人的文人气质。他们苍白孱弱,自以为是。他们隐藏和陶醉在于自己的趣味之中。他们把一切都变成趣味,这是最令我难以忍受的。比如说,陶渊明和梭罗同时归隐山水,但陶重趣味,梭罗却要对自己的生命和存在本身表示极大的珍惜和关注。这就是我的诗歌的理想,应抛弃文人趣味,直接关注生命存在本身。这是中国诗歌的自新之路。”(<>)

结合海子对两种诗人的论述,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知道他在鄙夷文人趣味时所追求的更高层次的东西。“有两类抒情诗人。第一种诗人,他 热爱生命,但他热爱的是生命中的自我,他认为生命可能只是自我的官能的抽搐和内分泌。而另一类诗人,虽然只热爱风景,热爱景色,热爱冬天的朝霞和晚霞,但他所热爱的是景色中的灵魂,是风景中大生命的呼吸。……把景色当成‘大宇宙神秘’的一部分来热爱,就超出了第一类狭窄的抒情诗人的队伍。”他还说:“把宇宙当做一个神殿和一种秩序来爱……要热爱生命不要热爱自我,要热爱风景而不要仅仅热爱自己的眼睛。……做一个热爱“人类秘密”的诗人”(<>)

这就不难理解,何以“自然”在海子笔下,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生命气息。海子笔下的中国乡村,不是抚慰失意文人的山青水秀,也不同于渗透着民族的苦难历史、展现了民族的坚韧毅力的广袤大地。一句话,乡村不是浪漫主义者或遁世者为着逃避现实而牧歌化了的田园山水,不是启蒙主义者、人道主义者批判、同情的愚昧苦难的村落和大众,不是社会革命者所发现的作为根据地的土地和主力军的人民。海子是一个真正属于中国的乡村和土地的诗人,乡村就是他的血肉和生命。他“倾心死亡 不能自拔 热爱寒冷而空虚的乡村”(<>) ,这是一种尤如迷恋爱人和依恋妻子般的爱:“分开编过少女秀发的十指  秀发像五月的麦苗 曾轻轻含在嘴里”(<>)“健康的麦地 健康的麦子 养我性命的妻子”(<>)面对乡村的土地,诗人感受到一种有若鞭子抽打般的拷问:

“诗人,你无力偿还

麦地和光芒的情义…… ”

“麦地

别人看见你

觉得你温暖,美丽

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

被你灼伤……

麦地

神秘的质问者啊”(<>)

在海子笔下,乡村及土地,有如爱你、理解你的慈母严父,有如注视你、包容你的神明。探索景色后面的大生命的呼吸,把自然当做圣殿和秩序来爱,海子为人们呈现了一个诗性且神性的乡土中国。

追求深髓博大的诗意

“应抛弃文人趣味,直接关注生命存在本身。这是中国诗歌的自新之路。”海子的世界眼光,使他自觉追求深髓博大的诗意。在海子看来,如不摆脱文人趣味,古典诗学传统中的言志抒情,就只能是个人所体验到的一点得失荣辱。海子认为,伟大的诗歌就是要“将自己和民族的材料和诗歌上升到整个人类的形象”,体现“人类精神”(<>)。海子的创作实践了他的诗学,他关注人类的生存境况及其未来命运,对人类有着悲天悯人的火热心肠和博大情怀。

“在这个春天你为何回忆起人类

你为何突然想起了人类 神圣而孤单的一生

想起了人类你宝座发热

想起了人类你眼含孤独的泪水”       (<>)

面对人类的生存现实及其历史,在茫茫的时空中,他发出了怀疑一切、挑战一切、否定一切的叩问:

“我在天空深处高声询问 谁在?

