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May 2005

什么是西方艺术史(王瑞芸)

什么是西方艺术史

南方周末   2005-05-26 16:01:01

  波洛克在作画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滥套理论,说些不知所云的“黑话”,人们早已司空见惯了。本文揭示的是艺术批评领域存在的同样的问题。有些艺术史家宣称,他们对一幅作品的解读比作者本人更透彻。比如说到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波洛克的连绵的构图(上图),批评家评论道:它们构成了“尚未被竖幅的画占领的一个抽象的、横列着的反形式”。你能看懂这句话的意思吗?

  ■现象
  □王瑞芸
  
  2005年4月5日的《洛杉矶时报》上有一篇文章,题为:《艺术专家们,拆台》(Art Experts,Deconstructed)。作者Frank Whitford本人是一位艺术上的专家,是英国的艺术策划人和评论家。文章不长,兹翻译如下:
  艺术批评家通常被人视为笑柄,他们被比作后宫中的阉人,只能看不能做。他们甚至都不能把别人津津有味做下的事写得清楚有趣。丢脸的是,批评家们的典型行为是写出那种云山雾罩的文体,或者废话连篇,或者佶屈聱牙。
  现在时代变了,每个人都看得懂罗伯特·荷加斯(Robert Hughes)新写下的《戈雅》一书(此人为作家,因此写的东西流畅好懂——译者注)。当John Updike、James Fenton和Margaret Drabble这些作家现在也开始给艺术写点东西了,那么艺术批评就不能再被认为是一件挺没有面子的事。实际上,问题并不是来自艺术批评,而是来自艺术史。
  在欧洲和美国大学中有太多的艺术史家一厢情愿地认为,一件艺术品能够传世,必须是能够引起艺术史家或理论家的注意才行。很有意思的是,在最近炒作得很凶的一本新书《1900年以来的艺术:现代主义、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中,纽约的大色域画派的代言人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被提到的次数远比马蒂斯多,法国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在其中所占的篇幅也比英国画家培根(Francis Bacon)要多。
  这本书正好能拿来代表无数的艺术教科书,那些教科书都列在许多名牌大学的必读书目中。所有那些书都是以废话连篇为特色的。它们的作者都在“挑起”争论,他们谈论“等级化的宗旨”,“领导性的媒介设置”,谈论诸如“差异”“极值”“在现代主义觉醒中铺开的新的艺术实践”(不值得回头再读列出的这些文字)。
  那些专门的术语中充斥了许多理论,其中有来自心理分析的、女权主义的、结构主义的、后结构主义的、解构主义的。问题在于,总是只见理论走在前头,艺术只是跟在后头,仿佛艺术史家们担心若不能在他们的书中布满那种多音节的长字眼,以及各种来自走红(或曾经走红的)哲学家——他们几乎都是法国人——的引文,他们的书就没有分量。
  这些法国哲学家中的一个是德里达,得益于他的解构主义方法,他宣称自己对于一件作品的解读会比作者本人更透彻。(不过如果我们信不过作者本人,我们又如何能够信得过德里达?)时下的许多艺术史家也同样宣称他们对于一幅画,一件雕塑,一个装置的理解也比它们的创作者要充分得多。这样的自大就产生了如下的结果,比如说到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波洛克的连绵的构图,它们是构成了“尚未被竖幅的画占领的一个抽象的,横列着的反形式”。
  这样令人作呕的语言我们甚至可以放它一马,如果学院派的艺术史家能够给人一个印象,他们的确是在用自己的眼睛看,并且他们对理论的强调没有损害到艺术史自身的敏感度。我始终觉得,研究艺术作品,是要探究它们被创造出来为了什么,是放在哪里,做什么用的。艺术家要达到什么意图,他们和其他同类的作品是个什么关系,和其他时代的作品又是个什么关系,可是分量越来越少的艺术史课程表明并没有把人才朝这个方向培养,现在要找到那些能够胜任做美术馆馆员,或者拍卖员的,真是很困难了。
  现在艺术史系的毕业生跟你谈起德里达和福柯(Foucault)什么的,能把你听得烦死,但是很少的人能告诉你关于14世纪如何雇木匠做教会祭坛的。没有人能够解释为什么壁画所创造的效果不同于油画。几乎没有人能把提香的“Acteon之死”和它的渊源所自、罗马诗人奥维德(Ovid)的《变形记》作比较。几乎是没有人被训练了来编写目录,这才是做艺术史研究的基础工作。现在究竟有多少人能够参与关于《粉红色的玛丽亚》的辨伪讨论,那究竟是拉斐尔画的原作,或仅是一幅摹品?这幅画现在还在伦敦国家美术馆,洛杉矶的盖蒂美术馆千方百计地想把它买到手。
  如今艺术中的“阉人”———只看不做———已经不是批评家,而是艺术史家了,他们已经不能够识别他们要看的是什么,德里达也无法告诉他们。
  这里还可以引另一段文摘,意见相类,摘自意大利画家兼作家布鲁齐诺(Gianfranco Baruchello)写的一本关于杜尚的书———“杜尚意味着什么”。
  “问题是,所有这些研究(研究杜尚的)材料很难让人满意,有些让你觉得说得不错,可那是已经被说过了;有些让你觉得,所说的东西都是不可救药地犯傻,而且点不中要害。…
  …杜尚对于我的人生有过非常微妙而特别的影响,这并不是一个需要几十年功夫去研究的东西。对我而言,他是一个像导师的角色,我从他那里学到了一些东西可以终身受用。我知道,只要看看现在包围了我们的杜尚学、杜尚研究等等,我这样简单化的说法会让人不以为然。杜尚研究现在已经被弄得相当高深了,人们用来研究杜尚的那些术语要弄明白就已经很不容易,它们让你感到你得重新回到学校去学习,先把这些术语弄明白,才能谈到其他。所有这些杜尚研究的复杂化充斥了这个领域,他们宣称,杜尚是非常非常严肃的话题,如果你没有拿到像‘杜尚学’这样的博士学位,最好对此不必置喙。所有这些汗牛充栋的学者研究其实造成了一种混乱,这样的复杂程度即使是杜尚本人亲到现场也很难挽救。我因此试图让自己保持着只听杜尚本人是怎么说的,这个方式让人非常感到安慰,……当你读一读他一生做过的事,他待人接物的方式,这些倒会帮助你更容易了解他,也更加人性化。……老实说,对于杜尚研究,那些写得叫人呕吐的东西并不意味着那写下的一切是愚蠢的,而在于太多的研究走的是另一条你根本不习惯的思路,是异于我们通常的思考方式的。他们代表的是另一个层次上的信息和解释,类似于字典给字词定义的那种方式。”(引自Gianfranco Baruchello&HenryMartin:“Why Duchamp”,New York McPherson&Company 1985年版,p.126-129)
  笔者在美国大学里学过几年艺术史,也有一点点体会录在下面,摘自笔者几年前写的一篇散文“年轻并不见得好”:
  ……我在美国学校学艺术史,每天读书十几个小时,绞尽脑汁做那种只给教授一个人看的文章。那种文章是从这本书抄到那本书的“杂拌儿”,但教授要看的就是这种杂拌儿,你引的书越多,说明你越有能耐——渊博!在这种价值的推动下,事情变得滑稽起来。我们在研究艺术史,却已经轮不到去研究作品本身,你必须去研究所有对这张作品的研究。前人的研究仿佛是这张作品的路障,你得越过这些路障设法走到最前面去。然后,你的研究将成为另一道添置的路障,给后面的人挡道。整个的事情就是这样,能越过别人的路障是一种能耐,能挡住别人是另一种能耐,我们这群人于是就在这种累人的游戏里互换这两种角色。我们没法跟艺术家神交,没法对作品说出直觉的感受——因为别人已经说过了的话,你得小心绕过去,哪怕别人说的是对的,你也要绕过去,不能重复,重复是你没能耐。你必须拼命设法跟别人说得不一样,这被定义为创造力。这是一个可怕的接力赛,不知道这样无休止的研究会把我们最终引到哪里去。
  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非常偶然。那是某一天我在系图书馆的书架上找书,每一门课的教授都为自己正在开的课设一个书架——指定学生读一架子的书。教授有时会顺手在架子上放一些属于私人的物件。我在一个年轻女教授的书架上看到一本给孩子看的书——她有个两三岁的孩子,那是她偶然放上去的。我看着那本五颜六色的孩子的书心里突然一动,有一种感觉升了起来:那种书和我们读的书是属于两个世界的。那种书里是满满的颜色、趣味和生命的欢娱。但我们的书不是,我们的书里没有一点鲜活的生命。这种书我不仅必须读,而且要学会去生产制作,我为什么要做这种事情?我被领出那个充满色彩,趣味和生命欢娱的世界有多远了?

=====

王瑞芸是《今天》的散文主编,好象是学美术的(美术史?),现在
也是批评家了。当然是批批评家的批评家,让我想起当年学过的一个
英语缩写单词,怎么个原型忘了,只记得中文译名好象是“反反坦克
导弹的导弹”。。。

随便说说,这篇文章还是蛮好看的。

耶稣身边的女人(康正果)

耶稣身边的女人

南方周末   2005-05-26 16:01:01

  ■榆城书话
  □康正果
  
  《达·芬奇密码》 丹·布朗著 朱振武 等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读过“四福音书”的人想必都会记得,除了著名的12门徒,亲近过耶稣的,尚有些身份模糊的妇女。她们之中,有拿香膏给主搽头发的,有洒泪水洗涤他脚面的,更有追随到髑髅地为他送终的。在男子汉门徒都避嫌疑躲起来的时刻,反倒是那些服侍主的妇人更显得大胆而有情义。其中抹大拉的马利亚尤其与众不同,正因有了她在场,耶稣的葬所与复活才得到见证,后又经她亲口传达,众人始获知这一奇迹。她到底是耶稣的什么人?假使他们俩关系很一般,如此重大场合,何以独任她抛头露面?可惜福音书叙事常没头没尾,对这位抹大拉,除《约翰福音》有数处相关描述颇动人联想,其余诸篇均语焉不详。只因断裂处留了这么点藏头露尾的行迹,在众多的圣经人物中,抹大拉其人一直都极丰于叙事期盼。
  这期盼就是叙事者投向她的光照,光照变了,她的形象也随之改头换面。比如,传统社会需要为广大的失足女树立一改邪归正的样板,抹大拉便被打扮成泪汪汪祈求救赎的模样,千百年来,她已定格为美丽的悔罪者圣像。其实在圣经文本中,她的履历全是空白,有关她曾为妓女的说法,纯系后圣经叙事的附会。再比如近来,随着跨学科的性别理论介入圣经的重读,经过基督教女性主义的诠释,抹大拉已在耶稣身边增补为重要的门徒。有关她身世的旧说自然受到指责,被视为教会内男性权威的厌女症表现。更有人撰文力证她《约翰福音》的作者权,说该篇中那个主所“钟爱的门徒”不是别人,正乃呼之欲出的抹大拉也。此类重塑抹大拉圣像的说辞多立足圣经文本,均属咬文嚼字的实证性文章。更为出格的思路则撇开圣经纪事,从新的期待视野上定位耶稣和抹大拉的关系:既然上帝克隆自己的圣子都离不了马利亚这童贞女的肉身中介,为什么尘世的耶稣就不能娶妻室而尽人事呢?让他的孤魂不留下血脉就上去见天父,在世人眼中,不能说不是个缺憾。据说西方民间早就另有传闻,说抹大拉本是耶稣的妻室,耶稣钉上十字架时她已身怀有孕。还说耶稣连衣钵也传给了妻子,教会大权,原本即由她掌管。后来众门徒争夺起教权,圣家族的安全受到威胁,抹大拉才带上耶稣的遗腹子逃到法国,从此埋姓隐名,千辛万苦中延续了圣门香火。欧洲骑士自中世纪以来寻找的圣杯,其实并非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中用过的酒杯,而是暗指他隐秘传世的骨肉。
  人皆有好奇之心:华人好言命,西人好解密。言命者忧患意识较深重,谈及个人或家国的福祸盛衰,最倚重问卜看相等术数之学。解密者则爱钻研掩盖秘密的符号,提起寻宝地图或神奇密码,他们总是有讲不完的惊险故事。在基督教世界,耶稣而有妻且有后,自当属特大秘闻。《达·芬奇密码》一书之所以两年来畅销欧美,近又流行中国,就因那老套的凶杀案巧妙贯串了解密圣杯的悬疑情节,同时再穿插上宗教史方面的翻案议论,有关绘画鉴赏的惊人新解,以及密码破解术上的数学、工艺杂谈,使读者对秘密的各方面好奇——从暴露天主教会的阴谋直至揭示天工巧构万物的黄金比率——得到了极大的满足。随着凶杀案侦破行动层层推进,符号学专家罗波特和密码破译员索菲边逃避追捕,边带上读者穿过历史迷雾,在知识讲解和回忆片断相交织的叙述中,一个秘密会社的来龙去脉渐次显影出来。
  原来罗马教会为树立其父权制的统治,一直在压制耶稣教义中原有的女性崇拜,原来为赢得西方的归依,打压异教的基督教在其确立之初即已融入很多异教的因素,原来以抹大拉为核心,以守护耶稣血脉为重任的地下教会一直都维持着他们的信仰与圣婚仪式……假作真时真亦假,明知这些说法都是小说家言,但面对其雄辩的挑衅,天主教人士还是忍不住撰文驳斥,费力地做出史实的澄清。他们拿实弹去瞄虚影,火力好密集,却都放了空枪。因此有人耸耸肩膀,认为对待后现代俗文化那类娱乐玩意,学者们实在犯不上大动学问的干戈。大众往往靠消费奇谈怪论求热闹,他们不过从诋毁权威和发现阴谋的叙事中掠取些反叛的快感罢了,即使任其离经叛道下去,也闹不到教会威风扫地的地步。就在布朗这本反天主教小说持续热卖的今日,教皇的死讯不照样引起举世的真诚哀悼吗?
  像《达·芬奇密码》这样按电影效果结构行文的小说,本来即以满足大众之喜闻乐见取胜,它的魅力就在于幻化出迷人而乱真的场景,使故事消费者觉得自己也从中参与了抗衡或影响现实的行动。然而历史的脉络是很复杂的,需经认真研究和洞察,才能在重构的表述中触及它飘忽的精魂,至于惊险小说、罗曼司,都只能炮制出简单化和耸人听闻的戏剧性说法。历史进程中确有残酷的坑道,神圣的事业也经历过血腥的浇铸,但任一影响深远的体制之形成,都不可能仅凭偶然得逞的诡计打下坚实的基础。阴谋论也许很适用于编戏,但远不足以解释人世的境况。
  以耶稣后代为核心的隐修会是个崇拜女神的团体,但该会的历届长老———从达·芬奇到牛顿和雨果———则多是些声名显赫的男性。他们的女性主义信仰乃植根于他们自身的双性气质,比如达·芬奇那幅女身而略显男相的名画,其蒙娜丽莎之名,据小说所述,即由古埃及男女二神之名合一而成。这一女/双性主义的追求也体现在所谓“圣婚”的会众性交仪式中:参与者相信,男人通过与女人进行圣洁的肉体交流,可在瞬间的高潮中感知上帝的存在,经此灵肉合一,便达到了天堂极乐。这一神秘的极乐到底与电影《大开眼界》(Eyes Wide Shut)中那种性狂欢宴有何区分,实难以枯笔在此做明确的界定。听说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已在好莱坞开拍,必欲辨别其间的清浊贞淫之分,等那幕好戏上映了,径直去现场一睹究竟吧。

====

这一篇我一直犹豫转还是不转,题目我不喜欢,内容尚可一读。

所有诗人在找同样的东西(王寅)

所有诗人在找同样的东西

南方周末   2005-05-26 15:57:12

  所有诗人在找同样的东西——访法国翻译家尚德兰

  □文/图 本报记者 王寅
  
  “我不敢说我是汉学家,那么大一个词,压力很大。”日前在杭州印象画廊举办《潜像》摄影展的法国翻译家尚德兰,言辞谦逊,就像她拍照时谨慎地按下快门一样。
  尚德兰是著名的法国翻译家、诗人,1967年开始专攻中国文学,现为巴黎第七大学副教授。
  1983年,文学杂志《欧洲》邀请尚德兰编一期中国当代文学专号。此前没有接触过中国当代文学的尚德兰花了两年时间,阅读了包括短篇小说、诗歌在内的大量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这一看,让尚德兰暂时搁下了对古典文学的研究,开始关注中国当代文学。
  尚德兰在大学里教授汉语翻译课。在授课过程中,有一个月专门翻译诗歌,学生的作业就是在课堂上翻译诗人的诗,和学生集体讨论,互相批评。
  将于明年退休的尚德兰平时依然会翻译中国古诗,也研究古代诗论。她即将完成的一篇论文研究的是王国维的《境界说》。在描述对作家诗人深入了解的时候,她常常用“摸”字来形容探寻的过程。
  尚德兰译著甚丰,主要译著有:王蒙的《布礼》,莫言的《天堂砖台之歌》、《筑路》、《檀香刑》,老舍的《四世同堂》(与人合译),陆文夫的《人之窝》,北岛的中篇小说《波动》,北岛的短篇小说集。诗歌方面有收录顾城、杨炼、芒克、北岛等人诗作的《中国四诗人诗选》,杨炼的《大海停止之处》,北岛《零度以上的风景》等。2004年,与人合作翻译出版了多达390页、收录了40位中国当代诗人的诗选《天空飞逝———中国新诗选》。
  2004年,因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工作,尚德兰与中国作家莫言、余华、李锐等人一起获得“法兰西共和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
  
  她眼中的诗人与诗
  记者:你最初接触中国的当代诗人是哪些人?
  尚:北岛、芒克、顾城、杨炼,差不多这些。当然还有别人,但是后来我自己选了一些比较喜欢的,芒克选了很多,多多一点点。但是多多没有很多资料,资料也是一个问题,在法国收集资料不方便。所以那时候只是一点点,没有整个了解,所以比较难。
  我准备过一门课,给学生考试,内容是1980年代的诗歌,所以那时候我准备得很深很深,特别是多多、北岛的诗歌研究得很细。我发现多多的诗歌非常有意思,特别是他诗歌的发音好像是从肚子里来的。我注意到他用的那些ing、ong、eng,他用的那些声母韵母特别有意思,声母都是很难发的音。
  记者:你跟他交流的时候,他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尚:对,他同意。我跟他说,你的诗歌那么难发音,都是从肚子里出来的。
  记者:这跟他诗歌的内容是不是有很大的关系?
  尚:对,我记得ong、eng那些音,有很闷的感觉,跟暴力有关系。
  记者:这可能也是第一次有人这样去分析研究他的诗歌。
  尚:我们在法国有很多这种研究。研究诗歌要研究语音,可以从语音摸到你的意思。我觉得特别符合多多。后来我研究北岛,看看是不是一样,我发现北岛用的声母韵母很平衡,沉闷的音和明亮的音很平衡。每个资料我都花了很多时间研究。
  记者:我在北岛的散文里看到他多次写到你。
  尚:以前他在欧洲的时候常常住在我家里。因为我们是朋友,比较熟悉,他那时候在北欧很辛苦,跑来跑去老是在一些信里说他的家,我觉得很伤心,因为他在漂泊。他到巴黎的时候就到我家来,有时候也跟我的孩子们一起去海边度假。我们一起翻译法国诗歌,我告诉他原诗的意思,他马上用电脑打出来,如果中文的翻译不太符合法文的原意,我就跟他再仔细解释。中文很妙,那么丰富,可以选择更好的词,中文翻成法文没有这种问题。法文很硬,当然不是说没有词汇,只是没有中文的可能性来得丰富。
  记者:英文是不是更硬一些?
  尚:英文的句法比较贴近中文,我觉得。法文的句法很复杂,规矩很多。所以中国诗歌翻成法文还是头痛,因为句法很硬。
  记者:你和北岛交流的时候主要谈些什么呢?
  尚:什么都谈,谈家庭,谈文学……他内心好像有好几层,就像一个核桃一样,外壳很硬,其实是用来保护自己。有一次晚上,我们准备一个活动,一起吃饭,跟法国诗人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很开心,他说得很多。一到活动的场面,北岛就又变得一层一层的。别人跟我说,跟他很难交流,有一种距离。其实他很热情,很单纯,很感性。朋友有什么问题,他一定会帮助他们,他很会感伤,他不是冷淡的,冷淡只是表面的。
  我写文章研究他的诗歌,研究他的诗歌也是了解他本人的一种方法。我研究他,因为他的历史观念对他来说是一种压力。我想让他解脱出来。
  记者:能够做得到吗?
  尚:我不知道,但是现在他的诗歌变化很大。有一段时间,历史的压力对他很大,所以他写诗名词的地位很重要,他自己说,历史是没有动词的。他如果感觉到历史的压力,用名词就比较多。他后来有一部诗集用动词比较多,那就不一样,历史的压力比较轻。
  记者:这些细节反映的是本质的东西吗?
  尚:对。比如多多诗歌的发音。
  记者:但是也有可能出现那样一种情况。你看到的是这一部分的细节,别人看到的是另外一部分的细节,怎么就能说明你们看到的就是本质呢?
  尚:研究一定是有主观性的,这个不能避免。我的阅读是这样,我不敢说北岛的诗歌就是这样。我看他的诗歌,可能是从小径绕过去。路很多,可以从各种地方进去,一定有一部分是对的,我不敢说代表他的整体,我可能摸到一个比较基本的东西,我希望是这样。
  记者:你把研究的结果告诉他们的时候,他们会有什么反应?
  尚:北岛他不喜欢评论,不喜欢我们批评。现在可能有改变,他现在自己也在写一些批评。我觉得很好,可以打开内心。
  记者:你和顾城接触多吗?
  尚:以前不少。他到法国来的时候。
  记者:我看到你有一篇文章讲到,他在磨刀。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磨刀?
  尚:那些肉是冷冻的,所以他要磨刀。但是他磨了半个小时,我忽然觉得有什么不对,磨的时间太长了。然后就问别人,但是他们说没有什么问题。我一直感觉到有什么不对,那个气氛有点怪。可能我这个人太敏感。我看他最后一些诗歌,好像把自己围在里面跑不出去,我一看就很紧张,很难受,也不想翻成法文。那天,顾城把纸铺在地板上给我们写书法,考虑了一段时间,然后写了两个句子,一句是“鱼在盘中想家”,一句是“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我一看,一方面觉得有点奇怪,另一方面觉得对他来说是一种精神的解放。我本来打算找一个画廊展览他的书法,但是后来没有办成。我觉得他得到了一个出路,不是一个绝路。书法是一个出路,所以我愿意帮助他。
  记者:你为什么会对他写的这两句话印象这么深刻?
  尚:因为里面有一种你想不到的东西,很特别。他那个时候写了很多这样的东西,而且他的书法是奇奇怪怪的。他给了我两张,另外两张给了安妮·朱丽叶(法国著名汉学家)。现在卷起来保存着,因为我没有时间弄框框,而且有时候我借给别人看。他写了很多这样的东西,整天在做这个,家里一大堆。
  记者:诗人一般都有怪癖,性格古怪,会不会顾城也是这样的一个人?
  尚:顾城原来就是戴了一顶帽子。我问过他,他说这样可以收到天上的讯息。我想主要是一种精神,我发现其实很多人这样做,我就不说谁了,也是中国诗人。
  记者:杨炼的作品跟其他两个人有什么不一样?
  尚:不一样。翻译他的作品很难,因为他的句子那么长,翻译成法文更长,头痛。但是他的性格也很奇怪,有时候我去问他这个句子和下一个是不是连在一起,有一天他会说有,有一天他说不,自己的解释都不统一。
  记者:那你怎么办呢?
  尚:(笑)只能自己想办法。
  记者:你有没有告诉他这些?
  尚:他说,对啊,中文就是这样的。因为他不喜欢用符号把句子断开,所以我翻译杨炼很头痛。
  
