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July 2008

读史笔记:学院

读史笔记:学院

欧几里德的几何学
阿波罗尼乌斯圆锥曲线
继承亚历斯多德
亚历山大城缪斯神殿
博物馆,图书馆
设高等教育研究院
携艺术与科学灵感的种子
缪斯来了--

埃拉托斯特测量地周
希帕卡斯分类星球
阿基米德也曾到此游学
叙拉古通讯不断
希罗费罗斯解剖活体囚徒
遭药学家反对
语言学,诗,文艺批评
米南德独摹写市井

几时间,哲学家遁世
雕饰隐晦,诗徒具形式
自由感、热忱、坦率
不复!学者们也变得古怪
象祭师般排斥异已
扮巫师愚弄他人
宗教也政治,人拜倒神
缪斯走了……

07/30/08

====

Museum,缪斯殿,译作学院,还是博物院?我想写一下亚历山大城
希腊化时期的科学艺术,来一点溯本探源。

米南德拒绝的托勒密王的邀请,没走学院派,独写世俗风情:
http://www.mayacafe.com/forum/topic1sp.php3?tkey=1172854977

Bees under threat as pollution means flowers are losing their natural scent

Bees under threat as pollution means flowers are losing their natural scent
By GWYNETH REES

Last updated at 13:09 20 April 2008

They are a quintessential sign of summer – the scent of blossom on the wind and the buzzing of bees.

But scientists claim that both are now under threat – as flowers lose their natural scent due to pollution.

A new study suggests that gases from car emission are dulling floral aromas and disrupting insect life.

Gases from car emission are dulling floral aromas and disrupting insect life, says study

Researchers claim pollution is dramatically cutting the distance travelled by the scent molecules of plants.

This is preventing flowers from attracting bees and other insects needed to pollinate them.

As a consequence, the numbers of insects are dramatically dwindling as they struggle to located the nectar off which they feed.

Professor Jose Fuentes, of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which carried out the research, said: “Scent molecules produced by flowers in a less polluted environment could travel for roughly 1,000 to 1,2000 metres.

“But today they may only travel 200 to 300 metres. “This makes it increasingly difficult for bees and other insects to locate the flowers.”

The study, funded by the U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examined the smell given off by snapdragons.

They found that the scent molecules are volatile and quickly bond with pollutants, such as ozone and nitrate radicals – formed mainly from vehicle emissions. This chemically alters the molecules so that they no longer smell like flowers.

As a result, bees and other insects – which rely on the scent of flowers to locate them – fail to do so and do not get enough food.

The ability of the insects to attract mates and repel enemies is also impeded, scientists fear.

While the flowers, which rely on insects to pollinate them, also suffer. Scientists have found that bees, which pollinate most of the world’s crops, are in unprecedented decline in Britain and across much of the globe.

At least a quarter of America’s 2.5million honey bee colonies have been wiped out by colony collapse disorder (CCD) where hives are found to be suddenly deserted.

Although the mysterious phenomenon has yet to appear in the UK, insect numbers have been declining here too.

Agricultural minister Lord Rooker has warned that “the honey bee population could be wiped out in 10 years”.

The scientists do not believe pollution is necessarily the cause of CCD but they claim it is making it harder for many insects to survive.

Research shows it is not just insects that are affected by the actions of humans. The number of birds visiting our gardens and parks has plunged by a fifth in four years, a survey has revealed.

The decline follows a succession of mild winters and the growing popularity of paving and decking, which robs gardens of valuable plants and insects.

Changes in farming techniques, a decline in hedgerows and increased used of pesticides may also have hit bird numbers.

读史笔记:黑衣大食

黑衣大食

吃猪肉,饮酒,也不祈祷
麦加、麦地那清教徒
掀起了反对大马士革的潮流
阿拔斯家族,伺机以动

阿拔斯与倭马亚系世仇
承继阿里、哈桑、候赛因
什叶派“殉道”传统
宣布倭马亚哈里发非法

倭马亚王朝旗帜雪白
阿拔斯打着动人的黑殇旗
追捕倭马亚家族男成员
集中到法场上屠戮

屠戮后的尸首堆一处
盖上一张张毛皮垫
同僚们踏上台,举庆功宴
看掘开哈里发的坟墓

掘开坟墓,鞭尸、焚骨
把尸灰扬散到风中
阿里家的仇恨终得到血洗
白衣大食家遭此绝门!