我 从天空中站起来呼喊

又有谁在?”       (<>)

他认为人类迷途了, 为了从情欲和死亡手中拯救迷途的人类,他可以奉献一切,奉献生命乃至比生命更高的他所追求的诗的王位(<>)。他试图统合人类文明的现有成果,成为太阳为人类照亮路途,他对人类文明的代表、三大宗教的创始人说:

“你是人类部落的三颗辰星

我只是,只是太阳

只是太阳

你们或者长成我 或者隶属于我”    (<>)

海子个人性的努力及其短暂的生命,自然使他无法达到他所追求的这一境界,但一个农家孩子摆脱了传统诗学精神的束缚、站在人类诗歌格局中的恢宏博大的追求,确实震憾了人们的心灵。海子说,“我的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我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或一位戏剧诗人,甚至不想成为一名史诗诗人,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

海子的诗篇是他诗学主张的实践,因而他的诗论,不仅向人们昭示了其成就的来之不易,同时,也是理解他的诗篇的一把钥匙。海子让人们意识到,诗不是匠人式的技艺,不是自娱自慰的玩物,不是炫耀才华的标识和求取现实功利的敲门砖,诗就是诗人的生命,是他们探索宇宙人生、挑战世俗生活的武器和他们安身立命的根基。真正的诗人,必须 拥有伟大的品格。诗人不是吟诵山水风月的多情才子,而是以赤子之心关注人类命运、以诗和思揭示宇宙人生奥秘的赤子哲人,诗不仅依占灵性,而且需得有智性的加盟。这是一种新的诗学精神,它为人们评判近百年来的中国新诗乃至数千年来的中国诗歌,提供了一种参照尺度。应当在这样一个高度上,理解海子诗论及诗篇的价值和意义。

====

我很喜欢看诗人论诗,就象看音乐家论音乐一样。

纯粹欣赏与创作果真不一样。但我想,更高水平的欣赏恐怕要经历创
作的尝试吧?

这个我还有些不定。

2004年雅典奥运会奖牌榜

2004年雅典奥运会奖牌榜

国家 金牌 银牌 铜牌 总计
中国 10 6 3 19
美国 7 9 6 22
澳大利亚 6 3 5 14
日本 6 2 1 9
法国 3 2 4 9
乌克兰 3 1 1 5
俄罗斯 2 5 5 12
意大利 2 3 2 7
希腊 2 0 1 3
罗马尼亚 2 0 1 3
土耳其 2 0 1 3
荷兰 1 2 3 6
德国 1 2 2 5
韩国 1 2 2 5
斯洛伐克 1 2 1 4
匈牙利 1 1 1 3
泰国 1 0 2 3
瑞士 1 0 1 2
南非 1 0 0 1
阿联酋 1 0 0 1
朝鲜 0 2 1 3
奥地利 0 2 0 2
波兰 0 2 0 2
英国 0 1 2 3
津巴布韦 0 1 1 2
西班牙 0 1 0 1
格鲁吉亚 0 1 0 1
印度尼西亚 0 1 0 1
印度 0 1 0 1
葡萄牙 0 1 0 1
塞黑 0 1 0 1
古巴 0 0 4 4
比利时 0 0 2 2
巴西 0 0 2 2
保加利亚 0 0 2 2
阿根廷 0 0 1 1
加拿大 0 0 1 1
哥伦比亚 0 0 1 1
捷克 0 0 1 1
蒙古 0 0 1 1
斯洛文尼亚 0 0 1 1

加州高院判决旧金山同性恋婚姻无效

加州高院判决旧金山同性恋婚姻无效

BBC记者格利菲斯发自华盛顿: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最高法院宣布旧金山市的四千多个同
性恋婚姻无效。

该法院裁决,旧金山市长允许同性伴侣结婚的决定违反了加利福尼亚州的婚姻法。根据
这项法律,婚姻被界定为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的结合。

旧金山市市长在今年二月开始向同性伴侣发放结婚许可证。来自美国全国各地的超过四
千个同性伴侣在旧金山结婚。

但是,这些同性婚礼让一些保守派团体感到愤怒。他们发起司法挑战,要求禁止同性婚
姻。

在今年三月,加利福尼亚州最高法院下令中止向同性伴侣签发结婚证,直到该法院作出
最后裁决为止。

现在,加利福尼亚最高法院说,允许同性伴侣结婚的决定违反了加利福尼亚州界定婚姻
的法律,并宣布此前在旧金山批准的同性婚姻一律作废。

在另一项事态发展中,旧金山市和同性恋权益团体正在起诉加利福尼亚州,以便推翻禁
止同性婚姻的法律。

那一诉讼案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审理。在马瑟诸塞州的一个类似案例已经导致该州制定允
许同性婚姻的立法。

下一个是伊朗吗?(钱克锦)

下一个是伊朗吗?