  语言后面的秘密
  记者:你接触了那么多中国当代的诗人,你觉得他们跟西方的诗人相比,差别大吗?
  尚:我觉得人写东西是表现个性。朦胧诗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这个代词就很明显,用一代的名义来写诗。现在不是了,现在诗人写的东西,法国诗人、意大利诗人、南美诗人有自己的个性,当然还有语言,母语还是他的特点,但是我想语言后面的秘密,所有的诗人找的东西都是一样的。因为母语不同的特点,让他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跟刚才说的一样,从各种小路可以进去,诗歌后面的秘密大家都在关注。所以我觉得有些时候因为某个地方、某个国家经历特别的事情,像法国战争的时候,也有一些诗歌有抗议,以“我们”的名义来写东西,但不一定是最好的东西。每个国家的文学都有这种情况,只是一段时间而已。我觉得当代诗人找的东西是一样的,从古代到现代,中国、欧洲、希腊都一样。比如屈原,为什么很多年轻诗人受屈原的影响很大?
  记者:因为有很多东西是相通的。
  尚:对。和以前希腊诗人的追求也是一样的。诗歌是一个整体,里面有各种个性,时间不一样,会有变化,因为你还是属于一个时代,但是主要是一个个性的追求,而且这个追求,所有的诗人的追求是差不多的。
  记者:这样讲的话,中国的当代诗人跟西方的当代诗人差别不是太大?
  尚:当然有差别,差别就是环境和母语不一样,母语会强迫你开发母语的可能性。
  记者:中国诗人的作品如果翻成法文的话,有多少人可以看到?
  尚:在法国,外国文学还是不容易,除了英国、德国、西班牙、俄国,因为翻译传统很长。还有日本,因为日本的小说家在1980年代已经很有名。中国文学进入法国没有几年,因为中国新文学也没有很长时间。
  记者:翻译的过程是一个非常愉快的过程,把好的诗歌翻译成自己的母语是很开心的事情,但是有一个常见的说法:诗歌是不能翻译的,非常难。你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尚:我不知道有没有解决。我努力尝试把另外一种语言的诗译成法文,不歪曲它的原意,我希望法国读者读的时候不会感觉到是翻译,而感觉到这就是诗歌。所以在这方面也要加工自己的母语,不仅是语意,有时候还要利用母语的语音特点来完善翻译过程。比如说原文某个地方有特别的效果,翻成法文也许这些地方会移动;比方说法文有动词的变化,动词的变化可以表现很多东西。中文也有别的特点,没办法翻成法文,有一些诗人很注意汉字的本来意象,比方说,有的诗歌,带三点水的字很多,中国人看的时候会有感觉,法文就无法表达。这些就很遗憾,我没办法把它翻译出来。但是有一些,比如我刚才说的声母韵母,可以用法文表达同样的效果。
  记者:你觉得诗歌翻译起来并不是太难,是不是跟你自己写诗有关系?
  尚:可能我对自己的母语很感兴趣。我从小就注意到法文的各种特点,比如音乐性等等。我很注意节奏,中文的节奏我可以听到,可以译到法文来,有时候成功,有时候也会失败。
  
  海边写的诗,在海边译
  记者:中国的当代诗人里面,哪一个诗人的音乐性特别强?
  尚:北岛。我开始读他的诗歌,音乐性是很浅层的,音乐连起来有一种节奏。后来慢慢有变化,他的音乐是意象之间的音乐。
  记者:跟他交流过你的这个发现吗?他认同吗?
  尚:我没有跟他说。我举一个例子,我翻译杨炼的《大海静止之处》,我注意到这首诗的音乐性很厉害。他跟我说,你一定把节奏在法文中翻出来。所以我让他自己念,录音给我听。我就到海边去翻译,一边翻译一边听。他念的和我理解的差不多。
  记者:为什么要去海边呢?
  尚:因为我家就住在海边。但是我觉得很妙,他在海边写的,关于海的诗,而我在海边翻译。
  记者:是不是翻译的时候,也要从自然界寻找一些灵感?
  尚:对,这不是偶然的。我翻译好了杨炼的诗,过了两个月有个活动,一个演员朗诵我的翻译,杨炼他不懂法文,但是他听了以后,他说:哎呀,我可以听出来我的诗歌。我太高兴了,我在这方面成功了。也许有些地方我失败了,比如那些汉字的意象落了很多,但是这个方面成功了,而且诗人也特别强调这个因素,我可以翻译出来,我就很高兴。完整地翻译是不可能的,因为两种语言不一样。
  记者:中国当代诗人人数众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其他的诗人给你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吗?
  尚:问题是我翻译得最多的诗人可以深入他们的作品,如果翻译五首、六首———像那部选集,我翻译了很长时间,因为最近有各种喜欢的诗歌,所以选出来,要有代表性,所以要选很多人,每个人一点点———像你的诗歌,只翻译了五首,所以不能说我深入了解你的诗。
  记者:这些诗歌是基于什么理由入选的呢?
  尚:凭感觉。因为我没有很多资料,我看得不多,所以有些勉强收在里面。我选的五六首不一定是代表这个诗人的。
  记者:一般选一首诗会很快做出判断还是要看很多遍?
  尚:看很多遍。不是一次。那时候我看那些杂志,还有一些选集的,我找了很多选集,英文的德文的,我看他们选了哪一些诗歌。中文选集大概看了十本,看里面他们选了哪一些诗歌,但是我还是资料不够。我常常很遗憾,为什么诗人不给我寄来诗集。
  记者:有一种说法,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很像翻译过来的外国文学作品。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尚:中国当代诗歌和中国的古代诗歌不太一样,有的时候跟1930年代的有一些接近,但我觉得还是不一样。说中国当代诗人模仿外国诗歌,我觉得很可笑,因为中文本来就是这样的。影响可能有,特别是欧洲的影响。1970年代末,中国诗人开始在诗歌里考虑个性的价值,之前是一体化的,个体不能表现出来。所以我觉得有影响也是促进或者推动中国年轻诗人的发展。比如顾城就没有读很多外国诗人的诗歌。
  记者:你从事翻译工作这么多年,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翻译工作的特性,或者说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尚:加油!不是一下子努力就够了,要不断地努力。

=====

这篇老外谈中文诗,有点洋径味,但也有不少诗中味,值得一读。

Like a Rolling Stone

Like a Rolling Stone

http://pay500.com/music/m10_135.htm

Once upon a time you dressed so fine
You threw the bums a dime in your prime, didn’t you?
People’d call, say, “Beware doll, you’re bound to fall”
You thought they were all kiddin’ you
You used to laugh about
Everybody that was hangin’ out
Now you don’t talk so loud
Now you don’t seem so proud
About having to be scrounging for your next meal.

How does it feel
How does it feel
To be without a home
Like a complete unknown
Like a rolling stone?

You’ve gone to the finest school all right, Miss Lonely
But you know you only used to get juiced in it
And nobody has ever taught you how to live on the street
And now you find out you’re gonna have to get used to it
You said you’d never compromise
With the mystery tramp, but now you realize
He’s not selling any alibis
As you stare into the vacuum of his eyes
And ask him do you want to make a deal?

How does it feel
How does it feel
To be on your own
With no direction home
Like a complete unknown
Like a rolling stone?

You never turned around to see the frowns on the jugglers and the clowns
When they all come down and did tricks for you
You never understood that it ain’t no good
You shouldn’t let other people get your kicks for you
You used to ride on the chrome horse with your diplomat
Who carried on his shoulder a Siamese cat
Ain’t it hard when you discover that
He really wasn’t where it’s at
After he took from you everything he could steal.

How does it feel
How does it feel
To be on your own
With no direction home
Like a complete unknown
Like a rolling stone?

Princess on the steeple and all the pretty people
They’re drinkin’, thinkin’ that they got it made
Exchanging all kinds of precious gifts and things
But you’d better lift your diamond ring, you’d better pawn it babe
You used to be so amused
At Napoleon in rags and the language that he used
Go to him now, he calls you, you can’t refuse
When you got nothing, you got nothing to lose
You’re invisible now, you got no secrets to conceal.

How does it feel
How does it feel
To be on your own
With no direction home
Like a complete unknown
Like a rolling stone?

=====

今天天气阴,听听迪伦的“象一只滚石”。。。

哭泣的骆驼(三毛)

哭泣的骆驼

这不知是一天里的第几次了,我从昏昏沉沉的睡梦中醒来,张开眼睛,屋内
已经一片漆黑,街道上没有人声也没有车声,只听见桌上的闹钟,像每一次醒来
时一样,清晰而漠然的走动着。那么,我是醒了,昨天发生的事情,终究不只是
一声噩梦。每一次的清醒,记忆就逼着我,像在奔流错乱的镜头面前一般,再一
次又一次的去重新经历那场令我当时狂叫出来的惨剧。我闭上了眼睛,巴西里、
奥菲鲁阿、沙伊达他们的脸孔,荡漾着似笑非笑的表情,一波又一波的在我面前
飘过。我跳了起来,开了灯,看看镜子里的自己,才一天的工夫,已经舌燥唇干
,双眼发肿,憔悴不堪了。

打开临街的木板窗,窗外的沙漠,竟像冰天雪地里无人世界般的寒冷孤寂,
突然看见这没有预期的凄凉景致,我吃了一惊,痴痴的凝望着这渺渺茫茫的无情
天地,忘了身在何处。是的,总是死了,真是死了,无论是短短的几日,长长的
一生,哭、笑、爱、憎,梦里梦外颠颠倒倒,竟都有它消失的一日。洁白如雪的
沙地上,看不见死去的人影,就连夜晚的风都没有送来他们的叹息。

回身向着这空寂如死的房间,黯淡的灯火下,好似又见巴西里盘膝坐着,慢
慢将他蒙头蒙脸的黑布一层一层的解开,在我惊讶得不知所措的注视下,晒成棕
黑色的脸孔,衬着两颗寒星般的眼睛,突然闪出一丝近乎诱人的笑容。

我眨了一下眼睛,又突然看见沙伊达侧着脸静坐在书架下面,长长的睫毛像
一片云,投影在她优美而削瘦的面频上,我呆望着她,她一般的不知不觉,就好
似不在这个世界上似的漠然。门外什么时候停了车子,什么人在剥剥的敲着门,
我都没有感觉,直到有人轻轻的喊我:“三毛!”我才被惊吓得几乎跳了起来。
“我在这里。”我抓着窗棂对门边的人说着。

“三毛,机票没有,可是明天早晨我还是来带你去机场,候补的位子我讲好
了两个,也许能挤上去,你先预备好,荷西知道了,叫你走的时候锁上门,另外
一个位子给谁?”

荷西公司的总务主任站在窗外低低的对我说。

“我走,另外一个位子不要了,谢谢你!”

“怎么了?千托万托的,现在又不要了?”

“死了,不走了。”我干涩的回答着。

总务主任愣了一下,看了我一眼,又紧张的看了一下四周。“听说本地人出
了事,你要不要去镇上我家里住一晚?这里没有西班牙人,不安全。”

我沉默了一下,摇摇头:“还要理东西,不会有事的,谢谢你!”这人又呆
站了一会儿,然后丢掉了手上的烟蒂,对我点点头,说:“那么门窗都关好,明
天早晨九点钟我来接你去机场。”我关上木窗,将双重铰链扣住,吉普车声慢慢
的远去,终于听不见了。重沉沉的寂静,把小小的一间屋子弄得空空洞洞,怎么
也不像从前的气氛了。

好似昨日才过去的时光,我一样站在这窗前,身上只穿了一件长长的睡袍,
窗外大群的沙哈拉威女孩们嘻嘻哈哈的在同我说着话:“三毛,快开门吧!我们
等了半天了,怎么还睡着呢?”“今天不上课,放假。”我撑着懒腰深呼吸了几
口,将目光悠然的投入远方明净清丽的沙丘上去。

“又不上课。”女孩子们惋惜的喧嚷起来。

“半夜三更,那几个炸弹震得我们快从床上跌了下来,开门跑出来看,又看
不到什么,这么一来,弄到天亮才睡了一会,所以,嘿,不上课,你们不用来吵
了。”

“不上也让我们进来嘛!反正是玩的。”女孩子们又拍拍的乱打着门,我只
好开了。

“你们睡死了,难道那么响的声音都没听见?”

我喝着茶笑问着她们。

“怎么没有,一共三次爆炸,一个炸在军营门口,一个炸在磷矿公司的小学
校,一个在阿吉比爸爸的店门口——”她们七嘴八舌兴奋的告诉我。

“消息倒快,你们不出这条街,什么都打听来了。”

“又是游击队,越闹越凶了。”说着的人像在看好戏,完全没有惧怕,叽叽
喳喳比手划脚活泼非凡,小屋里一时笑语喧哗。“其实,西班牙政府一再保证要
让民族自决了,闹什么呢!”我叹了口气,拿起一把梳子开始梳头。

“我来替你编辫子。”一个女孩蹲在我身后把口水涂在自己手上,细心的替
我绞起麻花粗辫子来。

“这次全是那个沙伊达弄出来的,男人、女人爱来爱去,结果炸了阿吉比的
店。”我背后的女孩大声说着,说到爱字,一地的人都推来推去的笑。

“医院做事的沙伊达?”我问着。

“还有谁?不要脸的女人,阿吉比爱她,她不爱他,还跟他讲话,阿吉比拼
命去找她,她又变心了,跟奥菲鲁阿突然好起来,阿吉比找了一群人去整她,她
居然告诉奥菲鲁阿,前几天打了一场,昨天晚上,阿吉比爸爸的店门口就吃了炸
弹。”

“又乱讲了,奥菲鲁阿不是那样的人。”我最不喜欢这群女孩子的,就是她
们动不动就要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判断一些完全不是她们智力所能判断的事情。

“咦!奥菲鲁阿不是,沙伊达可是的啊!那个婊子,认识游击队……。”我
刷一下把编好的辫子抽回来,正色向这些女孩子说:“婊子这个字,只可以用在
无情无义、没有廉耻的女人身上,沙伊达是你们沙哈拉威女子里,数一数二的助
产士,怎么可以叫她婊子呢!这个字太难听了,以后再也不要这么说她了。”

“她跟每一个男人说话,”坐在我前面姑卡的大妹妹法蒂玛啃着乌黑的指甲
,披着一头涂满了红泥巴的硬头发,无知邋遢得像个鬼似的说着。“跟男人说话
有什么不对?我不是天天在跟男人说话,我也是婊子?”我凶着她们,恨不得有
一天把她们这么封闭的死脑筋敲敲开来。“不止这个,沙伊达,她……她……”
一个较老实的女孩羞红了脸,说不下去。“她还跟不同的男人睡觉。”法蒂玛翻
着大白眼,慢吞吞的说着,同时冷笑了两声。

“她跟人睡觉,你们亲眼看见的吗?”我叹了口气,不知是好气还是好笑的
望着这群女孩子们。

“啧!当然有的嘛!大家都那么说,镇上谁肯跟她来往,除了男人们,男人
也不肯娶她的啊,不过是整她罢了……”

“好啦!不要再讲了,小小年纪,怎么像长舌妇一样。”我反身去厨房把茶
倒掉,心里无端的厌烦起来,大清早,说的就是这些无聊的事。女孩子们横七竖
八的坐了一地,有乌黑的赤着腿的,有浑身臭味的,有披头散发的,每一张嘴都
在忙着说话。哈萨尼亚语我听不懂,但是沙伊达的名字,常常从她们的句子里跳
出来,每一个人的表情都满是愤恨和不屑,那副脸难看极了,说不出的妒和恨。
我靠在门边望着她们,沙伊达那洁白高雅、丽如春花似的影子忽而在我眼前见过
,那个受过高度文明教养的可爱沙漠女子,却在她自己风俗下被人如此的鄙视着
,实是令人难以解释。在这个镇上,我们有很多沙哈拉威人的朋友,邮局卖邮票
的,法院看门的,公司的司机,商店的店员,装瞎子讨钱的,拉驴子送水的,有
势的部族酋长,没钱的奴隶,邻居男女老幼,警察,小偷,三教九流都是我们的
“沙黑毕”(朋友)。奥菲鲁阿是我们的爱友,做警察的年轻人,他一直受到高
中教育,做了警察,不再念书,孩儿气的脸,一口白牙齿,对人敦敦厚厚的,和
气开朗得叫人见了面就喜欢。

镇上爆了炸弹是常事,市面一样繁荣,每个人都有意无意的说着时局,却没
有人认真感到这些纷扰的危机,好似它还远着似的淡然。那日我步行去买了菜回
来,恰好看见奥菲鲁阿坐在警察车里开过,我向他招招手,他刷一下的跳下车来

“鲁阿,怎么好久不上家里来了?”我问他。

他嘻嘻的笑着,也不说话,伴着我走路。

“这星期荷西上早班,下午三点以后都在家,你来,我们谈谈。”“好,这
几天一定来。”他仍然笑着,帮我把菜篮放在叫到的计程车上就走了。没过了几
日,奥菲鲁阿果然在一个晚上来了,不巧我们家里坐满了荷西的同事,正在烤肉
串吃。

他在窗外张望了一下,马上说:“啊!有客人,下次再来吧”。我马上迎了
出去,硬拉他进来:“烤的是牛肉,你也来吃,都是熟人,不妨事的。”奥菲鲁
阿笑着指指身后,我这才看见他的车上,正慢慢的下来了一个穿着淡蓝色沙漠衣
服的女子,蒙着脸,一双秋水似的眼睛向我微笑着。“沙伊达?”我轻笑着问他

“你怎么知道?”他惊奇的望着我,不及回答他,我快步的出去迎接这个求
也求不到的稀客。

如果不是沙伊达,屋里都是男人,我亦不会强拉她了。沙伊达是开通大方的
女子,她略一迟疑,也就跨进来了。

荷西的同事们,从来没有这么近的面对一个沙哈拉威女子,他们全都礼貌的
站了起来。

“请坐,不要客气。”沙伊达大方的点点头,我拉了她坐在席子上,马上转
身去倒汽水给奥菲鲁阿和她,再看她时,她的头纱已经自然的拿了下来。

灯光下,沙伊达的脸孔不知怎的散发着那么吓人的吸引力,她近乎象牙色的
双颊上,衬着两个漆黑得深不见底的大眼睛,挺直的鼻子下面,是淡水色的一抹
嘴唇,削瘦的线条,像一件无懈可击的塑像那么的优美,目光无意识的转了一个
角度,沉静的微笑,像一轮初升的明月,突然笼罩了一室的光华,众人不知不觉
的失了神态,连我,也在那一瞬间,被她的光芒震得呆住了。穿着本地服装的沙
伊达,跟医院里明丽的她,又是一番不同的风韵,坐在那儿的她,也不说话,却
一下子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古老的梦境里去。

大家勉强的恢复了谈话,为着沙伊达在,竟都有些心不在焉,奥菲鲁阿坐了
一会儿,就带着沙伊达告辞了。

沙伊达走了很久,室内还是一片沉寂,一种永恒的美,留给人的感动,大概
是这样的吧!

“这么美,这么美的女人,世上真会有的,不是神话。”我感喟着说。“是
奥菲鲁阿的女友?”有人轻轻的问。

“不知道。”我摇摇头。

“哪里来的?”“听说是孤女,父母都死了,她跟着医院的嬷嬷们几年,学
了助产士。”“挑了奥菲鲁阿总算有眼光,这个人正派。”

“奥菲鲁阿还是配不上她,总差了那么一点,说不出是什么东西,差了一点
。”我摇着头。“三毛,你这是以貌取人吗?”荷西说。

“不是外貌,我有自觉的,她不会是他的。”

“奥菲鲁阿亦是个世家子,他父亲在南部有成千上万的山羊和骆驼——”“
我虽然认识沙伊达不深,可是她不会是计较财富的人,这片沙漠,竟似没有认真
配得上她的人呢!”