07/29/08

====

那天玛雅的伊朗贴子谈到德黑兰的黑,moab说黑衣有来由,我便想起
了黑衣大食。中学历史接触到这个名词,真有点穿黑衣的人聚在一起
大吃大喝的感觉。今天读史,果然读到这一幕。占成一诗:)
http://www.mayacafe.com/forum/topic1sp.php3?tkey=1216008043

这是阿拔斯王朝接替倭马亚王朝灭门庆功的一幕。阿拔斯,黑衣大食
,黑旗,举阿里、候赛因殇。倭马亚,白衣大食。其实,灭门也未果
,白衣仍有北非西班牙系。

World\’s Oldest Living Tree — 9550 years old — Discovered In Sweden

World’s Oldest Living Tree — 9550 years old — Discovered In Sweden

ScienceDaily (Apr. 16, 2008) The world’s oldest recorded tree is a 9,550 year old spruce in the Dalarna province of Sweden. The spruce tree has shown to be a tenacious survivor that has endured by growing between erect trees and smaller bushes in pace with the dramatic climate changes over time.

For many years the spruce tree has been regarded as a relative newcomer in the Swedish mountain region. “Our results have shown the complete opposite, that the spruce is one of the oldest known trees in the mountain range,” says Leif Kullman, Professor of Physical Geography at Ume University.

A fascinating discovery was made under the crown of a spruce in Fulu Mountain in Dalarna. Scientists found four “generations” of spruce remains in the form of cones and wood produced from the highest grounds.

The discovery showed trees of 375, 5,660, 9,000 and 9,550 years old and everything displayed clear signs that they have the same genetic makeup as the trees above them. Since spruce trees can multiply with root penetrating braches, they can produce exact copies, or clones.

The tree now growing above the finding place and the wood pieces dating 9,550 years have the same genetic material. The actual has been tested by carbon-14 dating at a laboratory in Miami, Florida, USA.

Previously, pine trees in North America have been cited as the oldest at 4,000 to 5,000 years old.

In the Swedish mountains, from Lapland in the North to Dalarna in the South, scientists have found a cluster of around 20 spruces that are over 8,000 years old.

Although summers have been colder over the past 10,000 years, these trees have survived harsh weather conditions due to their ability to push out another trunk as the other one died. “The average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during the summers over the past hundred years has risen one degree in the mountain areas,” explains Leif Kullman.

Therefore, we can now see that these spruces have begun to straighten themselves out. There is also evidence that spruces are the species that can best give us insight about climate change.

The ability of spruces to survive harsh conditions also presents other questions for researchers.

Have the spruces actually migrated here during the Ice Age as seeds from the east 1,000 kilometres over the inland ice that that then covered Scandinavia? Do they really originate from the east, as taught in schools? “My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spruces have spent winters in places west or southwest of Norway where the climate was not as harsh in order to later quickly spread northerly along the ice-free coastal strip,” says Leif Kullman.

“In some way they have also successfully found their way to the Swedish mountains.”

The study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County Administrative Boards in J鋗tland and Dalarna.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8/04/080416104320.htm