南方周末   2004-08-12 14:56:57

美国第一装甲师的士兵在伊拉克与伊朗接壤的边境巡逻。Photocome/图
  
  正如美国国务院的一位官员所说,1953年的时候,美国正在“等待着伊朗的天空明朗起来”。而50年后的今天,美国同样面临来自伊朗的挑战。即使是国内大选的胶着,以及美军在伊拉克接近千人的死亡也没有让美国忘记伊朗。8月8日,赖斯在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采访时向伊朗发出强烈警告:美国及其盟国不会允许伊朗发展核武器,如果斡旋不能奏效,布什政府将采用一切可行手段制止伊朗核武器项目。那么,伊拉克之后——

  挥之不去的阴影

  这两年多来,对美国最重要的动作莫过于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发动了两场军事上势如破竹、政治上深陷泥潭的战争,而面积有160多万平方公里的伊朗,就处于这两个战场之间。微妙的地缘关系,让伊朗变得更加无法回避。

  伊朗与美国实质交往的历史并不长。1953年,伊朗根本不是美国亚欧战略结合部的重点。如果不是为了避免伊朗落入苏联之手,如果不是巴列维国王的投怀送抱,美国或许根本不会管什么伊朗。

  1953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帮助巴列维推翻了坚持把石油工业国有化的摩萨台政权,也从此颠覆了美国在伊朗那里曾经没有私利、反对欧洲殖民主义、协助伊朗制衡英苏的正面形象。美国或许很少意识到,美国与伊朗的仇怨就源自那一刻。

  现在依然很难给巴列维的改革一个客观的评价,因为美国因素取代了一切。1979年,当霍梅尼在伊朗建立起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之后,美国就被伊朗钉在耻辱柱上。而此后的“人质危机”让伊朗从此成为美国的梦魇,再也无法回避。

  美伊交恶的20多年来,伊朗视美国为“撒旦”,自私自利的霸权主义者,一直旗帜鲜明地反美;美国则视伊朗为眼中钉,总想颠覆伊朗的神权统治。2002年1月,布什把伊朗定为“邪恶国家”。两国之间,除了偶尔出现的小小客套之外,如克林顿2000年对伊朗的新年祝贺,哈塔米第一时间谴责“9·11”事件,伊朗地震后美国提供的人道援助,几乎没有什么愉快的回忆。

  纠缠不清的烦恼

  “9·11”颠覆了美国传统的安全观。以前,两党经常争论的是如何推广美国的自由民主,而现在消除安全威胁则成了头等大事。伊朗很不幸就属于对美国具有威胁的“邪恶”国家。具体来说,在美国人的眼里,“9·11”前后的伊朗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对美国的利益形成威胁,影响到美国在中东甚至世界范围内的政治安排。

  首当其冲的当然是伊朗的核计划。1990年代中期,美国就公开指责伊朗在俄罗斯的帮助下发展核武器。2002年2月,美国在对卫星照片进行分析后认为,伊朗正在纳坦兹建造秘密的地下设施,在那里生产裂变材料。美国官员还断言,伊朗现有的设施可以用来获得裂变材料。纳坦兹附近有一些生产离心机零件的企业,这些零件被运往铀浓缩工厂最后组装。

  虽然这些指控都遭到伊朗政府的否认,但在西方国家的坚持下,国际原子能机构还是多次对伊朗进行了调查。每次艰难的讨价还价之后,伊朗也总能在最后时刻交出一点“秘密材料”。俄罗斯同伊朗近些年的合作涉及军工、经贸、反恐和军事等多方面,在和平利用核能源方面甚至有长期的合作计划。尽管俄罗斯也多次声明,表示双方的合作纯粹是和平目的,但这一切都无法让美国放心。美国认为,站在核门槛上的伊朗实在太危险。为数不少的学者、政府官员以及媒体认为,伊朗的核问题比阿富汗的塔利班和伊拉克的萨达姆对美国的利益威胁更大,美国应优先解决这个问题。