“阿吉比不是也找她,前一阵子还为了她跟奥菲鲁阿打了一架!”荷西又说
。“那个商人的孩子,整天无所事事,在镇上仗着父亲,作威作福,这种恶人怎
么跟沙伊达扯在一起。”我鄙夷的说。

沙伊达第一次来家里的那个晚上,惊鸿一瞥,留给大家地震似的感动,话题
竟舍不得从她的身上转开去,连我也从来没有那么的为一个绝色的女子如痴如醉
过。

“那个婊子,你怎么让她进来,这样下去邻居都要不理你了。”姑卡第二日
忐忑不安的来劝我,我只笑着不理。

“她跟男人下车的时候,我们都在门口看,她居然笑着跟我妈妈打招呼,我
妈妈把我们都拉进去,把门砰一关,奥菲鲁阿脸都红了。”“你们也太过份了。
”我怔住了,想不到昨天进我们家之前还有这一幕。“听说她不信回教,信天主
教,这种人,死了要下地狱的。”

我默默的看着姑卡,不知如何开导她才好,跟了她走出门,罕地刚巧下了班
回来,西班牙军官制服衬着他灰白头发的棕色脸,竟也有几分神气。

“三毛,不是我讲你,我的女孩子们天天在你们家,总也希望你教教她们学
好,现在你们夫妇交上了镇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沙哈拉威人,我怎么放心让她们跟
你做朋友。”

他这么重的话,像一个耳光似的刮过来,我涨紫了脸,说不出话来。“罕地
,你跟了西班牙政府二十多年了,总也要开通些,时代在变……”“时代变,沙
哈拉威人的传统风俗不能改,你们是你们,我们是我们。”“沙伊达不是坏女人
,罕地,你是中年人了,总比他们看得清楚……”我气得话结,说不出话来。

“一个人,背叛自己族人的宗教,还有比这更可耻的事吗?唉……”罕地跺
了一下脚,带了低着头的姑卡,往自己家门走去。“死脑筋!”我骂了一句,也
进来把门用力带上了。

“这个民族,要开化他们,还要很多的耐性和时间。”吃饭的时候跟荷西不
免谈起这事来。

“游击队自己天天在广播里跟他们讲要解放奴隶,要给女孩们念书,他们只
听得进独立,别的都不理会。”

“游击队在哪里广播?我们怎么听不见?”

“哈萨尼亚语,每天晚上都从阿尔及利亚那边播过来,这里当地人都听的。
”“荷西,你看这局势还要拖乡久?”我心事重重的说着。

“不知道,西班牙总督也说答应他们民族自决了。”

“摩洛哥方面不答应,又怎样?”我歪着头把玩着筷子。

“唉!吃饭吧!”“我是不想走的,”我叹着气坚持着说。

荷西看了我一眼,不再说话。

夏日的撒哈拉就似它漫天飞扬,永不止息的尘埃,好似再也没有过去的一天
,岁月在令人欲死的炎热下粘了起来,缓慢而无奈的日子,除了使人懒散和疲倦
之外,竟对什么都迷迷糊糊的不起劲,心里空空洞洞的熬着汗渍渍的日子。

镇上大半的西班牙人都离开了沙漠,回到故乡去避热,小镇上竟如死城似的
荒凉。报上天天有撒哈拉的消息,镇上偶尔还是有间歇的不伤人的爆炸,摩洛哥
方面,哈珊国王的叫嚣一天狂似一天,西属撒哈位眼看是要不保了,而真正生活
在它里面的居民,却似摸触不着边际的漠然。沙是一样的沙,天是一样的天,龙
卷风是一样的龙卷风,在与世隔绝的世界的尽头,在这原始得一如天地洪荒的地
方,联合国、海牙国际法庭、民族自决这些陌生的名词,在许多真正生活在此地
的人的身上,都只如青烟似的淡薄而不真实罢了。我们,也照样的生活着,心存
观望的态度,总不相信,那些旁人说的谣言会有一天跟我们的命运和前途有什么
特殊的关联。炎热的下午,如果有车在家,我总会包了一些零食,开车到医院去
找沙伊达,两个人躲在最阴凉的地下室里,闻着消毒药水的味道,盘膝坐着,一
起缝衣服,吃东西,上下古今,天文地理,胡说八道,竟然亲如姊妹似的无拘无
束。沙伊达常常说她小时候住帐篷的好日子给我听,她的故事,讲到父母双亡,
就幽然打住了,以后好似一片空白似的,她从不说,我亦不问。“沙伊达,如果
西班牙人退走了,你怎么办?”有一日我忽然问她。“怎么个退法?给我们独立
?让摩洛哥瓜分?”

“都有可能。”我耸耸肩,无可无不可的说。

“独立,我留下来,瓜分,不干。”“我以为,你的心,是西班牙的。”我
慢慢的说。

“这儿是我的土地,我父母埋葬的地方。”沙伊达的眼光突然朦胧了起来,
好似内心有什么难言的秘密和隐痛,她竟痴了似的静坐着忘了再说话。

“你呢?三毛?”过了好一会,她才问我。

“我是不想走的,我喜欢这里。”

“这儿有什么吸引你?”她奇怪的问我。

“这儿有什么吸引我?天高地阔、烈日、风暴、孤寂的生活有欢喜,有悲伤
,连这些无知的人,我对他们一样有爱有恨,混淆不清,唉!我自己也搞不清楚
。”

“如果这片土地是你的,你会怎么样?”

“大概跟你一样,学了护理医疗,其实——不是我的和是我的又怎么分别?
”我叹息着。

“你没有想过独立?”沙伊达静静的说。

“殖民主义迟早是要过去的,问题是,独立了之后,这群无知的暴民,要多
少年才能建设他们?一点也不乐观。”

“会有一天的。”“沙伊达,你这话只能跟我讲,千万不要跟人去乱说。”

“不要紧张,嬷嬷也知道。”她笑了起来,突然又开朗起来,笑望着我,一
点也不在乎。

“你知道镇上抓游击队?”我紧张的问。

她心事重重的点点头,站起来拍了拍衣服,眼眶突然湿了。一天下午,荷西
回家来,进门就说:“三毛,看见了没有?”“什么事?今天没出去。”我擦着
脖子上淌着的汗闷闷的问着他。“来,上车,我们去看。”荷西神色凝重的拉了
我就走。

他闷声不响的开着车,绕着镇上外围的建筑走,一片洪流似的血字,像决堤
的河水一般在所有看得见的墙上泛滥着。

“怎么?”我呆掉了。“你仔细看看。”——西班牙狗滚出我们的土地——

——撒哈拉万岁,游击队万岁,巴西里万岁——

——不要摩洛哥,不要西班牙,民族自决万岁——

——西班牙强盗!强盗!凶手!——

——我们爱巴西里!西班牙滚出去——

这一道一道白墙,流着血,向我们扑过来,一句一句阴森森的控诉,在烈日
下使人冷汗如浆,这好似一个正在安稳睡大觉的人,醒来突然发觉被人用刺刀比
着似的惊慌失措。

“游击队回来了?”我轻轻的问荷西。

“不必回来,镇上的沙哈拉威,那一个不是向着他们的。”

“镇里面也涂满了?”“连军营的墙上,一夜之间,都涂上了,这个哨也不
知是怎么放的。”恐惧突然抓住了我们,车子开过的街道,看见每一个沙哈位威
人,都使我心惊肉跳,草木皆兵。

我们没有回家,荷西将车开到公司的咖啡馆去。

公司的同事们聚了黑压压的一屋,彼此招呼的笑容,竟是那么的僵硬,沉睡
的夏日,在这时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每一个人的表情,除了惊慌和紧张之外,
又带了或多或少受了侮辱的羞愧和难堪。“联合国观察团要来了,他们当然要干
一场,拚了命也要表达他们对撒哈拉意见。”

“巴西里听说受的是西班牙教有,一直念到法学院毕业,在西班牙好多年,
怎么回来打游击,反对起我们来了?”

“公司到底怎么办?我们是守是散?”

“我的太太明天就送走了,不等乱了起来。”

“听说不止是他们自己游击队,摩洛哥那边早也混进来了好多。”四周一片
模糊的说话声忽高忽低的传来,说的却似瞎子摸象似的不着边际。“妈的,这批
家伙,饭不会吃,屎不会拉,也妄想要独立,我们西班牙太宽大了。照我说,他
们敢骂我们,我们就可以把他们打死,呸!才七万多人,机关枪扫死也不麻烦,
当年希特勒怎么对待犹太人……”

突然有一个不认识的西班牙老粗,捶着台子站了起来,涨红着脸,激动的演
说着,他说得口沫横飞,气得双眼要炸了似的弹出着,两手又挥又举,恨不能表
达他的愤怒。

“宰个沙哈拉威,跟杀了一条狗没有两样。狗也比他们强,还知道向给饭吃
的人摇尾巴……”

“哦——哦——”我听他说得不像人话,本来向着西班牙人的心,被他偏激
的言论撞得偏了方向,荷西呆住了,仰头望着那人。四周竟有大半的人听了这人
的疯话,居然拍手鼓掌叫好起来。那个人咽了一下口水,拿起杯子来喝了一大口
酒,突然看见我,他马上又说:“殖民主义又不是只有我们西班牙,人家香港的
华人,巴不得讨好英国,这么多年来,唯命是从,这种榜样,沙哈拉威人是看不
见,我们是看得见……”

我还没有跳起来,荷西一拍桌子,砰的一声巨响,站起来就要上去揪那个人
打架。

大家突然都看着我们。

我死命的拉了荷西往外走,“他不过是个老粗,没有见识,你何苦跟他计较
。”“这个疯子乱说什么,你还叫我走?不受异族统治的人,照他说,就该像苍
蝇一样一批一批死掉,你们台湾当年怎么抗日的?他知道吗?”荷西叫嚷起来,
我跺了脚推他出门。

“荷西,我也不赞成殖民主义,可是我们在西班牙这面,有什么好说的,你
跟自己人冲突起来,总也落个不爱国的名声,又有什么好处呢?”“这种害群之
马……唉,怎能怪沙哈拉威不喜欢我们。”荷西竟然感伤起来。“我们是两边不
讨好,那边给游击队叫狗,这边听了自己人的话又要暴跳,唉!天哪!”

“本来可以和平解决的事,如果不是摩洛哥要瓜分他们,也不会急成这个样
子要独立了。”

“观察团马上要来,三毛,你要不要离开一阵,躲过了动乱再回来?”“我
?”我哈哈的冷笑了起来。

“我不走,西班牙占领一天,我留一天,西班牙走了,我还可能不走呢。”
当天晚上,市镇全面戒严了,骚乱的气氛像水似的淹过了街头巷尾,白天的街上
,西班牙警察拿着枪比着行路的沙哈拉威人,一个一个趴在墙上,宽大的袍子,
被叫着脱下来搜身。年轻人早不见了,只有些可怜巴巴的老人,眼睛一眨一眨的
举着手,给人摸上摸下,这种搜法除了令人反感之外,不可能有什么别的收获,
游击队那么笨,带了手枪给人搜吗?

去医院找沙伊达,门房告诉我她在二楼接生呢。

上了二楼,还没走几步,沙伊达气急败坏的走过来,几乎跟我撞了个满怀。
“什么事?”“没事,走!”她拉了我就下楼。

“不是要接生吗?”“那个女人的家属不要我。”她下唇颤抖的说。

“是难产,送来快死了,我一进去,他们开口就骂,我……”“他们跟你有
什么过不去?”

“不知道,我……”“沙伊达,结婚算罗?这么跟着奥菲鲁阿出出进进,风
俗不答应你的。”“鲁阿不是的。”她抬起头来急急的分辩着。

“咦……”我奇怪的反问她。

“是阿吉比他们那伙混蛋老是要整我,我不得已……”“我的苦,跟谁说…
…”她突然流下泪来,箭也似的跑掉了。我慢慢的穿过走廊,穿过嬷嬷们住的院
落,一群小孩子正乖乖的在喝牛奶,其中的一个沙哈拉威小人,上唇都是牛奶泡
泡,像长了白胡子似的有趣,我将他抱起来往太阳下走,一面逗着他。“喂,抱
到哪里去?”一个年轻的修女急急的追了出来。

“是我!”我笑着跟她打招呼。

“啊!吓我一跳。”“这小人真好看,那么壮。”我深深的注视着孩子乌黑
的大眼睛,用手摸摸他卷曲的头发。

“交给我吧!来!”修女伸手接了去。

“几岁了?”“四岁。”修女亲亲他。

“沙伊达来的时候已经大了吧?”

“她是大了才收来的,十六七岁罗!”

我笑笑跟修女道别,又亲了一下小人,他羞涩的尽低着头,那神情竟然似曾
相识的在我记忆里一掠而过,像谁呢?这小人?一路上只见军队开到镇上来,一
圈圈的铁丝网把政府机构绕得密不透风,航空公司小小的办事处耐心的站满了排
队的人潮,突然涌出来的陌生脸孔的记者,像一群无业游民似的晃来晃去,热闹
而紧张的骚乱使一向安宁的小镇蒙上了风雨欲来的不祥。我快步走回家去,姑卡
正坐在石阶上等着呢。“三毛,葛柏说,今天给不给哈力法洗澡?”

哈力法是姑卡最小的弟弟,长了皮肤病,每隔几天,总是抱过来叫我用药皂
清洗。

“嗯!洗,抱过来吧!”我心不在焉的开着门锁,漫应着她。在澡缸里,大
眼睛的哈力法不听话的扭来扭去。

“现在站起来,乖,不要再泼水了!”我趴下去替他洗脚,他拿个湿湿的刷
子,拍拍的敲着我低下去的头。

“先杀荷西,再杀你,先杀荷西,杀荷西……”

一面敲一面像儿歌似的唱着,口齿清楚极了,乍一明白他在唱什么,耳朵里
轰的一声巨响,尽力稳住自己,把哈力法洗完了,用大毛巾包起来抱到卧室床上
去。

这短短的几步路,竟是踩着棉花似的不实在,一脚高一脚低,怎么进了卧室
全然不知道,轻轻的擦着哈力法,人竟凝了呆了。“哈力法,你说什么?乖,再
说一遍。”

哈力法伸手去抓我枕边的书,笑嘻嘻的望着我,说着:“游击队来,嗯,嗯
,杀荷西,杀三毛,嘻嘻!”他又去抓床头小桌上的闹钟,根本不知道在说什么

怔怔的替哈力法包了一件荷西的旧衬衫,慢慢的走进罕地开着门的家,将小
孩交给他母亲葛柏。

“啊!谢谢!哈力法,说,谢——谢!”葛柏慈爱的马上接过了孩子,笑着
对孩子说。

“游击队杀荷西,杀三毛,”小孩在母亲的怀里活泼的跳着,用手指着我又
叫起来。“要死罗!”葛柏听了这话,翻过孩子就要打,忠厚的脸刷的一下涨红
了。“打他做什么,小孩子懂什么?”我叹了口气无可奈何的说。“对不起!对
不起!”葛柏几乎流下泪来,看了我一眼马上又低下头。“不要分什么地方人吧
!都是‘穆拉那’眼下的孩子啊!”(穆拉那是阿拉伯哈萨尼亚语——神——的
意思。)

“我们没有分,姑卡,小孙子,都跟你好,我们不是那种人,请原谅,对不
起,对不起。”说着说着,葛柏羞愧得流下泪来,不断的拉了衣角抹眼睛。

“葛柏,你胡说什么,别闹笑话了。”姑卡的哥哥巴新突然进来喝叱着他母
亲,冷笑一声,斜斜的望了我一眼,一摔帘子,走了。“葛柏,不要难过,年轻
人有他们的想法。你也不必抱歉。”我拍拍葛柏站了起来,心里竟似小时候被人
期负了又不知怎么才好的委屈着,腾云驾雾似的晃了出来。

在家里无精打彩的坐着,脑子里一片空茫,荷西什么时候跟奥菲鲁阿一同进
来的,都没有听见。

“三毛,请你们帮忙,带我星期天出镇去。”

“什么?”我仍在另一个世界里游荡着,一时听不真切。

“帮帮忙,我要出镇回家。”鲁阿开门见山的说。

“不去,外面有游击队。”

“保证你们安全,拜托拜托!”

“你自己有车不是!”那日我竟不知怎的失了魂,也失了礼貌,完全没有心
情与人说话。

“三毛,我是沙哈拉威,车子通行证现在不发给本地人了,你平日最明白的
人,今天怎么了,像在生气似的。”奥菲鲁阿耐性的望着我说。“你自己不是警
察吗?倒来问我。”

“是警察,可是也是沙哈拉威。”他苦笑了一下。

“你要出镇去,不要来连累我们,好歹总是要杀我们的,对你们的心,喂了
狗吃了。”我也不知那来的脾气,控制不住的叫了出来,这一说,眼泪迸了出来
,干脆任着性子坐在地上唏哩哗啦的哭了起来。荷西正在换衣服,听见我叫嚷,
匆匆忙忙的跑过来,跟奥菲鲁阿两人面面相觑。“这人怎么了?”荷西皱着眉头
张着嘴。

“不知道,我才说得好好的,她突然这个样子了。”奥菲鲁阿其名其妙的说
。“好了,我发神经病,不干你的事。”我抓了一张卫生纸擦鼻涕,擦了脸,喘
了口气便在长沙发上发呆。

想到过去奥菲鲁阿的父母和弟妹对我的好处,心里又后悔自己的孟浪,不免
又问起话来:“怎么这时候偏要出镇去,乱得很的。”“星期天全家人再聚一天
,以后再乱,更不能常去大漠里了。”“骆驼还在?”荷西问。

“都卖了,哥哥们要钱用,卖光了,只有些山羊跟着。”

“花那么多钱做什么,卖家产了?”我哭了一阵,觉得舒服多了,气也平下
来了。“鲁阿,星期天我们带你出镇,傍晚了你保证我们回来,不要辜负了我们
朋友一场。”荷西沉着气慢慢的说。

“不会,真的是家人相聚,你们放心。”鲁阿在荷西肩上拍了一把,极感激
诚恳的说着。这件事是讲定了。

“鲁阿,你不是游击队,怎么保证我们的安全?”我心事重重的问他。“三
毛,我们是真朋友,请相信我,不得已才来求你们,如果没有把握,怎么敢累了
你们,大家都是有父母的人。”

我见他说得真诚,也不再逼问他了。

检查站收去了三个人的身份证,我们蓝色的两张,奥菲鲁阿黄色的一张。“
晚上回镇再来领,路上当心巴西里。”卫兵挥挥手,放行了,我被他最后一句话
,弄得心扑扑的乱跳着。

“快开吧!这一去三个多钟头,早去早回。”我坐在后座,荷西跟鲁阿在前
座,为了旅途方便,都穿了沙漠衣服。

“怎么会想起来要回家?”我又忐忑不安的说了一遍。

“三毛,不要担心,这几天你翻来复去就是这句话。”奥菲鲁阿笑了起来,
出了镇,他活泼多了。

“沙伊达为什么不一起来?”

“她上班。”“不如说,你怕她有危险。”

“你们不要尽说话了,鲁阿,你指路我好开得快点。”

四周尽是灰茫茫的天空,初升的太阳在厚厚的云层里只露出淡桔色的幽暗的
光线,早晨的沙漠仍有很重的凉意,几只孤鸟在我们车顶上呱呱的叫着绕着,更
觉天地苍茫凄凉。

“我睡一下,起太早了。”我卷在车后面闭上了眼睛,心里像有块铅压着似
的不能开朗,这时候不看沙漠还好,看了只是觉得地平线上有什么不愿见的人突
然冒出来。

好似睡了才一会,觉得颠跳不止的车慢慢的停了下来,我觉着热,推开身上
的毯子,突然后座的门开了,我惊得叫了起来。“什么人!”“是弟弟,三毛,
他老远来接了。”

我模模糊糊的坐了起来,揉着眼睛,正看见一张笑脸,露着少年人纯真的清
新,向我招呼着呢!

“真是穆罕麦?啊……”我笑着向他伸出手去。

“快到了吗?”我坐了起来,开了窗。

“就在前面。”“你们又搬了,去年不在这边住。”

骆驼都卖光了,那里住都差不多。”

远远看见奥菲鲁阿家褐色的大帐篷,我这一路上吊着的心,才突然放下了。
鲁阿美丽的母亲带着两个妹妹,在高高的天空下,像三个小黑点似的向我们飞过
来。

“沙拉马力口!”妹妹叫喊着扑向她们的哥哥,又马上扑到我身边来,双手
勾着我的颈子,美丽纯真的脸,干净的长裙子,洁白的牙齿,梳得光滑滑的粗辫
子,浑身散发着大地的清新。我小步往鲁阿母亲的身边急急跑去,她也正从儿子
的拥抱里脱出来。“沙拉马力古!哈丝明!”

她缓缓的张着手臂,缠着一件深蓝色的衣服,梳着低低的盘花髻,慈爱的迎
着我,目光真情流露,她身后的天空,不知什么时候,已没有了早晨的灰云,蓝
得如水洗过似的清朗。

“妹妹,去车上拿布料,还有替你们带来的玻璃五彩珠子。”我赶开着跳跳
蹦蹦的羊群,向女孩子们叫着。

“这个送给鲁阿父亲的。”荷西拿了两大罐鼻烟草出来。

“还有一小箱饼干,去搬来,可可粉做的。”

一切都像太平盛世,像回家,像走亲戚,像以前每一次到奥菲鲁阿家的气氛
,一点也没有改变,我丢下了人往帐篷跑去。“我来啦,族长!”一步跨进去,
鲁阿父亲满头白发,也没站起来,只坐着举着手。

“沙拉马力古!”我趴着,用膝盖爬过去,远远的伸着右手,在他头顶上轻
轻的触了一下,只有对这个老人,我用最尊敬的礼节问候他。荷西也进来了,他
走近老人,也蹲下来触了他的头一下,才盘膝在对面下方坐着。“这次来,住几
天?”老人说着法语。

“时局不好,晚上就回去。”荷西用西班牙语回答。

“你们也快要离开撒哈拉了?”老人叹了口气问着。

“不得已的时候,只有走。”荷西说。

“打仗啊!不像从前太平的日子罗!”