傅聪:成功并不等于成就

傅聪:成功并不等于成就

这个“紧张”来自于我对作曲家的责任感

郭宇宽(陕西电视台“开坛”栏目主持人):傅聪先生,昨天我注意到一个细节:那个演奏会上的曲目,恐怕您已经弹了上千遍,也许还不止这个数字,可您在出台前,还要仔细地翻看乐谱。
傅聪:昨天那个情况,跟一般的又不一样些,昨天弹的第一个作品——海顿《G大调奏鸣曲》——是我最近才学的,这次来中国,才首次演出,所以有点紧张。不过即使不是新作品,弹过一万遍的作品,对我来讲,也永远是新的。我经常在上台前看看乐谱,注意到很多以前没有发现的东西。一旦这样,我就一定要照看到的去弹。当然在上台前几秒钟看到的新东西,没有经过任何实践,就要在台上去实现,是有相当的危险性。由于我已经习惯于以前那种经过磨练的想法,要临时有所改变,这就冒了很大风险。可是我这个人,看到了新的东西,没办法不去努力实现,有时候常常会失误。有些朋友,以及我的亲人,就说我太不实际了!
郭:刚才听到您用了一个词“紧张”。我想这个词如果是一个孩子要参加考试而“紧张”,我们都很能理解。像您这样的钢琴家,这种“紧张”是来自于什么?
傅:这个“紧张”来自于我对作曲家的责任感,是真正的“紧张”。作曲家的每一个愿望,在曲子里表达的东西,都很重要。我对作品就像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对待《圣经》,或者是一个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对待《古兰经》一样。
郭:或者说音乐就是您的宗教。
傅:我认为音乐是最公平的真正的宗教。
郭:我想您父亲也许会希望您成为一个音乐的朋友,能够有更加广阔心灵的空间;而您却选择了做音乐的奴隶。
傅:这个并不矛盾嘛!我并没有说做了音乐的奴隶,就不是朋友了,完全没有什么矛盾的地方。不过,对我来讲,只要我多活一天,就会越发现音乐的深和高,音乐的深度和高度真是无止境的。也许“奴隶”这个词并不很合适,不如说像一个音乐的传道士吧!
郭:我想萧邦在那么多年的漂泊过程中——我们都知道一个典故,他的那个放着祖国泥土的银杯,这可以说是他和家乡纽带的一个维系。那么,在您自己身上也有这样长时间的异乡漂泊,我想祖国,或者说家国这个概念,东方对您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
傅:我想文化的成分远过于一般的风俗习惯。祖国,什么是祖国?对我来讲,祖国是土地、文化、人民,跟政权没有什么关系。

千万不要因成功而眼花缭乱,成功并不等于成就

郭:当时您能得到那样的大奖,回过头来看……
傅:千万不要把得奖看得那么重,我从来不提得大奖的事,常常觉得很惭愧。有些人觉得那个时候的录音就已经很好了,可是自己听了,觉得难为情,非常难为情,那时候差远了,浅薄得很,那个时候我才懂得多少啊!
郭:您父亲大概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就是与其做一个空头的,不上不下的艺术家……
傅:不如做一个好的木匠。
郭:就是啊,可是在那个时候,按您的说法,十七岁才开始好好练琴,应该说对于艺术的前途,不是很有保障。您那个时候有没有怕自己最后艺术家没有做成,木匠也没有做成?
傅: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做什么家,我不过是喜爱音乐,追求这个东西,我想要做到温饱不是很难。我在很多地方做过比赛的评委,对来参加比赛的年轻钢琴家,常常问他们弹琴的目的是什么。有些年轻钢琴家很有才能,可是还是很失落,就是说他们永远是急功近利,希望马上就得到第一名。可是现在得个第一名并不稀奇。统计显示,每一年有两千多个比赛,都是国际比赛,所以现在得个第一名一点不稀奇。我总是跟年轻的音乐家说:做音乐家,音乐本身已经给了你许多,音乐是最高最好的宗教。你给多少,就还给你多少,你在音乐上的满足感,应该是最重要的。如果你真是爱音乐的话,已经足够了。我还要强调一点:千万不要因成功而眼花缭乱,成功并不等于成就。
郭:您提到最大的满足来自于音乐本身,可是像您这样年龄的一位长者,我们看到您还是那么勤奋,每天练琴八个小时以上,还经常开音乐会。我想能不能这样说:在您这个年龄,听众对您而言,已经并不重要了,或者说您弹琴只是要让自己快乐。那您为什么还要那么苛求自己?
傅:怎么可以这么说呢!我并没有说现在就停止学新东西,我刚才不是说了嘛,那个海顿奏鸣曲,就是最近才学的。而且我还强烈地谴责自己:为什么到现在才发现海顿,才开始研究海顿奏鸣曲!对我来讲,永远有新的天地在那儿让我去发现去追求。即使以前弹过的作品——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这样的,就是我说的“造化”——永远有无穷无尽的东西可以发现。