  和核问题紧密相关的是伊朗与以色列的关系。伊朗虽然声明不干涉任何中东和平进程,但它一直认为以色列是中东问题的根源。据美国情报分析,伊朗长期支持反以的真主党民兵。如果伊朗发展核武器,也极有可能用来对付以色列,所以以色列对伊朗核问题的反应甚至比美国还强烈。以色列曾扬言,要像1981年空袭伊拉克核设施一样,摧毁伊朗的核设施。伊朗对此的反应是:“如果以色列胆敢袭击伊朗,伊朗将把以色列从地球上抹去。”国防部长沙姆哈尼还具体指出,使用的武器之一就是可携带1吨弹头的“流星-3”导弹。

  在核问题上,伊朗对美国的不满当然是有道理的。为什么美国不管没有签署核不扩散条约的以色列,却对签署了该条约的伊朗纠缠不休?但谁都知道以色列对美国中东战略的意义,巴以问题甚至被美国当作解决美国和阿拉伯国家之间问题的一把钥匙。所以,伊朗对待以色列的态度,当然让美国感到非常不安。

  再一个就是最近的美国“9·11”报告涉及伊朗的一个“污点”:美国发现,参与“9·11”袭击的恐怖分子中,至少有8人在2000年10月到2001年2月间,从阿富汗出发过境伊朗,而伊朗官员指示该国边检人员,不要对这些“基地”组织成员采取行动,而且不要在他们的护照上盖上伊朗或者阿富汗的边境印章。

  此举无疑帮了“基地”组织“大忙”—————恐怖分子就是在这些没有上述两国边境进出记录护照的帮助下,在“9·11”前顺利进入美国境内,而没有引起美国海关及签证官员的疑心。这一罪证不小,虽然“9·11”调查委员会也说伊朗官员未必知道这些人要搞袭击,但毕竟在客观上给美国造成巨大损失,这种发现的确属于后知后觉,却印证了早已有之的“伊朗该打”的论调。

  两难之间的美国?

  在伊拉克陷入泥潭之后,有一些美国分析人士认为,应该先对伊朗进行“政权更迭”。结果,先打击伊拉克反而在三个方面帮了伊朗大忙:第一,推翻塔利班,帮伊朗解决了来自东边的敌对势力。伊朗和塔利班长期敌对,为此伊朗曾支持阿富汗国内抵抗塔利班的北方联盟(从这一点上讲,伊朗政府绝少可能和与塔利班为伍的基地分子联合起来袭击美国,不过美国有分析称还是有可能,因为他们憎恨共同的敌人———美国)。第二,推翻萨达姆为伊朗去掉了曾与之作战八年、在国内镇压什叶派穆斯林兄弟的夙敌,而且以什叶派为主体的伊朗在什叶派占多数的伊拉克的未来政权建设中将会产生更大的影响,无论它将要实行民主制还是一种新的专制。第三,由于美国将伊朗列作“邪恶国家”,两国更加恶化,在对美态度这样大是大非的争论过程中,和开明的改革势力相比,伊朗国内反美保守势力取得更多的优势。

  在这种局势下,美国将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伊朗问题呢?与伊朗国内在对美政策问题上存在巨大分歧一样,美国目前在如何对待伊朗问题上也存在不同观点。

  在布什政府的新保守主义者们看来,伊朗现政权已经不可改造,他和萨达姆政权一样非常脆弱,因此,为了美国的霸权再进行一场“政权更迭”是可行的。最近美国航母群在全球五个海域进行的“夏季脉动2004”军事演习,除了演练一下新军事战略外,据说一方面可以为布什竞选连任撑腰打气,另一方面也向一些“潜在危险国家”展示威力,
伊朗自然是示威的重点对象之一。

  不过,用军事手段来“更迭政权”并非易事,即使布什连任成功,伊拉克和阿富汗问题也不会立即解决,收拾这两个地方已经让美国捉襟见肘,还能腾出手来在一个国土是伊拉克三倍,反美情绪更加激烈的国家发动一场战争来实现自己的野心吗?