老人摸摸索索的在衣服口袋里掏了一会儿,拿出了一封重沉沉的银脚镯,向
我做了一个手势,我爬过去靠着他坐着。

“戴上吧,留着给你的。”我听不懂法语,可是他的眼光我懂,马上双手接
了过来,脱下凉鞋,套上镯子,站起来笨拙的走了几步。“水埃呢!水埃呢!”
老人改用哈萨尼亚语说着:“好看!好看!”我懂了,轻轻的回答他:“哈克!
”(是!)一面不住的看着自己美丽装饰着的脚踝。

“每一个女儿都有一副,妹妹们还小,先给你了。”奥菲鲁阿友爱的说着。
“我可以出去了?”我问鲁阿的父亲,他点了一下头,我马上跑出去给哈丝明看
我的双脚。

两个妹妹正在捉一只羊要杀,枯干的荆棘已经燃起来了,冒着袅袅的青烟。

哈丝明与我站着,望着空旷的原野,过去他们的帐篷在更南方,也围住着其
他的邻人,现在不知为什么,反而搬到了荒凉的地方。“撒哈拉,是这么的美丽
。”哈丝明将一双手近乎优雅的举起来一摊,总也不变的赞美着她的土地,就跟
以前我来居住时一式一样。四周的世界,经过她魔术似的一举手,好似突然涨满
了诗意的叹息,一丝丝的钻进了我全部的心怀意念里去。

世界上没有第二个撒哈拉了,也只有对爱它的人,它才向你呈现它的美丽和
温柔,将你的爱情,用它亘古不变的大地和天空,默默的回报着你,静静的承诺
着对你的保证,但愿你的子子孙孙,都诞生在它的怀抱里。“要杀羊了,我去叫
鲁阿。”我跑回帐篷去。

鲁阿出去了,我静静的躺在地上,轻轻的吸着这块毯子惯有的淡淡的芋草味
,这家人,竟没有令我不惯的任何体臭,他们是不太相同的。过了半晌,鲁阿碰
碰我:“杀好了,可以出去看了。”

对于杀生,我总是不能克制让自己去面对它。

“这么大的两只羔羊,吃得了吗?”我问着哈丝明,蹲在她旁边。“还不够
呢!等一下兄弟们都要回家,你们走的时候再带一块回去,还得做一锅‘古斯古
’才好吃得畅快。”(古斯古是一种面粉做出的沙漠食物,用手压着吃。)

“从来没有见过鲁阿的哥哥们,一次都没有。”我说。

“都走了,好多年了。难得回来一趟,你们都来过三四次了,他们才来过一
次,唉……”

“这时候了,还不来。”

“来了!”哈明丝静静的说。又蹲下去工作。

“哪里?没有人!”我奇怪的问着。

“你听好嘛!”“听见他们在帐篷讲话啊?”

“你不行啦!没有耳朵。”哈明丝笑着。

过了一会儿,天的尽头才被我发现了一抹扬起的黄尘,像烟似的到了高空就
散了,看不见是怎么向着我们来的。是走,是跑,是骑骆驼,还是坐着车?

哈丝明慢慢的站了起来,沙地上渐渐清楚的形象,竟是横着排成一排,浩浩
荡荡向我们笔直的开过来的土黄色吉普车,车越开越近,就在我快辨得清人形的
视线上,他们又慢慢的散了开去,远远的将帐篷围了起来,一个一个散开去,看
不清了。“哈丝明,你确定是家人来了吗?”看那情形,那气势,竟觉得四周一
片杀气,我不知不觉的拉住了哈丝明的衣角。

这时,只有一辆车,坐着一群蒙着脸的人,向我们静静的逼过来。我打了一
个寒噤,脚却像钉住了似的一步也跨不开去,我感觉到,来的人正在头巾下像兀
鹰似的盯着我。

两个妹妹和弟弟马上尖叫着奔向车子去,妹妹好似在哭着似的欢呼着。“哥
哥!哥哥!呜……”她们扑在这群下车的人身上竟至哭了起来。哈丝明张开了手
臂,嘴里讷讷不清的叫着一个一个儿子的名字,削瘦优美的脸竟不知何时布满了
泪水。

五个孩子轮流把娇小的母亲像情人似的默默的抱在手臂里,竟一点声音都听
不见的静止了好一会儿。

奥菲鲁阿早也出来了,他也静静的上去抱着兄弟,四周一片死寂,我仍像先
前一般如同被人点穴了似的动也动不了。

一个一个兄弟,匍匐着进了帐篷,跪着轻触着老父亲的头顶,久别重逢,老
人亦是泪水满颊,欢喜感伤得不能自已。

这时候他们才与荷西重重的上前握住了手,又与我重重的握着手,叫我:“
三毛!”

“都是我哥哥们,不是外人。”鲁阿兴奋的说着,各人除去了头巾,竟跟鲁
阿长得那么相象,都是极英俊的容貌和身材,衬着一口整齐的白牙。

他们要宽外袍时,询问似的看了一眼鲁阿,鲁阿轻轻一点头,被我看在眼底
。外袍轻轻的脱下来,五件游击队土黄色的制服,突然像火似的,烫痛了我的眼
睛。

荷西与我连互看一眼的时间都没有,两人已化成了石像。

我突然有了受骗的感觉,全身的血液刷一下冲到脸上来,荷西仍是动也不动
,沉默得像一道墙,他的脸上,没有表情。

“荷西,请不要误会,今天真的单纯是家族相聚,没有任何其他的意思,请
你们千万原谅,千万明白我。”鲁阿涨红了脸急切的解说起来。“都是‘娃也达
’,不要介意,荷西,哈丝明的‘娃也达’。这种时候,也只有女人才能像水似
地溶开了这一刹间的僵局。(“娃也达”是男孩子的意思。)

我一起身,随着哈丝明出外去割羊肉了,想想气不过,还是跑回帐篷门口去
说了一句:“鲁阿,你开了我们一个大玩笑,这种事,是可以乱来的吗?”

“其实鲁阿要出镇还不简单,也用不着特意哄你们出来,事实上,是我们兄
弟想认识你们,鲁阿又常常谈起,恰好我们难得团聚一次,就要他请了你们来,
请不要介意,在这个帐篷的下面,请做一次朋友吧!”鲁阿的一个哥哥再一次握
着荷西的手,诚恳的解释着,荷西终于释然了。

“不谈政治!”老人突然用法语重重的喝了一声。

“今天喝茶,吃肉,陪家人,享受一天天伦亲子的情爱,明日,再各奔东西
吧!”还是那个哥哥说着话,他站了起来,大步出了帐篷,向提着茶壶的妹妹迎
上去。

那个下午,几乎都在同做着家务的情况下度过,枯柴拾了小山般的高,羊群
围进了栏栅,几个兄弟跟荷西替这个几乎只剩老弱的家又支了一个帐篷给弟妹们
睡,水桶接出了皮带管,上风的地方,用石块砌成一道挡风墙,炉灶架高了,羊
皮鞘成了坐垫,父亲居然欣然的叫大儿子理了个发。

在这些人里面,虽然鲁阿的二哥一色一样的在拼命帮忙着家事,可是他的步
伐、举止、气度和大方,竟似一个王子似的出众抢眼,谈话有礼温和,反应极快
,破旧的制服,罩不住他自然发散着的光芒,眼神专注尖锐,几乎令人不敢正视
,成熟的脸孔竟是沙哈拉威人里从来没见过的英俊脱俗。

“我猜你们这一阵要进镇闹一场了。”荷西扎着木桩在风里向鲁阿的哥哥们
说。“要的,观察团来那天,要回去,我们寄望联合国,要表现给他们看,沙哈
拉威人自己对这片土地的决定。”

“当心被抓。”我插着嘴说。

“居民接应,难抓,只要运气不太坏,不太可能。”

“你们一个一个都是理想主义音,对建立自己的国家充满了浪漫的情怀,万
一真的独立了。对待镇上那半数无知的暴民,恐怕还真手足无措呢!”我坐在地
上抱着一只小羊对工作的人喊着。“开发资源,教育国民那是第一步。”

“什么人去开发?就算这七万人全去堵边界,站都站不满,不又沦为阿尔及
利亚的保护国了,那只有比现在更糟更坏。”

“三毛,你太悲观了。”“你们太浪漫,打游击可以,立国还不是时机。”

“尽了力,成败都在所不计了。”他们安然的回答我。

家事告了段落,哈丝明远远的招呼着大家去新帐篷喝热茶,地毯已经铺满了
一地。

“鲁阿,太阳下去了。”荷西看了一下天,悄悄的对鲁阿说,他依依不舍之
情,一下子布满了疲倦的脸。

“走吧!总得在天全黑以前赶路。”我马上站了起来,哈丝明看我们突然要
走了,拿茶壶的手停在半空好一会,这才匆匆的包了一条羊腿出来。

“不能再留一会儿?”她轻轻的,近乎哀求的说着。

“哈丝明,下次再来。”我说。

“不会有下次了,我知道。这是最后一次,荷西,你,要永远离开撒哈拉了
。”她静静地说。

“万一独立了,我们还是会回来。”

“不会独立,摩洛哥人马上要来了,我的孩子们,在做梦,做梦——”老人
怅然的摇着白发苍苍的头,自言自语的说着。

“快走吧,太阳落得好快的啊!”我催着他们上路,老人慢慢的送了出来,
一只手搭着荷西,一只手搭着奥菲鲁阿。

我转过身去接下了羊腿,放进车里,再反身默默的拥抱了哈丝明和妹妹们,
我抬起头来,深深的注视着鲁阿的几个哥哥,千言万语,都尽在无奈的一眼里过
去。我们毕竟是两个世界里的人啊!我正要上车,鲁阿的二哥突然走近了我,重
重的握住了我的手,悄悄的说:“三毛,谢谢你照顾沙伊达。”

“沙伊达?”我意外得不得了,他怎么认识沙伊达?“她,是我的妻,再重
托你了。”这时,他的目光里突然浸满了柔情蜜意和深深的伤感,我们对望着,
分享着一个秘密,暮色里这人怅然一笑,我兀自呆站着,他却一反身,大步走了
开去,黄昏的第一阵凉风,将我吹拂得抖了一下。

“鲁阿,沙伊达竟是你二哥的太太。”在回程的车上,我如梦初醒。暗自点
着头,心里感叹着——是了,只有这样的男人,才配得上那个沙伊达,天底下竟
也有配得上她的沙哈拉威人。“是巴西里唯一的妻子,七年了,唉!”他伤感的
点着头,他的内心,可能也默默的在爱着沙伊达吧!

“巴西里?”荷西一踩煞车。

“巴西里!你二哥是巴西里?”我尖叫了起来,全身的血液哗哗的乱流着,
这几年来,神出鬼没,声东击西,凶猛无比的游击队领袖,沙哈拉威人的灵魂—
—竟是刚刚那个叫着沙伊达名字握着我手的人。

我们陷在极度的震惊里,竟至再说不出话来。

“你父母,好像不知道沙伊达。”

“不能知道,沙伊达是天主教,我父亲知道了会叫巴西里死。再说,巴西里
一直怕摩洛哥人劫了沙伊达做要挟他的条件,也不肯向外人说。”“游击队三面
受敌,又得打摩洛哥,又得防西班牙,再得当心南边毛里塔尼亚,这种疲于奔命
的日子,到头来,恐怕是一场空吧!”荷西几乎对游击队的梦想,已经下了断言

我呆望着向后飞逝的大漠,听见荷西那么说着,忽而不知怎的想到《红楼梦
》里的句子:“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我心里竟这么的闷闷不乐起来。

不知为什么,突然觉得巴西里快要死了,这种直觉,在我的半生,常常出现
,从来没有错过,一时里,竟被这不祥的预感弄得呆住了,人竟钉在窗前不知动
弹。

“三毛,怎么了?”荷西叫醒了我。

“我要躺一下,这一天,真够了!”我盖上毯子,将自己埋藏起来,抑郁的
心情,不能释然。

联合国观察团飞来撒哈拉的那日,西班牙总督一再的保证沙哈拉威人,他们
可以自由表达他们的立场,只要守秩序,西班牙决不为难他们,又一再的重申已
经讲了两年多的撒哈拉民族自决。“不要是骗人的,我如果是政府,不会那么慷
慨。”我又忧心起来。“殖民主义是没落了,不是西班牙慷慨,西班牙,也没落
了。”荷西这一阵总是伤感着。

联合国调停西属撒哈拉的三人小组是这三个国家的代表组成的——伊朗,非
洲象牙海岸,古巴。

机场到镇上的公路,在清晨就站满了密密麻麻的沙哈拉威人,他们跟西班牙
站岗的警察对峙着,不吵不闹,静静的等候着车队。等到总督陪着代表团坐著敞
篷轿车开始入镇时,这边沙哈拉威人一声令下,全部如雷鸣似的狂喊起来:“民
族自决,民族自决,请,请,民族自决,民族自决——”

成千上万的碎布缝拼出来大大小小的游击队旗像一阵狂风似的飞扬起来,男
女老幼狂舞着他们的希望。嘶叫着,哭喊着,像天崩像地裂,随着缓慢开过的车
辆,撒哈拉在怒吼,在做最后的挣扎——“痴人说梦!”我站在镇上朋友的天台
上感叹得疼痛起来,没有希望的事情,竟像飞蛾扑火似的拿命去拚,竟没有看明
白想明白的一天吗?西班牙政府竟比沙哈拉威人自己清楚万分,任着他们尽情的
抓住联合国,亦不阻挡也不反对,西班牙毕竟是要退出了,再来的是谁?不会是
巴西里,永远不会是这个只有七万弱小民族的领袖。联合国观察小组很快的离开
了西属撒哈拉,转赴摩洛哥。镇上的沙哈拉威人和西班牙人竟又一度奇怪的亲密
的相处在一起,甚而比上一阵更和气,西班牙在摩洛哥的叫嚣之下,坚持不变它
对撒哈拉的承诺,民族自决眼看要实现了,两方宾主,在摩洛哥密集战鼓的威胁
下,又似兄弟似的合作无间起来。“关键在摩洛哥,不在西班牙。”沙伊达相反
的一日阴沉一日,她不是个天真的人,比谁都看得清楚。

“摩洛哥,如果联合国说西属撒哈拉应该给我们民族自决,摩洛哥就不用怕
它了,它算老几,再不然,西班牙还在海牙法庭跟它打官司哪!”一般的沙哈拉
威是盲目的乐观者。

十月十七日,海牙国际法庭缠讼了不知多久的西属撒哈拉问题,在千呼万喊
的等待里终于有了了解。

“啊!我们胜啦!我们胜啦!太平啦!有希望啦!”

镇上的沙哈拉威听了广播,拿出所有可以敲打的东西,像疯了似的狂跳狂叫
,彼此见了面不管认不认认,西班牙人、沙哈拉威人都抱在一起大笑大跳,如同
满街的疯子一般庆祝着。

“听见了吗?如果将来西班牙和平的跟他们解决,我们还是留下去。”荷西
满面笑容的拥抱着我,我却一样忧心忡忡,不知为何觉得大祸马上就要临头了。

“不会那么简单,又不是小孩子扮家家酒。”我仍是不相信。当天晚上撒哈
拉电台的播音员突然沉痛的报告着:“摩洛哥国王哈珊,召募志愿军,明日开始
,向西属撒哈拉和平进军。”荷西一拍桌子,跳了起来。

“打!”他大喊了一声,我将脸埋在膝盖上。

可怖的是,哈珊那个魔王只召募三十万人,第二天,已经有两百万人签了名
。西班牙的晚间电视新闻,竟开始转播摩洛哥那边和平进军的纪录片,“十月二
十三日,拿下阿雍!”他们如黄蜂似的倾巢而出,男女老幼跟着哈珊迈开第一步
,载歌载舞,恐怖万分的向边界慢慢的逼来,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的走在我们这边
看着电视的人群的心上。

“跳,跳,跳死你们这些王八蛋!”我对着电视那边跳着舞拍着掌的男女,
恨得叫骂起来。

“打!”沙漠军团的每一个好汉都疯了似的往边界开去,边界与阿雍镇,只
有四十公里的距离。

十月十九日,摩洛哥人有增无减。

十月二十日,报上的箭头又指进了地图一步。

十月二十一日,西班牙政府突然用扩音器在街头巷尾,呼叫着西班牙妇女儿
童紧急疏散,民心,突然如决堤的河水般崩溃了。“快走!三毛,快,要来不及
了。”镇上的朋友,丢了家具,匆匆忙忙的来跟我道别,往机场奔去。

“三毛,快走,快走,”每一个人见了我,都这样的催着,敲打着我的门,
跳上车走了。

街上的西班牙警察突然不见了,这个城,除了航空公司门外挤成一团之外,
竟成了空的。

荷西在这个紧要关头,却日日夜夜的在磷矿公司的浮堤上帮忙着撤退军火、
军团,不能回家顾我。

十二月二十二日,罕地的屋顶平台上,突然升起一面摩洛哥国旗,接着镇上
的摩洛哥旗三三两两的飘了出来。

“罕地,你也未免太快了。”我见了他,灰心得几乎流下泪来。“我有妻,
有儿女,你要我怎么样?你要我死?”罕地跺着脚低头匆匆而去。姑卡哭得肿如
核桃似的眼睛把我倒吓了一跳:“姑卡,你——”“我先生阿布弟走了,他去投
游击队。”

“有种,真正难得,”不偷生苟活,就去流亡吧!

“门关好,问清楚了才开。摩洛哥人明天不会来,还差得远呢!你的机票,
我重托了夏依米,他不会漏了你的,我一有时间就回来,情况万一不好,你提了
小箱子往机场跑,我再想办法会你,要勇敢。”我点点头,荷西张着满布红丝的
眼睛,又回一百多里外去撤军团,全磷矿公司总动员,配合着军队,把最贵重的
东西尽快的装船,没有一个员工离职抱怨,所有在加纳利群岛的西班牙民船都开
了来等在浮台外待命。

就在那个晚上,我一个人在家,门上被人轻轻的敲了一下。“谁?”我高声
问着,马上熄了灯火。

“沙伊达,快开门!”我赶快过去开了门,沙伊达一闪进了来,身后又一闪
跟进来一个蒙面的男人,我马上把门关上锁好。

进了屋,沙伊达无限惊恐的发着抖,环抱着自己的手臂,我瞪着喘了一口大
气,跌坐在席子上的陌生人,他慢慢的解开了头巾,对我点头一笑——巴西里!

“你们来找死,罕地是摩洛哥的人了。”我跳起来熄了灯,将他们往没有窗
的卧室推。

“平台是公用的,屋顶有洞口,看得见。”我将卧室的门牢牢的关上,这才
开了床头的小灯。

“快给我东西吃!”巴西里长叹了一声,沙伊达马上要去厨房。“我去,你
留在这里。”我悄声将她按住。

巴西里饿狠了,却只吃了几口,又吃不下去,长叹了一声,憔悴的脸累得不
成人形。

“回来做什么?这时候?”

“看她!”巴西里望着沙伊达又长叹了一声。

“知道和平进军的那一天开始,就从阿尔及利亚日日夜夜的赶回来,走了那
么多天……”

“一个人?”他点点头。“其他的游击队呢?”“赶去边界堵摩洛哥人了。

“一共有多少?”“才两千多人。”“镇上有多少是你们的人?”

“现在恐怕吓得一个也没有了,唉,人心啊!”

“戒严之前我得走。”巴西里坐了起来。

“鲁阿呢?”“这就去会他。”“在哪里?”“朋友家。”“靠得住吗?朋
友信得过吗?”

巴西里点点头。我沉吟了一下,伸手开了抽屉,拿出一把钥匙来:“巴西里
,这是幢朋友交给我的空房子,在酒店旁边,屋顶是半圆形的,漆鲜黄色,错不
了,要是没有地方收容你,你去那里躲,西班牙人的房子,不会有人怀疑。”

“不能累你,不能去。”

他不肯拿钥匙,沙伊达苦苦的求他:“你拿了钥匙,好歹多一个去处,这一
会镇上都是摩洛哥间谍,你听三毛说的不会错。”“我有去处。”“三毛,沙伊
达还有点钱,她也会护理,你带她走,孩子跟嬷嬷走,分开两边,不会引人注视
,摩洛哥人知道我有妻子在镇上。”“孩子?”我望着沙伊达,呆住了。

“再跟你解释。”沙伊达拉着要走的巴西里,抖得说不出话来。巴西里捧住
沙伊达的脸,静静的注视了几秒钟,长叹了一声,温柔的将她的头发拢一拢,突
然一转身,大步走了出去。沙伊达与我静静的躺着,过了一个无眠的夜晚,天亮
了,她坚持去上班。“孩子今天跟嬷嬷去西班牙,我要去见见他。”

“下午我去找你,一有机票消息,我们就走。”

她失神的点点头,慢慢的走出去。

“等一下,我开车送你。”竟然忘了自己还有车。

昏昏沉沉的过了一天,下午五点多钟,我开车去医院,上了车,发觉汽油已
快用光了,只得先去加油站,一个夜晚没睡,我只觉头晕耳鸣,一直流着虚汗,
竟似要病倒了下来似的虚弱,车子开得迷迷糊糊,突然快撞到了镇外的拒马,才
吓出一身冷汗来,紧急煞了车。

“怎么,这边又挡了?”我向一个放哨的西班牙兵问着。

“出了事,在埋人。”“埋人何必管制交通呢!”我疲倦欲死的问着。

“死的是巴西里,那个游击队领袖!”

“你——你说谎!”我叫了出来。“真的,我骗你做什么来?”

“弄错了,一定弄错了。”我又叫了起来。

“怎么弄得错,团部验的尸,他弟弟认的,认完也扣起来了,不知放不放呢
!”“怎么可能?怎么会?”我近乎哀求着这个年轻的小兵,要他否认刚刚说的
事实。“他们自己人打了起来,杀掉了,唉,血肉模糊哦,脸都不像了。”我发
着抖,要倒车,排档卡不进去,人不停的抖着。

“我不舒服,你来替我倒倒车。”我软软的下了车,叫那个小兵替我弄,他
奇怪的看了我一眼,顺从的把车弄好。

“当心开!快回去吧!”

我仍在抖着,一直抖到医院,拖着步子下了车,见到老门房,语不成声。“
沙伊达呢?”“走了!”他静静的看着我。

“去了哪里,是不是去找我了?”我结结巴巴的问他。

“不知道。”“嬷嬷呢?”“带了几个小孩,一早也走了。”

“沙伊达是不是在宿舍?”

“不在,跟你说不在,下午三点多,她白着脸走了,跟谁都不说话。”“奥
菲鲁阿呢?”“我怎么知道。”门房不耐烦的回答着,我只好走了,开了车子在
镇上乱转,经过另外加油站,又梦游似的去加了油。

“太太,快走吧!摩洛哥人不出这几天了。”

我不理加油站的人,又开了车不停的在警察部队附近问人。“看见奥菲鲁阿
没有?请问看见鲁阿没有?”

每一个人都阴沉的摇摇头。

“沙哈拉威警察已经散了好几天了。”

我又开到沙哈拉威人聚集的广场去,一家半开的商店内坐着个老头,我以前
常向他买土产的。

“请问,看见沙伊达没有?看见奥菲鲁阿没有?”