《傅雷家书》的发表完全是历史的偶然

郭:傅聪先生,很多人了解您,往往是通过《傅雷家书》这样的作品。
傅:这不是一部作品。
郭:是家信。
傅:我已经听很多人说:我父亲的信写得那么好,当年所以写下这些家信,就是准备发表的。我觉得非常荒谬,怎么会这么去理解呢!他是个译笔非常好的译者,文笔非常好的作家,不能因此而说他是为发表而写的。他打成右派后,译著都不能出版,谁会去发表他随手写的书信!我父亲是很刚正的一个人,他正式发表的东西,都很严谨,很理性,当然也有赞美贝多芬那种热情如火的文字,但绝少婆婆妈妈,舐犊情深,正式文字里绝对没有。给我的信里,他就任真情流露,不加克制。假如他是准备发表的,用字要有分寸得多。所以我要借此机会特别声明:家书得以与公众见面,完全是历史的偶然。其中大部分书信,我弟弟一九七九年来伦敦,也是第一次看到,他爱不忍释,如对亲人……
郭:从家书中我们能感觉到一个父亲很质朴的一种情感,比如说,在信里很多地方,都在提醒您不要太专注于音乐,或者说不要在音乐中投入太多的感情,要注意音乐和生活的平衡。然而您父亲本身是一个对事业非常专注,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的人,却不断的提醒您这些,我觉得很有意思。
傅:那倒还不完全是你那个意思。他说的不要完全把情感投入音乐,是讲的在美学上要能入能出,就是说的感情和理智的平衡问题。由于我——特别是年轻的时候——感情和理智的平衡,比现在还要差一些,那个时候感情的成分更多,所以他经常提醒我,要我尽量做到两者的平衡。另一方面,他也是主张一个人要“通”,就是对很多东西都要感兴趣。事实上,从实际生活上说,我想可能并没有做到,因为花在琴上的时间实在太多了,然而我想也并没有违背父亲的那种想法,因为我对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很关心,没有漠不关心,我无时无刻不是活着,不是一直在感受着嘛。
郭:对家书,很多父母是当做《圣经》来读的。
傅:这很危险,非常危险,我非常不赞成。我跟你讲个故事。有个廖冲,我很喜欢这个女孩子,性格非常纯洁直爽,像个男孩子似的,音乐上也很有才能。她跟所有的人一样,很喜欢读家书,也被这本书感动,可是,她看了家书,对我说:“这样的父亲怎么受得了啊!”