  所以,以鲍威尔为首的美国国务院,包括卡特和里根时期的一些安全官员在内、更加现实的势力认为,动武根本行不通,况且伊朗的政治形势可以说是竞争激烈,但局势稳定。因此只能用“接触”的战略,用和平手段。和平手段自然要依靠伊朗的内部势力。

  1997年哈塔米当选总统后,他的重视人权的改革措施以及民众的支持曾经让西方着实高兴了一番,依靠改革派来改变伊朗的想法也一直颇有市场。但今年3月20日的伊朗议会选举却令西方相当失望:在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下,四年前一举夺得议会三分之二席位的改革派,这一次先是被保守的宪法监护委员会剥夺了大批候选人的资格,后来又缺乏团结、自乱阵脚而让保守派夺回了议会控制权。看样子,要想指望内部和平演变,美国还是需要极大耐心。

  所以,究竟如何对待伊朗?美国依然没有清晰的政策。惟一明确的是:伊朗不应再被忽视了,尤其是在伊拉克战争后,伊朗在中东地区已经更有影响了,无论谁入主白宫,都要正视这个问题。至于目前,在防止以色列和伊朗发生正面冲突的同时,还是先把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摊子收拾好。

====

我看到麦当劳与汉堡王高举着美食大旗。去伊朗要乘早啊!

美国歌剧

美国歌剧

与其说“美国歌剧”,倒不如说“歌剧在美国”来得适宜。因为我们必须承认,
美国的移植推广外国歌剧方面相当成功,但却缺少本土创作的作品,这是非常使
人惋惜的事。而且在这方面,美国同英国的情形颇为相似。因此有不少人怀疑盎
格鲁*撒克逊人的天才,为何没有在古典乐剧上得到发挥的机会?自从进入二十
世纪以来,纽约业已成为世界音乐的中心,无论是歌剧或交响乐,以及其他各方
面都是如此。但由于美国人自己尚未创作出一部特别像样的大歌剧出来,所以他
们很自然地要引进欧洲的艺术音乐,企求能获得灵感和启发;其最早的例证之一
便是独立宣言签字人霍普金森(F. Hopkinson)所写的一章圣乐,这篇名为
《米涅瓦的庙宇》(The Temple of Minerva)的乐剧之编制,原是纪念法国对
美国革命初期的盟谊和帮助。当该剧于一七八一年演出时,华盛顿将军夫妇及法
国公使夫妇同是听众。

其后数年,华盛顿担任总统期间,一部以本土坦慕尼(Tammany)为题材的民谣
歌剧,由休伊特(J. Hewitt)写作成功,并于一七九四年在纽约的老约翰戏院
上演。这个时期还有两件其他作品,而这两部歌剧都是由外国人谱曲。当时外国
的歌剧团,已来到美国沿海各大城市作旅行演出。一八一零年,大型歌剧团队已
在新奥尔良扎根。弗赖伊(W.F.Fry 1813-1864)的歌剧《莱奥诺拉》(Leonora)
,被公认为是美国土生的第一部歌剧。这部歌剧于一八四五年根据布尔沃李顿(
Bulwer-Lytton)所写的剧本《里昂夫人》谱成,同年六月四日在费城栗树街剧
院演出;弗赖伊非常尊重外国的传统习惯,允将其作品译成意大利文,于一八五
八年在纽约乐府歌剧院再度演出,另一作品《巴黎夫人》是根据雨果的故事写成

直至一八五五年才欣然看见一篇真正的美国本地作品问世,那便是布里斯托(G.
F. Bistow)所写的《温克尔》(Rip Van Windle),在美国的尼布罗花园剧
院演出,历时一个月,叫座不衰。于此可见美国人是如何企盼由自己创作的歌剧
。尽管美国人南非要本国的歌剧,然而在四十年内,仍旧一筹展。此后始有沃尔
特*丹姆罗希歌剧团所演的他本人编制的《红字》一剧。丹姆罗希生于一八六二
年,殁于一九五零年,可算是此一新时代中的施洗者。丹姆罗希一生作曲、指挥
、译述以及作演出人,直至七、八十岁,其事业仍未衰竭。

乐府歌剧院,继续对外国作品大开方便之门,对本国作品则摇头叹息,弗赖伊的
《莱奥诺拉》一剧之所以获准在该院演唱,乃因译成意大利文来唱的原故。大都
会歌院剧的门户亦于一九九三年敞开,多年之内,仍维持此传统。就另一方面而
言,美国的歌剧演员多半在国外接受训练,故表演歌剧,一切作法、演唱等仍根
据欧洲制度,其所以如此,还是因美国欠缺歌剧作曲的人才,因而对外国歌剧近
乎于盲目崇拜。