老人怕事的将我轻轻推出去,欲说还休的叹了口气。

“请告诉我——”“快离开吧!不是你的事。”

“你说了我马上走,我答应你。”我哀求着他。

“今天晚上,大家会审沙伊达。”他四周张望了一下说。

“为什么?为什么?”我再度惊吓得不知所措。

“她出卖了巴西里,她告诉了摩洛哥人,巴西里回来了,他们在巷子里,把
巴西里干了。”

“不可能的,是谁关了她,我去说,沙伊达昨天住在我家里,她不可能的,
而且,而且,她是巴西里的太太——”

老人又轻轻的推我出店,我回了车,将自己趴在驾驶盘上再也累不动了。回
到家门口,姑卡马上从一群谈论的人里面向我跑来。

“进去说。”她推着我。“巴西里死了,你要说这个。”我倒在地上问她。

“不止这个,他们晚上要杀沙伊达。”

“我知道了,在哪里?”

“在杀骆驼的地方。”姑卡惊慌的说。

“是些谁?”“阿吉比他们那群人。”

“他们故意的,冤枉她,沙伊达昨天晚上在我家里。”我又叫了起来。姑卡
静坐着,惊慌的脸竟似白痴一般。

“姑卡,替我按摩一下吧!我全身酸痛。”

“天啊!天啊!”我趴在地上长长的叹息着。

始卡伏在我身边替我按摩起来。

“他们叫大家都去看。”始卡说。

“晚上几点钟?”“八点半,叫大家都去,说不去叫人好看!”

“阿吉比才是摩洛哥的人啊!你弄不清楚吗?”

“他什么都不是,他是流氓!”姑卡说。

我闭上眼睛,脑子里走马灯似的在转,谁可以救沙伊达,嬷嬷走了,西班牙
军队不会管这闲事,鲁阿不见了,我没有能力,荷西不回来,连个商量的人都没
有,我竟是完全孤单了。“几点了?姑卡,去拿钟来。”

姑卡把钟递给我,我看了一下,已经七点十分了。

“摩洛哥人今天到了哪里?有消息吗?”我问。

“不知道,听说边界的沙漠军团已经撤了地雷,要放他们过来了。”“沙漠
军团有一部份人不肯退,跟游击队混合着往沙漠走了。”姑卡又说。“你怎么知
道?”“罕地说的。”“姑卡,想想办法,怎么救沙伊达。”

“不知道。”“我晚上去,你去不去?我去作证她昨天晚上住在我们家——
”“不好,不好,三毛,不要讲,讲了连你也不得了的。”姑卡急着阻止我,几
乎哭了起来。

我闭上眼睛,筋疲力尽的撑着,等着八点半快快来临,好歹要见着沙伊达,
如果是会审,应该可以给人说话的余地,只怕是残酷的私刑,那会有什么会审呢
!不过是一口咬定是沙伊达,故意要整死这个阿吉比平日追求不到的女子罢了。
乱世,才会有这种没有天理的事情啊。

八点多钟我听见屋外一片的人潮声,人家沉着脸,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有
走路的,有坐车的,都往镇外远远的沙谷边的屠宰房走去。我上了车,慢慢的在
沙哈拉威人里开着,路尽了,沙地接着来了,我丢了车子下来跟着人走。

屠宰房是平时我最不愿来的一个地带,那儿经年回响着待宰骆驼的哀鸣,死
骆驼的腐肉白骨,丢满了一个浅浅的沙谷。风,在这一带一向是厉冽的,即使是
白天来,亦使人觉得阴森不乐,现在近黄昏的尾声了,夕阳只拉着一条淡色的尾
巴在地平线上弱弱的照着。

屠宰场长长方方的水泥房,在薄暗里,竟像是天空中一只巨手从云层里轻轻
放在沙地上的一座大棺材,斜斜的投影在沙地上,恐怖得令人不敢正视。

人,已经聚得很多了,看热闹的样子,不像惊惶失措得像一群绵羊似的挤着
推去,那么多的人,却一点声息都没有。

八点半还不到,一辆中型吉普车匆匆的向人群霸气的开来,大家急着往后退
,让出一条路来。高高的前座,驾驶座的旁边,竟坐着动也不动好似已经苍白得
死去了一般的沙伊达。我推着人,伸出手去,要叫沙伊达,可是我靠不近她,人
群将我如海浪似的挤来挤去,多少人踩在我的脚上,推着我一会向前,一会向后
。我四顾茫茫,看不见一个认识的人,跳起脚来看,沙伊达正被阿吉比从车上倒
拖着头发跌下来,人群里又一阵骚乱,大家拚命往前挤。沙伊达闭着眼睛,动也
不动,我想,在她听见巴西里的死讯时,已经心碎了,这会儿,不过是求死得死
罢了。

嬷嬷安全的带走了他们的孩子,她对这个世界唯一的留恋应该是不多了。这
那里来的会审,那里有人说话,那里有人提巴西里,那里有人在主持正义,沙伊
达一被拉下来,就开始被几个人撕下了前襟,她赤裸的胸部可怜的暴露在这么多
人的面前。

她仰着头,闭着眼睛,咬着牙,一动也不动,这时阿吉比用哈萨尼亚语高叫
起来,人群里又一阵骚乱,我听不懂,抓住了一个旁边的男人死命的问他,他摇
摇头,不肯翻译,我又挤过去问一个女孩子,她语不成声的说:“要强暴她再死
,阿吉比问,谁要强暴她,她是天主教,干了她不犯罪的。”

“哎!天啊!天啊!让我过去,让路,我要过去。”我死命的推着前面的人
,那几步路竟似一世纪的长,好似永远也挤不到了。我跳起来看沙伊达,仍是阿
吉比他们七八个人在撕她的裙子,沙伊达要跑,几个人扑了上去,用力一拉,她
的裙子也掉了,她近乎全裸的身体在沙地上打着滚,几个人跳上去捉住了她的手
和脚硬按下去,拉开来,这时沙伊达惨叫的哭声像野兽似的传来……啊……不…
…不……啊……啊……

我要叫,叫不出来,要哭哽不成声,要看,不忍心,要不看,眼睛又直直的
对着沙伊达动都不能动……不要……啊……不要……我听见自己的声音哑不成声
的在嚷着……

这时我觉得身后有人像一只豹子似的扑进来,扑过人群,拉开一个一个人,
像一道闪电似的扑进了场子里,他拉开了压在沙伊达身上的人,拖了沙伊达的头
发向身后没有人的屠宰场高地退,鲁阿,拿着一枝手枪,人似疯了似的。吐着白
沫,他拿枪比着要扑上去抢的人群,那七八个浪荡子亮出了刀。人群又同时惊呼
起来,开始向外逃,我拚命住里面挤,却被人推着向后踉跄的退着,我睁大着眼
睛,望见鲁阿四周都是围着要上的人,他一手拉着地上的沙伊达,一面机警的像
豹似的眼露凶光用手跟着逼向他的人晃动着手枪,这时绕到他身后的一个跳起来
扑向他,他放了一枪,其他的人乘机会扑上来——“杀我,杀我,鲁阿……杀啊
……”沙伊达狂叫起来,不停的叫着。我惊恐得噎着气哭了出来,又听见响了好
几枪,人们惊叫推挤奔逃,我跌了下去,被人踩着,四周一会儿突然空旷了,安
静了,我翻身坐起来,看见阿吉比他们匆匆扶了一个人在上车,地上两具尸体,
鲁阿张着眼睛死在那里,沙伊达趴着,鲁阿死的姿势,好似正在向沙伊达爬过去
,要用他的身体去覆盖她。

我蹲在远远的沙地上,不停的发着抖,发着抖,四周暗得快看不清他们了。
风,突然没有了声音,我渐渐的什么也看不见,只听见屠宰房里骆驼嘶叫的悲鸣
越来越响,越来越高,整个的天空,渐渐充满了骆驼们哭波着的巨大的回声,像
雷鸣似的向我罩下来。

=====

那天与玛雅聊三毛,谈到她的文章的稚气,接着就后悔了。

我想起了《哭泣的骆驼》,今天找来读,觉得非常的棒,一种境界与
直觉上的东西。。。赋格写了那么多东西,没有一篇顶得上呢。

年初回家时,把书架上落了灰的九本三毛都找回,为了。。。

从三毛的青春与生命中我看到什么,于是迫不急待地转来咖啡。

越南,北纬17度(赋格)

越南,北纬17度

南方周末   2005-05-19 15:21:27   

  □赋格文/图
  
  ●编者按  
  今年是越战结束、越南统一30周年。
  1954-1975年,越南以北纬17度为界,分裂为南越和北越。本版文章记述了作者在战争结束30年后对17度线“非军事区”的观察。  
    
  1穿越非军事区
  从昆明到河内,河内到顺化,南下的旅途上,我时断时续地阅读保罗·塞罗克斯的《铁路大巴扎》。列车逼近17度线时,手中书页刚好开始出现Hué(顺化)和Dànang(岘港)的地名。我恍惚觉得,自己正坐在30年前的火车上,同满车越南人,还有整一车皮顺化出产的蔬菜,咣当咣当地开往岘港———“铁路沿线只见空荡荡的高炮阵地,仅存骨架的陆军营房,残烂不堪的道路。一切都表明,美国人的战略方针算是完蛋了。”
  那是1973年的冬天,战事尚未完结,而美军已从南越撤出。用尼克松总统的话说,越南战争需要“越南化”,意思是,要让越南人打越南人。尼克松信誓旦旦地说,凭借美式装备和训练,南越军队完全有能力把越共阻挡在北纬17度以北。但实际情况是,美军走后,美国人扶持的南越立刻颓相毕露,只等着北越突破17度线,占领全国。
  车窗外,天光渐暗。我放下书本,透过铁丝网窗格眺望广平、广治两省交界处的土地。荒野里嵌着小块的耕地,稀落的农舍,不见森林,不见高大的树木。越战期间美军飞机在这一带洒下数千吨橙色剂(落叶剂),目的是杀灭原始森林,使越共无处藏身。这种化学物质给越南北部、中部的生态环境造成难以估量的破坏,它在土壤中存留半衰期大约是20年(在人体和动物体内残留时间略短),战争结束30年后的今天,橙色剂腐蚀过的土地终于重新长出植被,但谁都看得出来,那只是一抹稀薄浅淡的新绿。
  或许因为光线昏暗,我来不及辨识边海河的确切位置,列车已穿过17度线,进入昔日的南越地界。
  边海河,又名贤良江,基本与17度纬线重合。1954年法国结束对印度支那近百年的殖民统治。按《日内瓦协议》规定,北纬17度为越南临时军事分界线,法军完全撤出边海河以北区域,共产党军队撤出边海河以南区域。协议还规定,军事分界线设立两年后,越南全国普选,实现国家统一。但后来的事实是,普选始终没有发生。临时军事分界线变成了长久的“一国之内的国界”,直到1975年为止。17度线以北是“越南民主共和国”,以河内为首都;17度线以南是“越南共和国”,以西贡为首都。
  17度线,是国土狭长的越南“身体”中段最苗条的“腰部”。从西端的老挝边境到东端的南中国海,全长只有50公里。以边海河为界,南北两侧宽各5公里的范围内,理论上双方不设兵力,因此又称DMZ(非军事区)。1955年法国远征军撤离印度支那,美国势力介入南越,50×10公里的DMZ遂成全球冷战前沿;到1965年美军正式登陆越南,这道“楚河汉界”又升级为战争“震中带”。
  越战最惨烈的几次战役几乎都发生在DMZ南侧不远的地方,9号公路附近。
  火车经过9号公路上的交通枢纽东河镇,继续向南,不多久就出了广治省,进入承天-顺化省境。我在顺化下车。
  《铁路大巴扎》说,1973年的顺化城里闻得到战争的味道。我闻到的是街边夜排档飘出的牛肉米粉和薄荷、柠檬的香气。
  
  2DMZ主题公园
  我们一行共八人,加上司机和导游,从顺化北上DMZ,作战场一日游。在小巴上,导游先向大家宣布纪律:因DMZ地下至今埋有大量炸弹和地雷,任何人不得擅自行动,一律听从导游指挥。然后他让每人自我介绍。结果计有三名法国人,及澳大利亚人、中国人、美国人、日本人、英国人各一。待我们自我介绍完毕,导游笑眯眯地说:“我们越南人,和中国人打了一千多年仗,和法国人打了一百年,和美国人打了十年———不单是美国人,也包括澳大利亚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日本人也打了好几年。”
  满车人面面相觑,自嘲地笑着。美国人对英国人说:“看来这里惟独你不是侵略者。”那英国人连忙谦虚地自揭老底:“不不,日本战败后,是英国把法国人带回到了印度支那……”
  那段历史我也读过一点。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依照波茨坦公告,印度支那北纬16度以南由英军负责解除日军武装,16度线以北,由中国军队(滇军卢汉部)入越受降。在南方,战后混乱的局势令英国人非常头痛,无心久留,于是和法国人达成幕后交易,把西贡转让给法国武装组织,为法殖民主义者卷土重来铺平了道路。
  此刻,公路前方即将出现的,不是1945年的北纬16度,而是1954到1975年的北纬17度。
  我们到达边海河时,一条小渔船正慢悠悠地滑过水面,河上横着一座禁止机动车辆通行的木桥,与新建的公路桥并驾齐驱。木桥叫贤良桥,越战时被南越炸毁,现在这座是越战后期重修的。导游告诉我们,旧版本的贤良桥,北边的一半漆成了红色,南边那一半漆成黄色,颇有共产世界与“自由世界”迎面对峙的象征意味。
  一座灰色水泥纪念碑立在岸边洼地里。碑身的一面刻着阮爱国(胡志明)语录,另一面刻着两个日期:1954年7月20日,1975年4月31日。显然是一座北纬17度线纪念碑。碑下是个难看的基座,一尊持枪而立的人民军战士像,脸上身上沾染了点点污迹。这个宁静而荒凉的地方,像是被人遗忘了似的。
  在来DMZ路上,顺化至东河的半道,我们看到一处天主教堂残骸,炸得只剩一个空壳,布满弹孔。一头耕牛在废墟前安详地吃草。导游说,这座教堂就是广治市留下的全部遗迹。他说,你们能想象吗,广治省的首府,整个城市就这样从地图上抹去了。
  我们从东河往西,顺着9号公路朝老挝方向开,去看几处著名的美军基地和战场遗址———石堆山,溪山,以及别名为“肉饼高地”的937高地。公路蜿蜒着进入山区。这一带是山地部族的地盘,主要是高棉语系的布鲁-云乔族。远处的山包上缭绕着烧荒的浓烟,说明这里的山民至今仍在采用“刀耕火种”、轮歇栽培的古老生产方式。
  1965年美国全面出兵越南以前,美国中央情报局曾派遣小股特种部队渗入这一带山林,在少数民族中培养“反共防暴”的所谓“第三种势力”。
  我们在一个叫做“菠萝蜜村”的布鲁族村寨稍停片刻。车子刚停稳,就拥过来一群嚷着“money,money”要钱的小孩。村里的民居多是竹木结构的干栏式楼房,竹编篾子做成的墙体,下层架空,堆放柴禾杂物,上层是住屋。导游指着绕村而过的一条土路说,那就是著名的“胡志明小道”。越战中,来自北方的军用物资源源不断地通过这条秘密供给线,流向在南越活动的越共人员。“胡志明小道”的存在,使阻隔南北的DMZ形同虚设。小道有相当一部分穿过老挝丛林,所以当年美军飞机往老挝境内投下的凝固汽油弹,密度甚至超过了越南。
  著名的溪山美军基地距老挝边境仅19公里。现在这里是一个黑胡椒和咖啡种植场,路边民房几乎每家每户都贴着“福”、“寿”字样的门纸,似乎此地颇受汉地文化的影响。这使我想到,一天前路过的18度纬线附近区域,即是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与沙畹考证认定的州———公元八世纪末年(唐代)中国最南行政区。汉字在汉代就已传入交趾(越南北部),在越南一直通行到1918年,直到法国殖民者成功地将拉丁化的越南“国语字”(由17世纪葡萄牙耶稣会传教士亚历山大·罗德创设)推广开来为止。
  溪山看上去有点像一个小型的越战主题公园。溪山战役陈列馆内有题为“约翰逊总统请看,惊恐万状的美军士兵”的老照片,有从美军士兵身上缴获的证件、军装、铭牌:“小约翰·施耐德上士,美国海军陆战队,71年5月15日入伍”。2寸黑白相片上的小约翰,笑容满面,牙齿洁白,脱下的军装整整齐齐叠放在玻璃柜台里。
  陈列馆外停放着美军CH-47型飞机残骸。几个当地孩子围上来,扯我们的衣襟:“子弹壳!打火机!便宜!”
  黄澄澄的美军用Zippo打火机躺在男孩的掌心。我无从判断这件战争古玩的真伪,但我很快看清了金属表面上的铭文:“溪山,越南,68”。
  1968年的溪山,被媒体报道形容为“溪山地狱”。越战最血腥的溪山战役于1月21日爆发,由北越发起进攻,战役持续75天之久,以美军和南越胜利告终。美国人万万没有想到,尽管越共为溪山一役付出了上万生命,北越打这场仗的目的只是为了牵制敌人,为在一周后突然向17度线以南发动“新年攻势”打掩护。
  从DMZ返回顺化的路上,众人无话。导游忽然站起身来,笑眯眯地说,该轮到他向我们自我介绍了。“我是幸运的。”他说,“我1970年出生,就生在9号公路旁的兵营里。当时父母在军中做后勤工作。我小的时候,人们都叫我‘军营里的孩子’。我是幸运的,因为我5岁那年战争就结束了。本来像我这样的孩子是没有可能上大学的,因为我父母曾经为美国侵略者做事。但我是幸运的,1986年我16岁,越南革新开放了,我得到了上大学的机会。今天我能够为你们当导游,我是一个幸运的人。”
  
  3不断降低的纬度
  对于我们这一代———生于越战年代的一代人,越战大概是集体记忆里或深或浅的一道背景:是小时候看过的连环画《阿福》,是一枚比我年长几岁的“支持越南人民抗美爱国正义斗争”8分邮票,是成年后从《猎鹿人》、《早安,越南》、《现代启示录》获得的视听冲击。
  大约十年前,与我年龄相仿的英国人亚历克斯·加兰在小说《海滩》开头写下这样的句子:
  ……在湄公河三角洲嗑药;用来复枪管吸大麻;直升飞机喇叭震耳欲聋地播放歌剧;曳光弹划过水稻田;晨间空气里凝固汽油弹的味道。久违了。
  久违了。我懂得加兰的意思。我们这代人对越战的全部认识就是这类二手的、戏剧性的画面,它来自传媒,来自夸张的文艺作品。
  如何描述战争,如何言说历史,对象和语境非常重要。1975年越战结束,南方可能是“解放”也可能是“沦陷”;公元10世纪越南脱离北方统治建立大越国,在史籍里,它可能“独立”了也可能是“重新沦为蛮族”。全看是谁在说话,对谁说话。
  在越南,我多次听人说起那句“越南人和中国人打了一千年,和法国人打了一百年,和美国人打了十年”的名言。越南人以此表达他们豁达的历史观,这一点当然是非常令人敬佩的。
  然而这话也让我想起这片苦难国土上的另一个已经被人遗忘的国家。它的名字叫占婆(Campā),是一个深受印度文化熏染的文明古国,语言属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种,中国古籍中先后称之为林邑、环王和占城。在越南我似乎从没有听人提起,越南和占婆的战争也曾持续差不多一千年之久。
  北纬18度线附近的横山(法国人称“安南门”)曾是唐朝的南极,也是占婆国的北极。那时候中国和占婆互为邻国。大越国建立后的历史,一方面主要是与北方抗衡,另一方面则是向南扩张。而占婆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丧权失地,向南退缩的历史。
  公元11世纪,占婆国北疆退至北纬17度附近古称“因陀罗补罗”的地方;14世纪,退至顺化以南“阿木喇补”地方;15世纪,退至14度线以南的“佛誓”;1611年,继续退到今芽庄北郊的华列拉海岬,古称“古笪罗”
  的地方;至1653年,退到了12度以南今宁顺省藩郎-塔占一带,古称“宾童龙”的地方……最后,在越南阮朝明命(1820-1840在位)年间,占婆从地图上彻底消失。亚洲大陆上惟一具有大洋洲特征的古代文明就此灭亡了。
  顺化以后的旅程,从北纬16度线上的岘港到湄公河三角洲所在的北纬10度,我仿佛重走了一遍古占婆走向亡国的千年历程。
  在岘港,我没有去看著名的中国海滩———战时的劳军服务产业中心。中国海滩是美国大兵的世外桃源,“啤酒、大麻、女孩”应有尽有,大兵们在这里休养调整,或是尽情放纵,然后,被飞机运往另一个世界,那个充满迫击炮的轰响、凝固汽油弹的耀眼闪光的死亡世界。
  1858年法国军舰在岘港登陆;1965年美国军舰也是在岘港登陆。1975年3月27日,北越突破17度线,兵临城下,岘港弥漫着末世的气氛。出于人道考虑,美国“世界航空公司”总裁戴利置政府禁令于不顾,从西贡调拨两架波音727客机到岘港救援难民。第一架飞机在岘港降落时,大约1000名南越军民争先恐后冲向飞机,士兵用来复枪互相射击。一位母亲见自己登机无望,把手中的婴儿抛给了正要挤进舱门的乘客。飞机起飞时,许多人扒着舱门、滑行轮紧紧不放……这架727,最终掉进了南中国海。
  越南战争,被称为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一场“肮脏的战争”。从美军登陆到南越败北———败给北方,陷入越战泥淖的美国损失了5.8万条生命,而越南的死亡人数达300万。
  苦难令人触目惊心。但苦难又是浅薄的,它不能长久地打动我。能够感动我的,是人的创造。
  岘港城南,岘江的左岸,有一座法属时代的建筑,设计得非常别致,四面通透,像一座祭坛。它就是东方艺术史家巴芒蒂埃亲手设计的占婆雕刻艺术馆。在那里,我终于见到了神往已久的“茶桥的舞者”。这个一千年前脱胎于红砂岩的舞女,身披珠串,姿态诱人,表情却是恬淡平静的,嘴角挂着一丝不易觉察的笑意,甚至带有一点嘲讽的味道。茶桥(占婆国古都,史称“僧伽补罗”)的城池、神庙,连同它所属的国家和文明,早已湮没在了历史的荒原中,然而这舞者,还是那样漫不经心地,继续微笑。
  这微笑,令我心安。

====

Here is the original page with many good pictures: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50519/wh/dl/200505190061.asp

俄罗斯文学: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南方周末)