立功、立德、立言是儒家应该否定的一面

郭:我们小时候上音乐课,教室里都要挂一些如莫扎特、贝多芬等伟人的像。
傅:我家一个都没有,我讨厌挂任何像,对我来讲莫扎特不是什么相貌问题。
郭:我们都说要见贤思齐,就是说要给自己树立一个目标,比如说,我想很多有志于献身音乐的人,走进音乐学院大厅,就看到那些伟大音乐家的肖像,就会想我将来在音乐史上,应该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傅:有这种想法的人,本身就不是真正的音乐家,你看看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现在是妇孺皆知,是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作品之一。他的《C大调第七交响曲》是个更大的作品,是舒曼从废纸堆里——好像是什么包旧书,或者是像中国什么小摊上包花生米的纸头里——发现的。舒柏特一辈子写了多少伟大的作品,他是心里头的音乐要往外流,不得不写,都来不及写,他才活了三十一岁,舒伯特真是空前绝后的音乐天才。他是心里头要创造,有东西要出来。我们不能强迫自己去创造。你说的要考虑自己将来在音乐上是什么位置,这样的人怎么能是音乐家呢!舒伯特一辈子从来没有想过这些,这一点也许就是我喜欢舒伯特胜于贝多芬的原因,贝多芬可能对他的历史使命要看得更重。我想所有历史上的所谓伟人,大概都有这种想法,包括贝多芬在内。
郭:我觉得我们中国人更容易欣赏贝多芬这样的人,更容易找到共鸣。
傅:我不认为如此,我觉得中国人的精神境界——尤其是受中国文化熏陶的人的精神境界——肯定会更接近莫扎特和舒伯特。
郭:我们中国的传统知识分子,还追求一个立功、立德、立言。
傅:我最恨这个,最讨厌这个,立什么功、立什么德、立什么言!我觉得这是儒家应该否定的一面,我爸爸从来不讲那些,他是非常儒家的,可他是儒家的另外一面。
郭:比如说我们中国知识分子,如果受到很强的传统的感染,都会有一种情绪,生怕自己才华没于后世,生怕自己不为他人所了解。
傅:哎呀,这怎么说呢!我讲个故事吧,好不好,很好玩的一个故事。明代有一个什么画家,是鄞县人,此人好名,整天缠着那鄞县令——就是宁波的县令,说修县志时,一定要把他写进去。那个县令嫌他罗嗦,就跟他开了个玩笑,说人死了才能写进去,那画家说:啊,此不难也!于是回去就死了。当然这只是一个笑话,可是也可看出中国人好名到什么程度。
郭:但这个东西,我在一些西方人身上也能看到。
傅:所以我说人都是人嘛!这种虚荣,人人都有。
郭:也包括艺术家,我觉得搞艺术的人身上,也容易有这种东西,包括乐圣贝多芬在内,他就可能追求:百年之后王侯将相都没有了,我贝多芬还是伟大的。
傅:不是,他并不是因为有这种思想才伟大,每一个人都是人,有高的一面,亦有低的一面;有强的一面,亦有弱的一面,可并不代表他的中心。人就是一个平衡问题,人人都有弱的一面。我也不敢说,就没有一点点名利思想,不可能,我看到一个批评家说我好话,还会窃窃自喜,虽然我知道这个批评家肚子里没有多少东西;同样这个批评家,第二天写的关于另外一个音乐家的评论,也许我觉得那个音乐家很好,可是他把那个音乐家说得一无是处,也许我就会觉得那个批评家岂有此理。那么,对我说的好话就完全不值钱了,对不对!所以我说人的私心总是有的,这就是说,你到达一个境界,怎么去平衡,怎么去面对。对我来讲,我不会为这些事情睡不着觉,绝对不会。可是,假如音乐会上我弹坏了,或者在平时练琴练得不理想,那我睡觉就会很辛苦!

每一次音乐会,对我来讲,都是从容就义

听众:傅聪先生,您好,著名的钢琴大师霍洛维兹说过一句话,他说:我是没有风格的,昨天弹的就可能跟今天弹的不一样。那么,您昨天在音乐会上弹的,你满意吗?您弹的萧邦是不是您感到最满意的一次?
傅:绝对不能说是我最满意的一次。每一次音乐会,对我来讲,都是从容就义,假如能够做到从容就义,我觉得还可以,就怕不能从容,那就糟了!
听众:傅聪先生,昨天晚上音乐会结束的时候,有两个小小的遗憾:一个呢,我感到自始至终没有听到您说一句话,不过今天这个遗憾已经弥补了;还有一个遗憾,最后傅先生出场的时候,是不是应该为我们再演奏一首中国的钢琴曲子。
傅:其实,我也不是从来不演奏中国作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经常演奏《牧童短笛》,听说贺绿汀非常喜欢我弹的这个曲子,认为从来没有人像我这样演奏这个作品。对我来讲,音乐就是音乐,我昨天演奏的,一般来讲都是和整个音乐会的节目是协调的,就是说我加奏的时候弹的是萧邦《夜曲》,那我下半场弹的也是萧邦作品。我认为每一次音乐会,都是一个整体的精神历程,我不认为这是一种娱乐,所以说在趣味上,我一定不会妥协。