一九一零年,纽约乐府歌剧院始被说服,演出了康弗斯(F.S. Converse)创作
的独幕剧《欲望之笛》(The Pipe of Desire),另一作品《舍命记》(The
Sacrifice),以加利弗尼亚为主题。于次年在波士顿公演,同年赫伯特(V.
Herbert)的一剧《纳托马》,先后于费城、纽约相继演出,演员俱属上乘,且
有印地安的主题;但是,无论在赫伯特之前或之后,美国只有小型的歌剧作品。

精于轻歌剧作曲的戴科文(R. Dekoven),其作吕《坎特伯雷的朝圣者》(The
Canterbury Pilgrims)、《温克尔》等二十余部轻歌剧,由于世界动荡不安,
二十多年来演出成绩平平。因这些歌剧所根据的故事,皆与他国相同。例如帕克
(H. Parker)所作的《蒙纳》,哈德莱(Hadley)所作的《克娄巴特拉之夜》
(Cleopatra’s Night),格伦伯格(L. Gruenberg)的《琼斯皇帝》,泰勒
(D. Taylor)的《国王的亲信》,汉森(H. Hanson)的《欢乐山》等,都是
相同体系。

其他如弗里姆勒(R. Friml)、克恩(J. Kern)、罗姆伯格(S. Romberg)
以及罗杰斯(R. Rodgers)等人,亦都有歌剧的发表。不过此等轻歌剧及音乐
喜剧,在美国舞台上不但不虞匮乏,且有过剩之感。

唯一可庆贺的是格什温(G. Gershwin)于一九三五年写下了《波基与贝丝》
(Porgy And Bess)轻歌剧,可说是真正美国风味的歌剧,且有独特风格。在
许多其他尝试久经尘封的今天,大有重加演唱的价值,也成为了新轻歌剧的先
驱。

=====

国内最近百老汇剧很热闹,以至于有些人把美国歌剧捧上了天。

其实百老汇远不能算歌剧(Opera),更恰当的名称应该是歌唱剧(Musical)。

无论是《音乐之声》、《屋顶上的琴手》还是现在的《蜘蛛女之吻》,《歌舞
厅》,《歌剧的鬼影》在音乐上都算不上歌剧。

《歌剧的鬼影》算是最接近的了,有主题与动机。。。

想起当年的洪湖水、刘三姐、五朵金花之类的也都是歌曲集。没有歌剧应有的音
乐本身的交织发展和戏剧性。(这里我借用“厚度”这个词)

《白毛女》象会接近一点。

革命现代京剧暂不好论。要说,也是主题显得很功利,比起哈卡图良的《斯巴达
克斯》就多了些过于迫近的东西。(拿不出去!)

费里尼的七部电影

费里尼的七部电影

1953 浪荡儿(I vitelloni /I Vitelloini )费里尼旁白 103min
获威尼斯影展银狮奖(金狮奖从缺)。

这是费里尼执导的第二部长片,《浪荡儿》和费里尼以前的影片《杂技之光》、《白人酋长》有一个共同点:即包含自传因素。费里尼自己是在浪荡儿中间长大,后离家出走,靠写歌词和电影剧本谋生,与杂耍剧团的穷歌手和讲方言的优伶相依为命。故事讲五名意大利青年的颓废生活,这些人好高好高务远,缺乏恒心。思想单薄,他们逃避工作,只顾游乐泡妞,却要求家里人安分守己,他们在咖啡馆高谈阔论,抱有许多不切合实际的幻想。

选片理由:《杂技之光》、《白人酋长》、《浪荡儿》是意大利电影1950年以后的发展道路,关注下层社会群体,《浪荡儿》是费里尼在这一阶段中,技法较成熟一步,而后从仅凭回忆的图解式电影世界中走了出来。

1990 月吟(月亮之声)(LA voce della luna/Voices of the moon)118min

  影片根据卡瓦左尼的小说《怪人们的月亮》改编,费里尼以他惯用的手法,尤其是借助象征,隐喻和怪诞,表现了众多人物在生活中的种种遭遇和他们的古怪行为,深刻揭示了当代意大利社会生活的荒谬,以及它走向衰落和解体的征兆,喜剧天才罗伯特。贝尼尼表现出惊人的演技,

  选片理由:费里尼抱怨大家对他以后的作品关注不如以前的,本片是大师绝唱之作。

1954 道路(La strada )115min
获威尼斯影展银狮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