俄罗斯文学: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

南方周末   2005-05-19 15:13:45

  □本报记者 张英 实习生 董宏杰
  
  2005年4月18日,俄罗斯作家协会秘书长、高尔基文学院院长谢·叶辛应国家版权局和中国作协的邀请,到中国开始了为期一周的访问。
  除了写小说和教书,70岁的叶辛还是俄罗斯著作权协会作者理事会副理事长。在与中国作协的工作交流外,叶辛更多的时间花在了与中国版权机构和出版社的业务洽谈沟通上。
  他随身带了俄文版老舍的《猫城记》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在工作以外的时间里,他去了上海的外滩,爬了浦东的金茂大厦,还逛了新天地的酒吧,抽空去了浙江绍兴鲁迅故里,还去了陆游的沈园。他看到了他想象中的古典中国,江南的小桥流水、庭院楼阁。在激动的同时,他说:“与俄罗斯作家故居的宁静相比,鲁迅故里和陆游的沈园周围太闹了,商业摊点太多了。”
  采访结束的时候,叶辛说:“和你们在一起,我觉得又回到文学圈,这令我感到幸福。人类生活处处都一样,问题也基本相同,希望我们之间政治少一点,文学多一点。”
  
  15年没诞生一部伟大作品  
  记者:前苏联文学曾经对中国人的影响很大,现在的俄罗斯文学处于怎样的状态?
  叶辛:最近15年里,俄罗斯人一直在寻找、发现能够代表俄罗斯这样一个国家的思想,在培育属于俄罗斯民族的思想。
  在前苏联时期,在文学、艺术当中,就存在这么一种思想,它包含了俄罗斯人的道德价值,包含了社会思想,包含了为国家服务、无私、忘我的思想,这种思想里集中了文学当中最好的东西。
  古典时期的俄罗斯思想源于东正教,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俄罗斯文学。这样的思想和传统被一代代俄罗斯作家继承下来。但是,就现在的俄罗斯社会,昔日这些被我们珍惜的东西都不再需要了。
  文学失去了它最基本的思想,作家们在精神上失去了信仰。如果我们把这些东西全都抛弃,文学还剩下什么呢?文学将会以什么样的方式生存呢?在新时期,没有一个作家能全面地、有机地理解这些观点,他们的才能没有达到这种程度。这15年来,俄罗斯出现了一批新的作家,却没有诞生一部伟大的作品。在他们的作品里,我们看不到思想。
  记者:您是不是太悲观了?
  叶辛:俄罗斯文学失去了很多东西。在前苏联时期,俄罗斯文学作品在各加盟共和国流传,在很大的范围内被广泛阅读,影响了加盟共和国的文学创作。同样,在俄罗斯文学的基础上诞生了苏联文学,很多作品走向了世界,俄罗斯文学也从中获得了某种东西,比如获得新的语言,对社会有了新的视角,汲取了其他国家文化里的许多东西。
  这15年来,俄罗斯文学的传播范围大大缩小了,文学失去了很多读者。像乌克兰、格鲁吉亚、亚美尼亚,这些国家开始摆脱俄罗斯文学的影响,他们在俄罗斯文学基础上,发展自己国家的文学。他们以前是俄罗斯文学的忠实读者,但是现在,俄罗斯文学永远失去了这些读者。
  记者:过去作家往往被视作代表民族良知的人,今天的俄罗斯文学里还有这样的传统吗?
  叶辛:这个问题可以有几种回答方式。在今天的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坏,比方说现在俄罗斯的医疗服务越来越糟,在教育领域里现在也开始实行收费了,在很多领域还进行了私有化改革,但是这些改革没有使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变得更好。
  所以,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民主化、自由,我们认为类似在骂人。当然,我们很肯定地回答,我们谁都不希望生活在专制统治下。在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里,问题不应该比在专制统治下更多。因此,我想作一个简短的总结———作家应当是永远反抗独裁、反抗专制的,因为所有的作家都希望这个社会越来越好,每个人都应该生活得更好。
  记者:对作家来说,压力是不是必须的?有压力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叶辛:对作家来说,压力是永远都存在的。比如以前,作家在描写社会现实上可能面临着压力,他必须去寻找一种特殊的形式、特殊的语言,一种能和读者结合起来的方式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这样的创作环境中诞生的作品思想深刻,有着极强的个性和特殊的艺术风格。
  今天的俄罗斯作家,在创作上面临着更多的选择,他们在作品里可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作品因此变得直白,作家不再为寻找小说的形式和特别的语言而冥思苦想。而且他们认为像过去的作家那样写作是比较可笑的。读者在读这样的作品时会感到失望,因为他的想法和作家的想法完全相同,没有新鲜感了。
  
  俄罗斯已不是最爱读书的国家了
  记者:公开的俄罗斯“布克奖”得主柳德米拉在她的文章里说,作家代表良知的作用“已经完全消失了,俄罗斯当代文学作品同世界各地的文学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叶辛:我认为这个论断是错误的。在今天的俄罗斯文学作品当中,我们能够看到作家的善良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怀,在很多作品里我们能看到人性的善良和美丽,这些品质在作品里闪亮,随处可见。正是这些特征使得俄罗斯的文学与众不同,有别于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
  尽管今天俄罗斯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手法可能会有其他国家文学作品的影子,但是,在作品的精神气质、艺术特点、风格思想上应该是俄罗斯的,它们继承了让人们通过文学认识社会现实的传统,请让我持这种观点吧。
  记者:20世纪的俄语文学充满了道德精神,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拯救世界的美”,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文学是生活的教科书”,作家有这样的责任感、使命感,强调通过作品介入社会,作品有强烈的教化功能。这些特点在今天的俄罗斯文学里还存在吗?
  叶辛:当然,我认为这个现象还继续存在,在一些文学流派的作品里没有丝毫的改变,我会支持这种文学流派的观点。在任何时候,作家都不能抛弃对社会的这种责任感,因为我们是俄罗斯作家,在过去的几百年里,我们的文学一直是反映社会的镜子,承担着这样的功能。
  有一个英国作家在和俄罗斯作家对话时说,在俄罗斯的长篇小说里,他看不到这个社会的面貌,他希望在俄罗斯的小说里看到能够代表这个社会的标签,比如能将上等人的时尚生活和时髦的物品加入到小说里去,不要总是在小说里谈政治和社会问题。这个建议没有被俄罗斯作家采纳,因为我们更喜欢直面我们的现实生活和走过的历史,我们不想对现实视而不见,抛弃这样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但是,作家应该永远都知道自己该写什么,他应该清楚自己走的道路。如果作家都糊涂了,随波逐流,不知道自己将写些什么,那他不是个作家,而是个记者。在西方,不管写一本政论书或历史书,好像只要是出版书的人就是个作家。在俄罗斯就不会这样认为,因为作家写的是文学作品,真正的文学将会永远和人伴随在一起。
  记者:作家们怎么看待俄罗斯在政治、社会、生活领域里的变化呢?
  叶辛:从创作角度来看,虽然现在没有政治问题,却出现了经济关卡,出现了金钱的权力;失去了团结一致,却出现了贪污、腐败。集体主义消失了,人人开始为自己负责;大部分人在变化中失去了很多东西,少数人却攫取到更多的东西,他们非法获得的财产数量之大,即使是在沙俄时期也是没有过的。
  我们开始读全世界的文学,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书都能够见到了,日本的图书也有了,但俄罗斯已经不是世界上最爱读书的国家了。我们开始周游世界,开始去埃及旅游,但今天的学生们却不知道埃及金字塔叫什么名字。
  
  文学杂志就像退休的元帅
  记者:经过巨变之后,前东欧国家在文化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面对消费文化、外来文化,维护本国的文化传统,同时创造性地描述新的文化经验。对俄罗斯文学来说,这是一个存在的问题吗?
  叶辛:文化是已经存在的东西,它不是正在创造过程当中的东西。我相信一种伟大的文化传统是不会那么容易消失的。像你们中国现在创造了新的工业,你们开始学习英语、看外文报纸,穿西装、喝咖啡,这是否预示着中国正在失去文化传统,失去语言?即使失去了这些东西,难道就可以说中国就失去了古典文化了吗?难道就可以说我们不再去读李白和杜甫的作品了吗?难道说我们就不再信仰儒家之道了吗?难道说这些信徒们开始信仰不同的宗教了吗?
  当我们在思考别人怎么生活而不考虑自己国家的时候,这个国家的文化就会失去,就会飞走的。
  记者:商业消费文化在俄罗斯年轻人中的流行,没有对俄罗斯文学造成影响?
  叶辛:你们知道俄罗斯是个特殊的国家,在文化艺术方面它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比如俄罗斯人比法国人还了解法国文学,比英国人还了解英国文学。在我们的文学传统里,潜藏着很多很多的西方文学传统,所以我就有某种感觉,我们俄罗斯的中学生和小学生可能比中国的学生更了解中国的文学。
  从接受的角度来看,文学当中的任何流派对俄罗斯文学都是有益的,对作家来讲也是有意义的,一个肌体吸收了外国的血液会使这个肌体更加丰满和强壮。从这一点来讲,俄罗斯的文学已经包含了世界各国文学中的人性、情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的文化是先进的。
  记者:俄罗斯的文学期刊生存状况怎么样?
  叶辛:现在的俄罗斯文学期刊比较多,比如说厚的文学杂志有几十种,我熟悉的期刊可以列举十种。现在的文学期刊的状况应该说不是特别地好,期刊的发行量都比较小,但是他们的编辑都很有社会影响。
  在我看来,俄罗斯的文学杂志就像退休的元帅一样,以前的权力没有了,但是还是穿着元帅服在那坐着。我还是以比较尊敬的态度来关注这些杂志的生存。
  记者:在文学市场上,除了俄罗斯经典作家的作品外,还有什么作家比较畅销?
  叶辛:我不想谈太多,因为这已经涉及到利益的问题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日本当代文学在俄罗斯比较畅销,比如像村上春树,俄罗斯的年轻人很喜欢他的作品,他的书经常上畅销书店的排行榜,我不知道中国是否存在同样的现象。
  
  高尔基:从前的县长,今天的部长
  记者:在不同的时代,对同样一个作家,是否有不一样的解读?比如高尔基。
  叶辛:对于不了解历史,尤其是对有过政治斗争记忆的人来说,他们认为高尔基应该重新评价,根据一些历史材料对他进行新的解读评判。有人认为高尔基是一座山,有人就会说把高尔基这座山给夷平吧!这样的态度好像是在说:“我们把黄河也填平吧!”这样的解读我是坚决反对的。
  虽然高尔基也有不太成功的作品,但是他的大部分作品还是非常伟大的。不管时代怎么变化,迄今为止,世界各国都在出版高尔基的作品,读他的作品。高尔基的作品被改编成戏剧,还在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演出。
  记者:在中国,高尔基的作品被收录到中学语文课本里,在俄罗斯,高尔基的作品是否继续得到读者的尊重?对高尔基的评价现在有没有变化?
  叶辛:这个问题是文学史问题。在俄罗斯作家里,高尔基是第一个用另外一种观点来写生活的一个作家。据我了解,莫斯科国家大剧院上演的剧目至少有高尔基的五部作品,在其他城市,高尔基的作品也经常上演。如果这剧没人看的话,剧院早就关门了。高尔基已经成为俄罗斯戏剧的一部分。
  现在高尔基的作品仍然在继续出版,只是不如以前数量那么大。不能说他的作品是有人读没人读,或一定要所有人都喜欢。我就想问你,在不同的时期,李白和鲁迅分别创造了中国的思想、文学世界,是不是中国的每一个家庭都在读鲁迅或者李白的作品呢?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俄罗斯人仍然喜欢高尔基,以前对他的评价是“高尔基是社会主义时期最伟大的作家”,现在他是“俄国杰出的作家”。在今天的俄罗斯,高尔基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屠格涅夫这些人齐名的。应该这样形容,以前高尔基就是一个县的县长,现在成为了部长中的一个。
  记者:俄罗斯的诗歌很受中国读者喜爱,比如茨维塔耶娃的诗集就在中国出版过。现在俄罗斯的诗歌处于什么状态?
  叶辛:诗歌的地位正在下降。这些年来,诗人大概是作家中最穷的。我不好正面回答你这个问题,我只能举例告诉你,有位著名诗人正在高尔基文学院就读,按照学院的规定,每个毕业的学员必须出版一本书。这位诗人最近出版了一本诗集,印刷500册。虽然没有任何稿费,但是他也很高兴。
  高尔基文学院所有的经费都是政府拨款的,他的这本诗集出版费用全部由文学院出钱,他自己不用掏一分钱。现在,诗集出版很困难,很多诗人的作品只能印到200本。当然,现在即使很多诗歌的质量不好,但是因为作者有钱,自费也能够出版了。
  诗人的生存状态也非常不理想,是作家中最糟糕的,俄罗斯有家报纸画了幅漫画,开玩笑说,诗人最危险,是离饥饿最近的动物。
  记者:今天的俄罗斯怎么看待肖霍洛夫、索尔仁尼琴、帕斯捷尔纳克、法捷耶夫、茨维塔耶娃这些中国读者熟悉的作家?
  叶辛:现在肖霍洛夫的作品一直有人在读,其他人也类似。我非常喜欢肖霍洛夫的作品。此外,最近我发表的5部长篇小说,其中一个主人公之一就是帕斯捷尔纳克。
  他们从来没有离开过俄国文学史———在苏联作协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法捷耶夫还坐在主席台上呢,因为他们一直在文学史当中。如果谈到他们在今天的市场行情,他们已经失去了(市场)。
  现在俄罗斯的当代文学状况就像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那种诸侯割据。这15年来,统一的文学进程消失了,经过了十多年,俄罗斯现在出现了恢复文学统一进程的趋势。

江水引

江水引

大江東去 — 蘇軾

(O)

江水源
唐古拉山
沱沱河﹐
沱沱河東入
通天河

尕爾曲﹑
布曲﹑ 
當曲東北入
通天河

莫曲﹑
牙哥曲﹑ 
科欠曲北入
通天河

北麓河﹑
楚瑪爾河﹑
色吾曲南入
通天河

通天河
易名直曲﹐
德曲南入
直曲

直曲南入
金沙江﹐
金沙江
古稱瀘水

贈曲西入
金沙江

碩曲
定曲南入
金沙江

第一灣﹑
虎跳峽﹑
第二灣

無量河入
水落河﹐
水落河南入
金沙江

(一)

雅礱江源
巴顏喀拉山
扎曲﹐
扎曲南入
雅礱江

達曲﹑
尼柯河南入
鮮水河﹐
鮮水河南入
雅礱江

理塘河南入
小金河﹐
小金河東入
雅礱江

安寧河西入
雅礱江﹐
雅礱江南入
金沙江

龍川江北入
金沙江

螳螂川北入
普渡河﹐
普渡河北入
金沙江

小江北入
金沙江

以禮河北入
金沙江

牛欄江北入
金沙江

洛澤河北入
橫江﹐
橫江北入
金沙江

(二)

大渡河源
巴顏喀拉山
麻爾柯河

多柯河東入
麻爾柯河

梭磨河西入
麻爾柯河

麻爾柯河易名
大金川

小金川西入
大金川

大金川易名
大渡河

越西河北入
大渡河

青衣江南入
大渡河

岷江源
岷山
黑水河東入
岷江

都江堰

大渡河東入
岷江

馬邊河東入
岷江

岷江南入
金沙江﹐
金沙江易名
長江

南廣河北入
長江

寧河北入
長江

沱江南入
長江

赤水北入
長江

綦江北入
長江

(三)

嘉陵江源
秦嶺

西漢水東入
嘉陵江 

九寨溝北入
白水江﹐
白水江東匯
白龍江﹐
白龍江入
嘉陵江 
  
東河西入
嘉陵江 

涪江東入
嘉陵江

小通江南匯
大通江﹐
匯入通江

南江東南入
通江
通江易名
巴河

前江西匯
後江
匯入州河

州河西南匯
巴河
匯入渠江

渠江西南入
嘉陵江

嘉陵江南入
長江

(四)
  
烏江源
烏蒙山
三岔河﹑
六沖河匯入
鴨池河

貓跳河北入
鴨池河

湘江南入
鴨池河

獨水河北匯
南明河
匯入
清水江﹐
清水江北入
鴨池河﹐
鴨池河易名
烏江

余慶水北入
烏江

唐岩河西入
烏江

洪渡河東入
烏江

郁江西入
烏江

芙蓉江北入
烏江

烏江北入
長江

小江南入
長江

瞿塘峽

大寧河南入
長江

(五)

巫峽

香溪南入
長江

西陵峽

黃柏河南入
長江

葛洲壩

清江源
方斗山

忠建河北入
清江

漁洋河北入
清江

清江東入
長江

沮水南匯
漳水﹐
匯入
沮漳河

沮漳河南入
長江

(六)

湘江源
南嶺
靈渠﹐
靈渠東匯
海洋河

灌江北入
海洋河
海洋河易名
湘江

深水北入
沱水﹐
沱水北入
瀟水﹐
瀟水北入
湘江

舂陵水北入
湘江

漚水西入
東江
東江北入
耒水
耒水北入
湘江

蒸水東入
湘江

酒埠江西匯
斜獺水
匯入
米水

永樂江北入
米水

米水西入
湘江

淥水西入
湘江

漣水﹑ 
涓水東入
湘江

瀏陽河﹑
撈刀河西入
湘江

溈水東入
湘江

平溪東入
資水
共夷水北入
資水

柘溪水庫

資水東入
湘江

湘江北入
洞庭

汨羅江西入
洞庭

龍頭江北入
重安江
東入
清水江

渠水北入
清水江

無水南入
清水江

巫水北入
清水江
清水江易名
沅江

漵水西入
沅江

辰水﹑
武水東入
沅江

酉水源
武陵
匯入
鳳灘水庫

花垣河北入
鳳灘水庫

猛洞河南入
鳳灘水庫

鳳灘入
酉水
酉水南入
沅江

沅江東入
洞庭

新牆河西入
洞庭

澧水源
八大公山

漊水﹑
渫水南入
澧水
  
澧水東入
洞庭

涔水東匯入
松灘河
松灘河南匯
虎渡河
南入
洞庭
  
洞庭東北入
長江

陸水北入
長江

四湖總干渠
東荊河
東入長江

(七)

漢水源
秦嶺
褒水﹐
黑河西入
褒水

湑水河南入
褒水
褒水易名
漢水

褒惠渠
湑惠渠

子午河南入
漢水

牧馬河北入
漢水

任河﹑
嵐河﹑
壩河北入
漢水

乾佑河南入
旬河
旬河南入
漢水

金錢河﹑
天河南入
漢水

關渡河匯
匯灣河
匯入 
堵河
堵河北入
漢水

丹江﹑
浙川南入
丹江口水庫
是為漢水

粉青河入
南河
南河東入
漢水

白河源
伏牛山
鴨河

鴨河口水庫

鴨河易名
白河

潦河南入
白河

湍河匯
趙河
南匯入
白河

刁河東入
白河

泌陽河西入
唐河
唐河西匯
白河
白河易名
唐白河

滾河西入
唐白河
唐白河南入
漢水

蠻河東入
漢水

大富水南入
漢北河
漢北河東入
溳水
溳水源
桐柏
南入漢水

天門河東入
漢水

漢水南入
長江

澴水﹑
灄水﹑
倒水﹑
舉水南入
長江

道觀河﹑
巴水﹑
浠水﹑
蘄水南入
長江

富水東入
長江

梅川南入
長江

龍開河東入
甘棠湖
北入長江

(八)

贛江源
南嶺
桃江

綿水南匯
湘水
匯入
貢水

濂江北入
貢水

琴江西入
梅江
梅江南入
貢水

平江南入
貢水
 
貢水西入
桃江
桃江易名
贛江

陡水東入
上猶江

章水北入
上猶江

上猶江東入
贛江

遂川江﹑
蜀水東入
贛江

瀧江西入
贛江

瀘水南入
禾水﹐
禾水東入
贛江

恩江西入
贛江

袁江﹑
錦江東入
贛江

修水源
東津水
武寧水北入
易名
修水

柘林水庫

潦河北入
修水

修水東匯
贛江

贛江北入
鄱陽

撫河源
旰江

黎灘河西入
旰江

宜黃水北入
崇仁河
崇仁河北入
旰江
旰江易名
撫河

撫河北入
鄱陽

信江源
金沙溪

白塔河北入
信江

信江西入
鄱陽

樂安江西入
鄱陽

昌江﹑
西河西入
鄱陽

鄱陽北入
長江

(九)

太湖河入
皖河

潛水南入
皖河

皖河東入
長江

秋浦河北入
長江

杭埠河北入
豐樂河﹐
豐樂河東入
巢湖

龍河東入
巢湖

巢湖注入
裕溪河

西河北入
裕溪河

裕溪河東入
長江

徽水北匯
舒溪
匯入
青弋江
青弋江北入
長江

烏江南入
長江

秦淮河北入
長江

滁河南入
長江

大運河

洪澤湖經
三河
分水
高郵湖

高郵湖南入
長江

魯汀河南入
長江

吳淞江東入
黃浦江
黃浦江北入
長江

長江入
東海

2005/05/18

=====

讀《山海經》﹑《水經注》總是被裡面的山水譜吸引﹐引成了習慣也
就朗朗成誦。從亞馬遜回來就想列出一個譜系﹐但總做不好。直到前
面的曹洞譜系﹐才給了我方法。

雖說有地圖﹐但那花花綠綠的圖畫﹐讓人忽略了多少東西﹗

我這裡把長江的各支源羅列出來﹐不僅因河名﹐亦因其人文景觀。當
羅列岷江﹑烏江﹑湘江﹑漢水的時候﹐有一種窺破川楚兒女情長的快
意感。上回夢冉引的“麻三斤”﹐這裡算又理了一斤吧。

當然這些水系多少我還有一些感性認識的。

淮河-洪澤湖水系未列出﹐是因為淮河原有自己的入海道﹐後來被黃
河佔用﹔後來形成洪澤湖﹐洪澤湖又有多重渠道入海。

最近的消息說﹐淮河又獲得了自己獨立的入海道﹕

《淮河可重新東逝入海》

本報北京11月28日電:今天從水利部獲悉,國家重點工程之一的淮河
入海水道濱海樞紐已正式通水通航,這標志著800年前被黃河奪去入
海口的淮河,可重新東逝入海,從根本上緩解了淮河流域洪澇威脅。