真正的艺术家一定会保持赤子之心

郭:在您的艺术追求过程中,您所理解的音乐最高境界是什么?您一开始是怎么看待音乐的?
傅:我不能说是怎么看待音乐,我是在感受音乐,是先有情,才有思想,不是倒过来,先是感受……
郭:在这种感受中间,有可以言传出来的东西吗?
傅:哎呀,在音乐上,我算是比较能够言传的人了!不过还是有一定的限制,有些人什么都说不出来,只能坐到钢琴上给你弹一下。
郭:我记得您对现在的青年钢琴家有一种担忧:怕他们成为一种技术工作者,像钢琴杂技演员那样。
傅:是,是,我很担忧,现在不光是演奏家缺少精神境界,听众也越来越缺少精神境界,整个商业化到这种程度——唱片公司要尽量销售唱片,那么比如说对小提琴家,已经不是以演奏小提琴的艺术本身为准,而是先要考虑人的美貌,封面上印上什么半裸体的照片,要不,唱片就没人买。你说这是不是很恐怖!非常恐怖!所以很担忧。不过假如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我这种担忧也许是多余的,真正的艺术家一定会保持赤子之心。

父亲的成功对我的压力是无形中的

听众:傅聪先生,我们谈论到您的时候,往往会很自然地把您跟您父亲联系到一起。我想问一下,您父亲的成功,对您来说是一种光环呢,还是一种动力,一种压力?
傅:怎么说呢,两者都是,不过压力恐怕是无形中的,并不是我在感知,压力可能是无形中存在的一种东西。有些朋友说:“你父亲对你这种期望,所以你永远有种压力。”我家里人也这么说。他们都看到我有时候活得相当苦,活得并不那么容易,就是很艰苦啊!所谓苦,也包括痛苦,或者艰苦,两者都有。不过也不缺少欢乐,不要以为我永远在那儿哭哭啼啼,没有这回事,我笑得时候比谁都笑得痛快。动力嘛,假如一个人自己本身没有一种生命力在那儿,要靠外在的什么东西作为一种动力,我看这也是有限的。

学艺术学音乐,一定要出自于一种爱心

听众:傅聪先生,我们现在国内对艺术家的培养,特别是对钢琴艺术人才的培养,您有什么考虑没有?
傅:我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现在我们中国年轻的一代有个叫朗朗的钢琴家,在国外得到空前的成功。我认为朗朗是一个了不起的天才,几乎可以说我从没有见过像他这样的钢琴天才,特别是弹钢琴的天才。可是,最近我在北京,从报纸上看到对他的采访,对他说的一句话,有点担心。他说从五岁起就决定将来要做钢琴大师。我觉得一个小孩子在五岁的时候有这种想法,一种好强的想法,没什么。五岁的孩子往往会说:我将来要做个警察,或者说:我将来要做个将军,对不对,这很自然,也是小孩子天真可爱的一面。可是,朗朗对记者说那句话的时候,我觉得好像他一贯就是这么想的。演奏家和音乐是个主客的关系,主与客到底怎么去平衡,一定要以音乐为主,就是我说的,我永远是音乐的仆从,永远应该这样。现在的艺术教育,钢琴教育,一下子每个人都想将来成为钢琴大师,我想这句话本身就很恐怖,简直是荒谬,不可能是这样的。学艺术学音乐,一定要出自于一种爱心,要爱音乐爱得发疯。我父亲说过一句名言,说艺术学校就是垃圾桶,去艺术学校里的人往往是正经的书念不下去,想去做艺术家,谁都可以去做艺术家。这很危险,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出发点的问题,目的究竟是为什么,你要学音乐,假如你有独到的地方,觉得世界应该承认你,假如你幸运,得到了承认,那就是你的幸运,就是说上天给了你的。鲁宾斯坦说过一席话,他说:第一要有才能,第二要勤劳,可是最重要的,要成功的话——千万别忘记,他说的是成功,而不是成就——那就要幸运。他认为自己非常幸运,鲁宾斯坦在这方面很谦虚,他并没说自己怎么了不起。
郭:那钢琴家呢?
傅:我们本来没有这个价值,我们的价值跟作曲家比是差远了,本来就是如此嘛,逝者如斯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而且后浪推前浪,人类的智慧不断的在积累发展,永远会有新的人才出来,我们不用去担心。对我来讲,一辈子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最后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也很重要。