《道路》中描写的人物具有超存在的象征意义和超现实的普遍意义,从而引起了对费里尼和新现实主义的争论。弱智姑娘杰尔索米娜被母亲卖给了流浪艺人藏巴诺,开始了卖艺生涯。他们遇见了另一个艺人“疯子”,三人的命运由此改变。是公认的战后意大利电影一部转折性作品,它在审美视角上的内心化,个人化和技巧上的反戏剧化、反情节化上迈出了第一步,他讨厌对现实、尤其对自己内心现实持有激烈的看法,他讨厌用现实主义的铺陈手法伤害他内心深处的幻想,讨厌用过于真实、过于简单的新现实主义传统人物来表现他内心深处的幻想。

选片理由:从仅限于对现实进行思索和回忆的“自我”到充分表现自己的风格。

1965 朱丽叶和精灵(Giulietta degli spiriti/Juliet of the spirits )148min
获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

费里尼的妻子GIULLETTA MASINA最叫人津津乐道的角色,是在《道路》中提着小喇叭吹出哀而不伤曲调的善良女小丑,在《朱丽叶》中,费里尼为妻子度身定造了另一角色:疑心丈夫有了外遇的中年阔太太朱丽叶,为寻求真相,她不惜向媒体和私家侦探求助,但被种种回忆,幻想和恐惧迷了心窍,《朱丽叶》被称为女性版的《八部半》里仿如“真情”的写实题材,在费里尼导演筒下当然另有一番风光。

1960 甜蜜的生活(La dolce vita )178min
获戛纳影展金棕榈奖、费比西奖、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

记者马塞每天在罗马的上流社区找题材,见尽浮光掠影、糜烂轻狂的现代城市人生活,自己亦不能幸免遇难,迷失于各种人物和境遇之中:让人血脉高涨的性感女星、常喊要自杀的妻子、争看神绩出现的汹涌人潮、不择手段的狗仔队摄影记者、超然物外却终疯掉的知识分子好友……费里尼所展示的信仰沦陷的城市浮世绘,今天依然适用。

选片理由:叙事上的特点足以说明费里尼现代主义电影的开端。

1963 八部半(otto e meazzo/8 1/2 )135min
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佳服装,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莫斯科影展大奖, 柏林影展评审团特别奖。

法国电影理论家麦茨认为这步影片具有一种特殊的套层结构,这个题目表面上看与影片内容无关,实际上有某种关联。费里尼最具自传色彩的作品。主要表现了一位电影导演在现实生活和艺术构思中产生的困惑和迷茫,在他的精神上两者交织在一起,并且前者在后者当中得到了某种反映,马斯特罗扬尼饰演的导演对新片构思一筹莫展,灵感枯竭之际,来到温泉疗养院疗养,但监制,编剧,演员无日无止地催促他开戏,妻子情人们又争风吃醋,导演快要被逼疯了——久违的童年回忆,构思中的电影桥段,大男人的天马行空性幻想……于是通通纠缠比清起来,费里尼风格化的影像处理与场面调度到了炉火纯青之境,而片中为拍摄计划搁置而永远不会完工的巨型太空船骨架布景,可谓费里尼对电影艺术的堕落最深刻的讽刺。费里尼把自己的探索范围在由记忆创造和提供的想象领域中,全然不顾“外界”的历史事实时序。

选片理由:这部作品是费里尼创作中一部里程碑式现代主义作品,从这部影片中已明显地改变了他早期作品中,新现实主义特点。

1974 阿玛珂德(我记得)(Amarcord)127min
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

  “阿玛珂德”是费里尼故乡里米尼的方言,意即“我回忆”. 费里尼将青春期的记忆配以惊人的影像为我们带来了一段纷繁迷乱的当年情:学校的古板、青春的骚动、热闹的电影院以及无处不在的法西斯暴政都似乎与后世许多青春片在血脉上息息相关。

选片理由:费里尼想要避免把自己的过去,与《阿玛珂德》中所描述的城镇联系在一起,所以才使用如此复杂而又很反讽的叙述手法。这些合唱式的叙述观点,使得大家不再从费里尼的传记中寻找可能的故事来源,转而强调这些故事是由费里尼年轻时候的文化所共同产生的。

====

很喜欢费里尼电影中的梦境般的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