据了解,這一比原計划提前了3個月的淮河入海水道濱海樞紐主體工
程,防洪標准按300年一遇設計,從根本上解決了淮河流域的洪水出
路,提高了洪澤湖防洪標准,确保淮河下游地區2000万人口、3000
万畝耕地防洪安全。截至目前,工程累計完成投資32億元,占總投
資額的78%,工程建設已取得了階段性胜利。為淮河入海水道工程防
洪減災和通航輸水將發揮重要作用,為今后防洪抗旱發揮工程效益奠
定了堅實基礎,并將有效促進淮北地區經濟更快發展。

来源:《光明日报》 2002年11月29日

现代汉语再认识(韩少功)

现代汉语再认识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韩少功

  今天讲演的题目,是格非老师给我出的。我在这方面其实没有特别专深的研究,只有拉拉杂杂的一些感想与同学们交流。我想分三点来谈这个问题,讲得不对,请同学们批评。

一、走出弱势的汉语

  来这里之前,我和很多作家在法国参加书展,看到很多中国文学在法国出版。我没有详细统计,但估计有一两百种之多。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数量。我们很多中国作家在那里出书一本、两本、三本、四本法文的书。这个翻译量,完全可以与法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量相比。虽然在翻译质量上,在读者以及评论界对作品的接受程度上,中法双向交流可能还不够对等,但就翻译量而言,中国不一定有赤字。这已经是一个惊人的现实。以前我多次去过法国,知道这种情况来之不易。以前在法国书店的角落里,可能有一个小小的亚洲书柜。在这个书柜里有个更小的角落,可能放置了一些中国书,里面可能有格非也可能有韩少功等等。很边缘呵。但现在出现了变化。这次书展足以证明,中国文学已开始引起世界瞩目。有些法国朋友告诉我,一般来说,这样的专题书展一过,相关出版就会有个落潮。但他们估计,这次中国书展以后,中国文学可能还会持续升温。

  所谓中国文学,就是用中国文字写成的文学。中国文学在法国以及在西方的影响,也是中国文字在世界范围内重新确立重要地位的过程。汉语,在这里指的是汉文、华文或者中文,是中国最主要的文字。

  大家如果没有忘记的话,在不久以前,汉语是一个被很多人不看好的语种。在我们东边,日本以前也是用汉语的,后来他们语言独立了,与汉语分道扬镳。在座的王中忱老师是日语专家,一定清楚这方面的情况。同学们读日文,没有学过的大概也可以读懂一半,因为日文里大约一半是汉字。另一半呢,是假名,包括平假名和片假名,是一种拼音文字。平假名的历史长一些,是对他们本土语的拼音和记录。片假名则是对西语的拼音,里面可能有荷兰语的成分,也有后来英语、法语的音译。在有些中国人看来,日文就是一锅杂生饭,一半是中文,一半是西文。(众笑)当然,日本朋友曾告诉我:你不要以为日本的汉字就是你们中国的汉字,不对,有时候用字虽然一样,但在意义方面和用法方面,有很多细微而重要的差异。我相信这种说法是真实的。但他们借用了很多汉字却是一个事实。日语逐渐与汉语分家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我们再看韩文。韩国人在古代也是大量借用汉字,全面禁用汉字才一百多年的历史,是甲午战争以后的事。在那以前,他们在十五世纪发明了韩文,叫“训民正音”,但推广得很慢,实际运用时也总是与汉语夹杂不清。我在北京参加过一个中韩双方的学者对话,发现我能听懂韩国朋友的一些话。比方韩国有一个很著名的出版社,叫“创作与批评”,发音差不多是chong zhuo ga pei peng(众笑)。你看,你们也都听懂了。还有“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五十年代”等等,我不用翻译也能听个八九不离十。韩文也是拼音化的,是表音的,不过书写形式还用方块字,没有拉丁化。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日文是有一部分的字好认,但发音完全是外文;韩文相反,有一部分的音易懂,但书写完全是外文。这就是说,它们或是在发音方面或是在书写方面,与汉语还保持了或多或少的联系。

  我们环视中国的四周,像日本、韩国、越南这些民族国家,以前都大量借用汉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构成了汉语文化圈的一部分,正如他们在政治上构成了中央帝国朝贡体系的一部分。但后来随着现代化运动的推进,随着民族国家的独立浪潮,他们都觉得汉语不方便,甚至很落后,纷纷走上了欧化或半欧化的道路。其中越南人经历了法国殖民时期,吃了法国面包,喝了法国咖啡,革命最先锋,一步实现了书写的拉丁化。日语和韩语的欧化多少还有点拖泥带水和左右为难。这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吗?当然不是。其实,不要说别人,我们中国人自己不久以前对汉语也是充满怀疑的,甚至完全丧失了自信心。早在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就成立了文字改革委员会,提出了拉音化与拉丁化的改革方向。到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共产党政府不管与国民党政府在政治上、在意识形态上多么不同和对立,也同样坚持这个文字改革的方向。只是没有做成而已。你们也许都知道,改来改去的最大成果,只是公布和推广了两批简体字。第三批简体字公布以后受到的非议太多,很快就收回,算是胎死腹中。

  汉语到底应不应该拼音化和拉丁化?汉语这种方块字是不是落后和腐朽得非要废除不可?这是一个问题。我们这里先不要下结论,还是先看一看具体的事实。

  学英语的同学可能知道,英语的词汇量相当大,把全世界各种英语的单词加起来,大约五十万。刚才徐葆耕老师说我英语好,只能使我大大的惭愧。五十万单词!谁还敢吹牛皮说自己的英语好?你们考TOEFL,考GRE,也就是两、三万单词吧?《纽约时报》统计,最近每年都有一到两万英语新单词出现,每年都可以编出一本新增词典。你学得过来吗?记得过来吗?相比之下,汉语的用字非常俭省。联合国用五种文字印制文件,中文本一定是其中最薄的。中国扫盲标准是认一千五百个字。一个中学生掌握两千多字,读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不成问题。像我这样的作家写了十几本书,也就是掌握三千多字。但一个人若是不记住三万英语单词,《时代》周刊就读不顺,更不要说去读文学作品了。汉语的长处是可以以字组词,创造一个新概念,一般不用创造新字。“激光”,台湾译成“镭射”,就是旧字组新词。“基因”,“基”本的“因”,也是旧字组新词,对于英文gene来说,既是音译又是意译,译得非常好,小学生也可猜个大意。英语当然也能以旧组新,high-tech ,high-way,就是这样的。但是比较而言,汉语以旧字组新词的能力非常强,为很多其它语种所不及,构成了一种独特优势。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汉语也闹出个五十万的用字量,你们上大学可能要比现在辛苦好几倍。

  第二点,说说输入的速度。因特网刚出现的时候,有人说汉语的末日来临,因为汉语的键盘输入速度比不上英语。在更早的电报时代,否定汉语的一个重要理由,也是说西语字母比较适合电报机的编码,而汉语这么多字,要先转换成数字编码,再转换成机器的语言,实在是太麻烦,太消耗人力和时间。在当时,很多人认为:现代化就是机器化,一切不能机器化的东西都是落后的东西,都应该淘汰掉。我们先不说这一点有没有道理。我们即便接受这个逻辑前提,也不需要急着给汉语判死刑。不久前,很多软件公司,包括美国的微软,做各种语言键盘输入速度的测试,最后发现汉语输入不但不比英语输入慢,反而更快。据说现在还有更好的输入软件,就是你们清华大学发明的,什么智能码,比五笔字型软件还好,使汉语输入效率根本不再是一个问题。

  第三点,说说理解的方便。西语基本上都是表音文字,刚才说到的日语假名、韩语、越语等等也是向表音文字靠扰,但汉语至今是另走一路。这种表意文字的好处,是人们不一定一见就能开口,但一见就能明白。所谓“望文生义”,如果不作贬义的解释,很多时候不是什么坏事。有日本朋友同我说,日语中“电脑”有两个词,一个是汉字“电脑”,发音大致是den no;另一个是片假名,是用英语computer的音译。这个日本朋友说,他们现在越来越愿意用“电脑”,因为“电脑”一望便知,电的脑么,很聪明的机器么,还能是别的什么东西?至于computer,你只能“望文生音”,读出来倒是方便,但一个没有受到有关教育和训练的人,如何知道这个声音的意思?有一个长期生活在美国的教师还说过,有一次,他让几个教授和大学生用英语说出“长方体”,结果大家都懵了,没人说得出来。在美国,你要一般老百姓说出“四环素”、“变阻器”、“碳酸钙”、“高血压”、“肾结石”、“七边形”,更是强人所难。奇怪吗?不奇怪。表音文字就是容易读但不容易理解,不理解也就不容易记住,日子长了,一些专业用词就出现生僻化和神秘化的趋向。西方人为什么最崇拜专家?为什么最容易出现专家主义?不光是因为专家有知识,而且很多词语只有专家能说。你连开口说话都没门,不崇拜行吗?

  第四点,说说语种的规模。汉语是一个大语种,即便在美国,第一英语,第二西班牙语,第三就是汉语了。我曾到过蒙古。我们的内蒙用老蒙文,竖着写的。蒙古用新蒙文了,是用俄文字母拼写。你看他们的思路同我们也一样,西方好,我们都西化吧,至少也得傍上一个俄国。在他们的书店里,要找一本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要找一本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难啦。蒙古总共两百多万人,首都乌兰巴托就住了一百万,是全国人口的一半。你们想一想,在一个只有两百万人的语种市场,出版者能干什么?他们的文学书架上最多的诗歌,因为牧人很热情,很浪漫,喜欢唱歌。诗歌中最多的又是儿歌,因为儿歌是一个少有的做得上去的市场。他们的作家都很高产,一见面,说他出了五十多或者八十多本书,让我吓了一跳,惭愧万分。但我后来一看,那些书大多是薄薄的,印几首儿歌。(众笑)但不这样又能怎么样?你要是出版《追忆似水年华》,一套就一大堆,卖个几十本几百本,出版者不亏死了?谁会做这种傻事?这里就有语种规模对文化生产和文化积累的严重制约。同学们生活生活在一个大语种里,对这一点不会有感觉,你们必须去一些小语种国家才会有比较。我还到过一个更小的国家,冰岛,三十多万人口。他们有很强的语言自尊,不但有冰岛语,而且冰岛语拒绝任何外来词。bank是“银行”,差不多是个国际通用符号了,但冰岛人就是顶住不用,要造出一个冰岛词来取而代之。我们必须尊重他们对自己语言的热爱。但想一想,在这样一个小语种里,怎么写作?怎么出版?绝大多数冰岛作家都得接受国家补贴,不是他们不改革,不是他们贪恋大锅饭,是实在没有办法。相比之下,我们身处汉语世界应该感到幸福和幸运。世界上大语种本来就不多,而汉语至少有十三亿人使用。打算其中百分之一的人读书,也是个天文数字。再打算其中百分之一的人读好书,也是天文数字。这个出版条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有的。

  综上所述,从用字的俭省、输入的速度、理解的方便、语种的规模这四个方面来看,汉语至少不是一无是处,或者我们还可以说,汉语是很有潜力甚至很有优势的语言。我记得西方有一个语言学家说过,衡量一个语种的地位和能量有三个量的指标:首先是人口,即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口数量。在这一点上,我们中国比较牛,至少有十多亿。第二个指标是典籍,即使用这种语言所产生的典籍数量。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汉语也还不错。近百年来我们的翻译界和出版界干了天大的好事,翻译了国外的很多典籍,以至没有多少重要的著作从我们的眼界里漏掉,非常有利于我们向外学习。这更不谈汉语本身所拥有的典籍数量,一直受到其它民族羡慕。远在汉代,中国的司马迁、班固、董仲舒、杨雄他们,用的是文言文,但动笔就是几十万言,乃至数百万言,以至我们作家今天用电脑都赶不上古人,惭愧呵。第三个指标:经济实力,即这种语言使用者的物资财富数量。我们在这第三点还牛不起来。中国在两百年前开始衰落,至今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因为如此,汉语在很多方面还可能受到挤压,有时候被人瞧不起。英美人购买力强,所以软件都用英文写。这就是钱在起作用。香港比较富,所以以前粤语很时髦,发了财的商人们都可能说几句粤式普通话。后来香港有经济危机了,需要大陆“表叔”送银子来,开放旅游,开放购物,于是普通话又在香港开始吃香。这种时尚潮流的变化后面,也是钱在起作用。

  以上这三个量的指标,在我来看有一定的道理。正是从这三个指标综合来看,汉语正由弱到强,正在重新崛起的势头上。我们对汉语最丧失自信心的一天已经过去了,提倡拼音化和拉丁化的改革,作为一次盲目的文化自卑和自虐,应该打上句号了。

二、来自文言的汉语

  前面我们是展开汉语外部的比较角度,下面我们进入汉语内部的分析,着重回顾一下汉语的发展过程。

  我们常常说,现代汉语是白话文。其实,这样说是不够准确的。要说白话文,要说平白如话或者以话为文,世界上最大的白话文是西文,比如说英文。英文是语言中心主义,文字跟着语言走,书写跟着读音走,那才够得上所谓“以话为文”的标准定义。从这一点看,现代汉语顶多是半个白话文。

  我们的老祖宗是文字中心主义:语言跟着文字走。那时候四川人、广东人,山东人等等各说各的方言,互相听不懂,怎么办?只好写字,以字为主要交流工具。秦始皇搞了个“书同文”,没有搞“话同音”。一个字的发音可能五花八门,但字是稳定的,统一的,起主导作用的。你们看过电视剧《孙中山》吗?孙中山跑到日本,不会说日本话,但同日本人可以用写字来交谈。不是言谈,是笔谈。那就是文字中心主义的遗留现象。

  古代汉语叫“文言文”,“文”在“言”之前,主从关系表达得很清楚。从全世界来看,这种以文字为中心的特点并不多见。为什么会是这样?我猜想,这与中国的造纸有关系。一般的说法是,公元一百零五年,东汉的蔡伦发明造纸。现在有敦煌等地的出土文物,证明公元前西汉初期就有了纸的运用,比蔡伦还早了几百年。有了纸,就可以写字。写字多了,字就成了信息活动的中心。欧洲的情况不一样。他们直到十三世纪,经过阿拉伯人的传播,才学到了中国的造纸技术,与我们有一千多年的时间差。在那以前,他们也有纸,但主要是羊皮纸。我们现在到他们的博物馆去看看,看他们的圣经,他们的希腊哲学和几何学,都写在羊皮纸上,这么大一摞一摞的,翻动起来都很困难,也过于昂贵。据说下埃及人发明过一种纸草,以草叶为纸,也传到过欧洲,但为什么没有传播开来,为什么没有后续的技术改进,至今还是一个谜。

  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没有纸,人们怎么交流思想和情感呢?如果文字在生活中不能方便地运用,那些古代欧洲的游牧民族骑在马背上到处跑,怎么可能保证文字的稳定、统一和主导性呢?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欧洲的语言不是以纸为凭和以字为凭,大多只能随嘴而变:这可能就是语言中心主义产生的背景,也是他们语言大分裂的重要原因。你们看看地图:他们北边是日尔曼语系,包括丹麦语,瑞典语,荷兰语、爱莎尼亚语,德语等等,原来是一家,随着人口的流动,你到了这里,我到了那里,说话的语音有变化,文字也跟着变化,互相就不认识字了,就成为不同的语种了。他们南边是拉丁语系,包括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等等,原来也是一家,但一旦扩散开来,在没有录音和通讯等等技术设备的条件下,要保持大范围内读音的统一是不可能的,要让他们的表音文字保持统一也是不可能的,于是也只好闹分家。

  有一个专家对我说过,阿拉伯语在这一点上类似汉语。比如伊拉克人与沙特阿拉伯人,使用同一个字时可能有不同的发音,但含义上相通。我在这方面只是听说。

  中国有个研究历史的老先生叫钱穆,十多年前在台湾去逝。前几年台北领导人马英九还主持了了一个仪式,说以前我们对钱老先生不大公道,现在应该给他落实政策——大概是这个意思。钱老先生号称国学大师,在谈到中国为何没有像欧洲那样分裂的时候,谈了很多原因,文字就是重要的一条。在他看来,正因为有了“书同文”的汉语,中央王朝和各地之间才有了稳定的信息网络,才保证了政治、军事以及经济的联系,尽管幅员广阔交通不便,但国土统一可以用文字来予以维系。欧洲就没有这个条件。语言一旦四分五裂,政治上相应的分崩离析也就难免。现在他们成立欧盟,就是来还这一笔历史欠账。

  汉语不但有利于共同体的统一,还有利于文化的历史传承。我们现在读先秦和两汉的作品,还能读懂,没有太大障碍,靠的就是文字几千年不变。一个”吃”字,上古音读qia,中古音读qi,现代音读chi,读音多次变化,但文字没有变化,所以我们现在还能读懂这个“吃”。如果我们换上一种表音文字,就不会有几千年不变的“吃”。同学们可能知道,莎士比亚时代的英语,乔叟时代的英语,现在的欧美人都读不懂,说是古英语,其实不过是十六世纪和十四世纪的事,在我们看来并不太古。这更不要说作为英语前身的那些盖尔语,凯尔特语,威尔士语等等,今天的广大欧美人民就更没法懂了。这是因为表音文字有一种多变的特征,不仅有跨空间的多变,还有跨时间的多变,使古今难以沟通。

  当然,中国人不能永远生活在古代,不能永远生活在农业文明的历史里。随着生活的变化,尤其是随着十八世纪以后的现代工业文明浪潮的到来,汉语也表现出僵化、残缺、不够用的一面。以文字为中心的语言,可能有利于继承,但可能不利于创新和追新;可能有利于掌握文字的贵族阶层,但一定不利于疏远文字的大众,不利于这个社会中、下层释放出文化创造的能量。这样,从晚清到五四运动,一些中国知识分子正是痛感文言文的弊端,发出了改革的呼声。

  那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呢?第一,当时很多西方的事物传到了中国,同时也就带来了很多外来语,这些外来语不合适用文言文来表达。文言文的词,一般是单音节或者双音节,所以我们以前有五言诗,七言诗,就是方便这种音节的组合。但外来语常常是三音节、四音节乃至更多音节。“拿破仑”,“马克思”,你还可勉强压缩成“拿氏”和“马翁”,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你不好缩写成“资义”和“社义”吧?碰上“二氧化碳”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碰上“弗拉基米尔乌里扬诺夫依里奇”,你怎么缩写?能把它写进五言诗或者七言诗吗(众笑)?想想当年,鲁迅留学日本,胡适留学美国。这些海归派带回来很多洋学问,肯定觉得文言文不方便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语言文字的改革势在必行。

  第二,文言文也不大利于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大家知道,白话文并不是现代才有的。宋代大量的“话本”,就是白话进入书面形式的开始,与当时市民文化的空前活跃有密切关系。活字印刷所带来的印刷成本大大降低,也可能发挥了作用。那么在宋代以前,白话作为一种人民大众的口语,同样可能存在,只是不一定被书写和记录。我们现在看一些古典戏曲,知道戏台上的老爷,太太、小姐、相公,讲话就是用文言,而一些下人,包括丫环,农夫,士卒,盗贼,都是说白话。这很可能是古代中国语言生态的真实图景,就是说:白话是一种下等人的日常语言。到了晚清以后,中国处在巨大社会变革的关头,阶级结构必须改变。新的阶级要出现,老的阶级要退出舞台。像袁世凯、孙中山、毛泽东这种没有科举功名的人物,不会写八股文的人物,要成为社会领袖,岂能容忍文言文的霸权?在这个时候,一种下等人的语言要登上大雅之堂,多数人的口语要挑战少数人的文字,当然也在所难免。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五四前后出现的白话文运动,一方面是外来语运动,另一方面是民间语运动。外来语与民间语,构成了那一场革命的两大动力。现代文学也依托了这两大动力。比如我们有一些作家写得“洋腔洋调”,徐志摩先生,郭沫若先生,巴金先生,茅盾先生,笔下有很多欧化和半欧化的句子。当时生活在都市的新派人物说起话来可能也真是这个样子,作者写都市题材,不这样“洋”可能还不行。另有一些作家写得“土腔土调”,像赵树理先生,老舍先生,沈从文先生,周立波先生,还有其他从解放区出来的一些工农作家。他们从老百姓的口语中汲取营养,运用了很多方言和俗语,更多地依托了民间资源。这两种作家都写出了当时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给白话文增添的虎虎生气和勃勃生力。鲁迅是亦土亦洋,外来语和民间语兼而有之,笔下既有吴方言的明显痕迹,又有日语和西语的影响。

  外来语运动与民间语运动,构成了白话文革命的大体方位,使汉语由此获得了一次新生,表达功能有了扩充和加强。我们以前没有“她”这个字,“她”是从英语中的she学来的。当时还出现过“妳”,但用了一段时间以后,有人可能觉得,英语第二人称不分性别,那么我们也不用了吧(众笑)。当时就是这么亦步亦趋跟着西方走。包括很多词汇、语法、语气,句型结构等,都脱胎于西文。“观点”,point of view;“立场”,position;都是外来语。“一方面……又一方面”,来自on this side……on other side;“一般地说”,“坦率地说”,“预备……走”等等,也都来自直译。同学们现在说这些习以为常:这没有什么,这就是我们中国话么。但我们中国古人不是这样说的,这些话原本都是洋话。如果我们现在突然取消这些移植到汉语里的洋话,现代汉语至少要瘫痪一半,大部分的研究、教学、新闻、文学都可能无法进行。

  当然,大规模的群体运动都会出现病变,没有百分之百的功德圆满。外来语丰富了汉语,但也带来一些毛病,其中有一种,我称之为“学生腔”或者“书生腔”。这种语言脱离现实生活,是从书本上搬来的,尤其是从洋书本上搬来的,对外来语不是去粗取精,而是生吞活剥,半生不熟,甚至去精取粗,不成人话。刚才徐老师说我现在每年有半年生活在农村。这是事实。我在农村,觉得很多农民的语言真是很生动,也很准确,真是很有意思。今天时间有限,没法给大家举很多例子。同学们可能有很多是从农村来的,或者是去过农村的,肯定有这种体验。同农民相比,很多知识分子说话真是没意思,听起来头痛,烦人。中国现代社会有两大思想病毒,一是极左的原教旨共产主义,二是极右的原教旨资本主义。它们都是洋教条,其共同的语言特点就是“书生腔”,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与工人农民格格不入。因为这些“洋腔”或者“书生腔”,是从我们一味崇俄或者一味崇美的知识体制中产生的,是图书馆的产物,不是生活的产物。中文系请李陀先生来讲过课,是吧?李老师曾经研究“毛文体”,有人也将其称为文革时期的“党八股”,就是一种红色的“洋腔”和“书生腔”,一种极权时代的陈辞烂调。“在党的十大精神光辉照耀之下,在全国人民深入开展革命大批判的热潮之中,在大江南北各条战线捷报频传凯歌高奏的大好时刻,我们清华大学今天开学了!”(众笑)这种绕来绕去的语言垃圾,就是当时常见的套话。

  在文革前后那一段,我们经历了一个白话文非常黯淡的时期。有人可能说,那一个时期离我们比较远了,我们同学们都是新一代,说话也不会是党八股了,但是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完全解决,甚至会以新的形式出现恶化。这些年,我常常听到一些大人物说话,发现他们还是满嘴废话,哪怕是谈一个厕所卫生的问题,也要搭建一个“平台”,建立一个“机制”,来一个“系统工程”,完成一个“动态模型”,还要与WTO或者CEPA挂起钩来。这些大话都说完了,厕所问题还是不知道从何着手,让听众如何不着急?这是不是一种新八股?