(傅敏整理)
http://qkzz.net/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19300&ID=131388

读史笔记:恨

给人一生激情
给人气质
穴居时代的妒忌
树居的恐惧
在心坎上种下的阴郁之花
开放
结一轮硕果:

十一岁的汉尼拔
父亲--西班牙总督
指他发誓:
永生与罗马为敌!
仇与恨
渗透了迦太基的血
浸满少年心

卡图,暴跳如雷
敌视一切
仇恨个人以外任何的幸福
反对希腊,反对
东方享乐主义
反对一切华丽的衣饰
和言论自由

戏剧、花园、娱乐
凡是新生高雅,令人舒适的
一概反对,干涉私生活
成就他的品质
作为罗马户籍官
元老院中,一次次重申:
迦太基必灭!

07/26/08

===

人类有一种很容易产生仇恨的气质,动不动就依复仇戏剧的情节来归
化人生,乐于在“正义”和报复的惊人表演中寻求刺激和满足。

仇恨能给人一生的激情,决定人的气质、成就、品性。

读史笔记:新奴隶制

读史笔记:新奴隶制

矿山、种植园、建筑工事
需要大量苦劳力
印弟安人摧残殆尽
欧洲的孤儿院、
贫民收容所、监狱……
最好是非洲黑奴

五月花,第一批清教徒
在新英格兰的普利茅斯登陆
旋即有一艘荷兰帆船
载满黑人奴隶
在弗吉尼亚的詹姆斯顿
着陆。而法案上说:

自由,人人生而平等
天空炽烈的阳光
在监工挥舞的皮鞭下面
黑人辛苦劳作
“没有人,知道我的痛苦
没有人,只有耶酥”

为了逃避宗教迫害
为了自由,为了
不在帝王公贵影子下讨生活
来到新大陆--处女地
开拓幸福家园,不幸
依然用大量奴隶

07/25/08

===

古希腊、罗马的奴隶制,使用大量的奴隶,多是战俘之类。比如西赛
罗家里就有四百多个奴隶,有些希腊文恐怕比他还好。

而后世的奴隶制,比如殖民地,殖民时代,也许是人种的问题。

读史笔记:西赛罗

西赛罗

人们说了,也就说了
说了,写了许多
成名成家,成就一番伟业
置身于高等元老院
早已退化,卑鄙懦弱
道德彻底沦丧

共和国朝君主政体倾斜
事态,不可逆转
为罗马共和国辩护
你,雄辩的口才
生动的文字
正义,直穿透千古

开明的思想,政治操守
以至于自我放逐
为了法律尊严
为了罗马公民的权利
为了共和国理想
断头削手,吾往矣!

07/22/08

===

西赛罗,按古罗马拉丁经典发音是“Key凯罗”,两个K,多响亮!

罗马的政治家西赛罗的功、德、言,一直令人敬仰: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5%BF%E5%A1%9E%E7%BD%97

读史笔记:公仆

读史笔记:公仆

耶稣说“我所喝的杯,
你们也要喝;我所受的浸,
你们也要受;只是
坐在我的左右

不是我可以赐的;
乃是为谁豫备的,
就赐给谁。”
于是召集众门徒:

“外邦人有尊为君王
治理他们,有大臣操权
管束他们。只是
在你们中间,不这样。

你们中间,谁愿为大,
就必作你们的用人;
在你们中间,谁愿为首,
就必做众人的仆人。

因为人子来,并不是
要受人的服事,
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
舍命作多人的赎价。”

====

今天读这一节耶酥的话,很受感动。这里的“公仆”,可以窥见早先
基督教和耶酥的“真迹”,可惜被后世滥用掉了。

据说“喝水的杯”尚有深意。今天星期天,也忆旧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