我们再来看看民间语运动可能发生的病变。老百姓并不都是语言天才,因此民间语里有精华,也会有糟粕,甚至有大量糟粕。口语入文一旦搞过了头,完全无视和破坏文字规范的积累性成果,就可能造成语言的粗放、简陋、混乱以及贫乏。在这方面不能有语言的群众专政和民主迷信。比方说,我们古人说打仗,是非常有讲究的。打仗首先要师出有名,要知道打得有没有道理。打得有道理的,叫法不一样。打得没道理的,叫法又不一样。皇帝出来打仗,国与国之间的开战,叫“征”,皇上御驾亲“征”啊。打土匪,那个土匪太低级了,对他们不能叫“征”,只能叫“荡”,有本书不是叫《荡寇志》吗?就是这个用法。“征”、“伐”、“讨”、“平”,“荡”,是有等级的,如何用,是要讲究资格和身份的。孔子修《春秋》,每一个字都用得很用心,注入了很多意义和感觉的含量,微言大义呵。但现在的白话文粗糙了。打台湾,是“打”;打美国,也是“打”。这是不对的。(众笑)站在中央政府官史的角度,打美国应该叫“征”;打台独只能叫“平”,顶多只能叫“伐”,对不对?(众笑)又比如说,打仗打得轻松,叫做“取”。打得很艰难,叫作“克”。力克轻取么。虽然只是两个动词,但动词里隐含了形容词。但现在白话文经常不注意这个区别,一律都“打”。打石家庄打得艰难,打天津打得轻松,都是“打”。这同样是不对的。与“打”相类似的万能动词还有“搞”:“搞”革命,“搞”生产,“搞”教学,“搞”卫生,还有其它的“搞”,不说了。(众笑)总而然之,汉语中的很多动词正在失传,汉语固有的一些语法特色,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互相隐含和互相包容的传统,也正在失传。这不是一件好事。

  口语入文搞过了头,汉语还可能分裂。这个情况在广东和香港已经出现了。香港有些报纸,开辟了粤语专页,一个版或者两个版,用的是粤语文,是记录粤语发音的汉字,包括很多生造汉字,我们一看就傻眼,基本上看不懂。但他们可以看懂。如果我们确立了以话为文的的原则,文字跟语言走的原则,为什么不能承认他们这种粤语书面化的合法性呢?没有这种合法性,粤语中很多精神财富就可能无法表达和记录,普通话霸权可能就压抑了粤语文化特色。但如果承认了这种合法性,那么福建话、上海话、四川话、湖南话、江西话等等是不是也要书面化?是不是也要形成不同的文字?中国是不是也应该像古代欧洲一样来个语言的大分家?闹出几十个独立的语种?这确实是一个很难办的事,事关语言学原理,也事关政治和社会的公共管理。有一个英国的语言学家对我说过:mandarin is the language of army,意思是:“普通话是军队的语言。”确实,所有的普通话都具有暴力性,压迫性,统制性,不过是因偶然的机缘,把某一种方言上升为法定的官方语言,甚至变成了国语——而且它一定首先在军队中使用。普通话剥夺了很多方言书面化的权利,使很多方言词语有音无字。这就是很多粤语人士深感不满的原因,是他们忍不住要生造汉字的原因。但从另一方面看,如果所有的方言都造反有理,如果所有的口语都书面化有理,世界上所有的大语种都要分崩离析。即便有表面上的统一,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英语就是这样的。有人估计:再过三十年,英语单词量可能是一百万。到那个时候,任何人学英语都只能学到苍海之一粟,各个地方的英语互不沟通或只有少许沟通,那还叫英语吗?再想一想,如果英语、汉语、西班牙语等等这些大语种解体了,人类公共生活是不是也要出现新的困难?

  看来,语言主导文字,或者文字主导语言,各有各的好处,也各有各的问题。最可行的方案可能是语言与文字的两元并举,是两者的相互补充与相互制约。这是我们以前一味向表音文字看齐时的理论盲区。

三、创造优质的汉语

  希腊语中有一个词:barbro,既指野蛮人,也指不会说话的结巴。在希腊人眼里,语言是文明的标志——我们如果没有优质的汉语,就根本谈不上中华文明。那么什么是优质的汉语?在我看来,一种优质语言并不等于强势语言,并不等于流行语言。优质语言一是要有很强的解析能力,二是要有很强的形容能力。前者支持人的智性活动,后者支持人的感性活动。一个人平时说话要“入情入理”,就是智性与感性的统一。

  我当过多年的编辑,最不喜欢编辑们在稿签上写大话和空话。“这一篇写得很好”,“这一篇写得很有时代感”,“这一篇写得很有先锋性”。什么意思?什么是“好”?什么叫“时代感”或者“先锋性”?写这些大话的人,可能心有所思,但解析不出来;可能心有所感,但形容不出来,只好随便找些大话来敷衍。一旦这样敷衍惯了,他的思想和感觉就会粗糙和混乱,就会钝化和退化。一旦某个民族这样敷衍惯了,这个民族的文明就会衰竭。我对一些编辑朋友说过:你们不是最讨厌某些官僚在台上讲空话吗?如果你们自己也习惯于讲空话,你们与官僚就没有什么区别。我们可以原谅一个小孩讲话时大而化之笼而统之:不是“好”就是“坏”,不是“好人”就是“坏人”,因为小孩没有什么文明可言,还只是半个动物。但一个文明成熟的人,一个文明成熟的民族,应该善于表达自己最真切和最精微的心理。语言就是承担这个职能的。

  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说得既准确又生动。陈词滥调无处不在,应该说是一个社会的正常状况。但知识分子代表着社会文明的品级高度,应该承担一个责任,使汉语的解析能力和形容能力不断增强。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说白话文已经大功告成。白话文发展到今天,也许只是走完了第一步。

  至少,我们很多人眼下还缺少语言的自觉。我们对汉语的理性认识还笼罩在盲目欧化的阴影之下,没有自己的面目,更缺乏自己的创造。现代汉语语法奠基于《马氏文通》,而《马氏文通》基本上是照搬英语语法。这个照搬不能说没有功劳。汉语确实从英语中学到了不少东西,不但学会了我们前面说到的“她”,还学会了时态表达方式,比如广泛使用“着”、“了”、“过”:“着”就是进行时,“了”就是完成时,“过”就是过去时。这样一用,弥补了汉语的逻辑规制的不足,把英语的一些优点有限地吸收和消化了。这方面的例子还很多。但汉语这只脚,并不完全适用英语语法这只鞋。我们现在的大多数汉语研究还在削足适履的状态。我们看看报纸上的体育报导:“中国队大胜美国队”,意思是中国队胜了;“中国队大败美国队”,意思也是中国队胜了。这一定让老外犯糊涂:“胜”与“败”明明是一对反义词,在你们这里怎么成了同义词?(众笑)其实,这种非语法、反语法、超语法的现象,在汉语里很多见。汉语常常是重语感而轻语法,或者说,是以语感代替语法。比如在这里,“大”一下,情绪上来了,语感上来了,那么不管是“胜”是“败”,都是胜了(众笑),意思不会被误解。

  又比方说,用汉语最容易出现排比和对偶。你们到农村去看,全中国最大的文学活动就是写对联,应该说是世界一绝。有些对联写得好哇,你不得不佩服。但英语理论肯定不会特别重视对偶,因为英语单词的音节参差不齐,不容易形成对偶。英语只有所谓重音和轻音的排序,也没有汉语的四声变化。据说粤语里还有十三声的变化,对我们耳朵形成了可怕的考验。朦胧诗有一位代表性诗人多多。有一次他对我说:他曾经在英国伦敦图书馆朗诵诗,一位老先生不懂中文,但听得非常激动,事后对他说,没想到世界上有这么美妙的语言。这位老先生是被汉语的声调变化迷住了,觉得汉语的抑扬顿挫简直就是音乐。由此我们不难理解,西方语言理论不会对音节对称和声律变化有足够的关心,不会有这些方面的理论成果。如果我们鹦鹉学舌,在很多方面就会抱着金饭碗讨饭吃。

  还有成语典故。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成语典故之多是汉语的一大传统。一个农民也能出口成章言必有典,但是要口译员把这些成语典故译成外语,他们一听,脑袋就大了(众笑),根本没法译。应该说,其它语种也有成语,但汉语因为以文字为中心,延绵几千年没有中断,所以形成了成语典故的巨大储存量,其它语种无法与之比肩。每一个典故是一个故事,有完整的语境,有完整的人物和情节,基本上就是一个文学作品的浓缩。“邻人偷斧”,“掩耳盗铃”,“刻舟求剑”,“削足适履”,“拔苗助长”……这些成语几乎都是讽刺主观主义的,但汉语不看重什么主义,不看重抽象的规定,总是引导言说者避开概念体系,只是用一个个实践案例,甚至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来推动思想和感觉。这样说是不是有点罗嗦?是不是过于文学化?也许是。但这样说照顾了生活实践的多样性和具体语境的差异性,不断把抽象还原为具象,把一般引向个别。在这一点上,汉语倒像是最有“后现代”哲学风格的一种语言,一种特别时髦的前卫语言。

  今天晚上,我们对汉语特性的讨论挂一漏万。但粗粗地想一下,也可以知道汉语不同于英语,不可能同于英语。因此,汉语迫切需要一种合身的理论描述,需要用一种新的理论创新来解放自己和发展自己。其实,《马氏文通》也只是取了英语语法的一部分。我读过一本英文版的语法书,是一本小辞典。我特别奇怪的是:在这本专业辞典里面,“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典型环境和典型性格”等等,都列为词条。这也是一些语法概念吗?为什么不应该是呢?在语言活动中,语法,修辞,文体,三者之间是无法完全割裂的,是融为一体的。语法就是修辞,就是文体,甚至是语言经验的总和。这种说法离我们的很多教科书的定义距离太远,可能让我们绝望,让很多恪守陈规的语法专家们绝望:这洁如烟海的语言经验总和从何说起?但我更愿意相信:要创造更适合汉语的语法理论,一定要打倒语法霸权,尤其要打倒既有的洋语法霸权,解放我们语言实践中各种活的经验。中国历史上浩如烟海的诗论、词论、文论,其实包含了很多有中国特色的语言理论,但这些宝贵资源一直被我们忽视。

  瑞士有个著名的语言学家索绪尔,Saussure,写了一本《普通语言学教程》,对西方现代语言学有开创性贡献,包括创造了很多新的概念。他不懂汉语,虽然提到过汉语,但搁置不论,留有余地,所以在谈到语言和文字的时候,他着重谈语言;在谈的语言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的时候,他主要是谈共时性。他认为“语言易变,文字守恒”。那么世界上最守恒的语言是什么?当然是汉语。如果汉语不能进入他的视野,不能成为他的研究素材,他就只能留下一块空白。有意思的是:我们很多人说起索绪尔的时候,常常不注意这个空白。在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以后,中国人最应该写一本《普通文字学教程》,但至今这个任务没有完成。

  索绪尔有个特点,在文章中很会打比方。比如他用棋盘来比喻语境。他认为每一个词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这个意义是由棋盘上其它的棋子决定的,是由棋子之间的关系总和来决定的。“他”在“它”出现之前,指代一切事物,但在“它”出现之后,就只能指代人。同样,“他”在“她”出现之前,指代一切人,但在“她”出现之后,就只能指代男人。如此等等。这就是棋子随着其它棋子的增减而发生意义和功能的改变。在这里,棋局体现共时性关系,棋局的不断变化则体现历时性关系。这是个非常精彩的比喻,让我们印象深刻。那么汉语眼下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棋局?外来语、民间语以及古汉语这三大块资源,在白话文运动以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白话文运动以后,在经过了近一个多世纪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以后,这三种资源是否有可能得到更优化的组和与利用?包括文言文的资源是否需要走出冷宫从而重新进入我们的视野?这些都是问题。眼下,电视、广播、手机、因特网、报刊图书,各种语言载体都在实现爆炸式的规模扩张,使人们的语言活动空前频繁和猛烈。有人说这是一个话言狂欢的时代。其实在我看来也是一个语言危机的时代,是语言垃圾到处泛滥的时代。我们丝毫不能掉以轻心。我昨天听到有人说:“我好好开心啊”,“我好好感动啊”。这是从台湾电视片里学来的话吧?甚至是一些大学生也在说的话吧?实在是糟粕。“好好”是什么意思?“好好”有什么好?还有什么“开开心心”,完全是病句。“第一时间”,比“尽快”、“从速”、“立刻”更有道理吗?“做爱”眼下也流行很广,实在让我不以为然。这还不如文言文中的“云雨”。(众笑)做工作,做销售,做物流,做面包,“爱”也是这样揣着上岗证忙忙碌碌make出来的?(众笑)

  我有一个朋友,中年男人,是个有钱的老板。他不久前告诉我:他有一天中午读了报上一篇平淡无奇的忆旧性短文,突然在办公室里哇哇大哭了一场。他事后根本无法解释自己的哭,不但没有合适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感情,而且一开始就没有语言来思考自己到底怎么了,思绪纷纷之际,只有一哭了之。我想,他已经成了一个新时代的barbro,一天天不停地说话,但节骨眼上倒成了个哑巴。就是说,他对自己最重要、最入心、最动情的事,反而哑口无言。事情上,我们都要警惕:我们不要成为文明时代的野蛮人,不要成为胡言乱语或有口难言的人。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

回八十一子,我指的是这篇,虽然有些乡土味,倒也有些见解。

我怕韩少功之“少”愈来愈少了。

土地(韩少功)

土地

韩少功

我听到一阵哗啦啦的异响,跑到院子里探头一看,见竹林里枝叶摇动,还有个隐隐
约约的黑影,似乎正在逃匿和潜伏。是谁呢?我随手抄起一杆铁锹大叫一声,那里
便有一刻的静止,然后冒出一个顶?蛛网和草须的脑袋。
“我来砍点茅竹。”他露出两颗黄牙。
“你是谁?怎么砍到我院子里来了?”
“这些茅竹没有用的。”
“你说没用,我有用呵!”
我大为生气,觉得这人真是无礼,不知什么时候竟然擅闯私宅,冲?我的园林狠下毒
手,是不是过两天还要来拆墙和揭瓦?还要来这里搭建几个猪窝或者牛棚?可怜我
精心保留下来的一片绿色,院子内必不可少的第二道或第三道绿色帷帘,已经被他
撕开了缺口。围墙红砖裸露出来,砸得我眼前金星四冒。
他嘴唇肥厚得有些迟重,又披挂?嘴上又粗又密的胡桩,搬运起来不方便,吐什么字
都是一锅稀粥。他说了他的名字又似乎没说,说了他家在何处又似乎没说,还说茅
竹不是楠竹,只能砍下来卖给毛笔厂做笔杆云云,但我都没怎么听清。我喝令他立
即住手,立即离开这里。他怔了一下,迟疑地点头。但我现在回想起来,觉得他当
时回答得并不清楚更不肯定,或者乾脆就不曾回答。
“这些茅竹只能藏蛇,留着做什么呢?没有用的,没有用的。”他还在嘟哝,把已
经砍倒的竹竿收拢成捆,扛上肩,总算出了门。
不久后的一天,我从外面回家,一进院门,发现这里已经有了主人–又是烂毛刷子
式的那一嘴胡桩,还有两大块嘴唇,冲?我一番哆嗦和拥挤,总算挤出几星唾沫,是
高高兴兴的唾沫:“回来了呵?”在他的身后,一大一小两头牛也有主人的悠闲自
在,一边喳喳喳啃?嫩草,一边甩?尾巴,拉下了热气腾腾的牛粪,惊动了上下翻飞
的牛蝇。我恍惚了一下,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但定睛一看,这刚刚用石板铺成的
路,刚刚开垦出来的菜地,刚刚搭就的葡萄架子,明明是我的业绩。这围墙外的一
棵大树和远远的两层山脊线,明明是我熟悉的视野,怎么眼下反倒让我有一种反身
为客的拘束和紧张?
“你找我有什么事?”我没好气地问。
他兴冲冲地指?一块菜土:“这里的地湿,你不能种蕃茄,只能种芋头和姜。你得听
我的。”
他又指?樟树那边说:“那下面有两株好药,五月阳,你不要锄掉了,等我秋天再来
挖。”
我完全不懂什么五月阳,也不在乎两株草药由谁挖走以及什么时候挖走,但我无法
容忍他这种兴冲冲的劲头,这种无视法律和搅乱社会的口气。“你到底是谁?我同
你说,这是我的院子,我买下来的院子,我办了土地证的院子。这个意思你不会不
懂吧?你要挖草药,要放牛,要砍茅竹,可以到外边去。你如果要进这个院子,就
得经过我的同意。你懂不懂?你要不要我拿土地证给你看看?”
他怔住了,似乎再一次难以理解这么深奥和复杂的道理,“你是说,你是说”
“我是说,你以后不要到这里来放牛。”
“这里不能放牛么?”
“你觉得这院子可以让你放牛?”
“牛最喜欢吃这些茅草,你留?反正也是没有用”
“留不留是我的事,对吧?”
“你要留呵?你要留,就早说呵。我不知道你要留。我不知道。你要是早说一句,
我也就不会来了。”
他没有追究我不宣而禁不教而诛的责任,吆喝一声,赶?两头牛出了院门,一大捆牛
草在他肩后晃荡,叶尖沙沙地刮扫?路面。他当然没有带走他的牛粪和牛蝇。
我给院门加了一把锁。
我加了锁以后才知道他的来历。他叫李得孝,外号孝佬,是附近的一个农民。只因
为我买下的这块地,原是分配在他名下的责任地,二十多年来,已经被他跑熟了,
甚至被他家的牛跑熟了,一放绳,根本不用驱赶,牛就乖乖地直奔这里而来。眼下,
他不是不知道事情已经有了变化,不是不知道这块地经乡政府征用,最终卖给了我
这个外来人。但他砍茅竹或者割牛草的时候,还是情不自禁地往这块地上窜。想想
吧,他熟悉这里的茅竹,熟悉这里的茅草,熟悉这里某个角落的五月阳或者六月阳,
憋一泡屎尿甚至也曾经习惯性地往这里狂奔,一心要来增肥活土。他一时半刻哪能
割舍得下?他远远就能嗅到这里的气味,远远就能听到这里发芽或落籽时吱吱嘎嘎
的声响,连睡梦中一迷糊,也能感触到这里在雨后初晴或者乍暖还寒时的一丝抽搐
或跃动。对于他来说,这些当然比一张土地证更重要。有人告诉我,自从我不久前
两次把他逐出门外,他还是有点半醒不醒,好几次还扛?锄头来到我家院门前,见门
上一把铁锁,才怏怏地蹲下或者徘徊,最后掉头而去,嘴里嘟嘟哝哝地不知说些什
么。
他没有大喊大叫地打门,就算是够清醒够冷静的了。我相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他还会在一把铁锁面前恍惚,就像把一个儿子过寄给了人家,但很难把这个儿子视
为人家的骨肉,一不小心就还会叫出什么乳名。
我的目光越过院墙,看到了墙外起伏的青山,看到了雨后的流雾在山间悄悄爬升。
我这才发现自己对这里所知甚少。说起来,我在这里已经居住了三个月,也许往后
再住上三个月,再住上三年,我也无法得知这里的全部故事。就拿对面山上那个无
人的峡谷吧,我只知道它在地图上叫“珠波坳”,或者是农民平常说的“猪婆坳
“,一个诗意的名字不时散发出猪屎味。到底是“珠波”还是“猪婆”?在一个旅
游者眼里,那条峡谷也许只是一片风光,只是春天的映山红和秋天的落叶红。但在
一个勘探者眼里,那里可能不过是丰富的酸性红壤和页状层积岩?是勘测记录里来
自侏罗纪时代的云母矿和含硫铁矿?同样是那条峡谷,对于一个耕作者来说,也许
更意味?竹木的价格、油茶的产量、蜜蜂花源的多或少,水源利用的难或易,还有某
一年山林垦复时刺骨的寒冷和腿上流血的伤口?我在这里还认识了一位喜欢谈风水
的船老板。我知道他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猪婆坳在他眼里既不是风光,也不
是资源或者物产,只是一些青龙、白虎、神龟、玉兔以及来意不明的其它巨禽大兽,
是这些神物的伪装和凝固,还有它们对山民们命运的规定。于是,船老板总是在山
水中看到了遥远的祸福,有时会被一棵老树的倒下吓得浑身冒汗,或者对某一个建
房工地心急如焚长吁短叹。
船老板近来忧愤交加,因为风水正在遭到漠视和破坏。外来人越来越多了,不理睬
他那个罗盘的人也越来越多了。除了我这样的城市生活逃避者,还有商家要在这里
征地,建制药厂和矿泉水厂,还有政府机构要在这里征地建培训中心,还有一家港
资公司打算在这里圈地上万亩,建设宾馆、猎场、马场以及生态公园–测量人员已
经来了好几趟,陌生的身影和口音让山民们颇为好奇,未来的一切也就变得闪烁不
定零零落落。乡政府干部大为生气,说有些农民一听说外人要来征地,就到处制造
假坟,骗取迁坟费。乡长在广播喇叭里曾经大声怒吼:有些家伙,平时一没看见他
们上供,二没看见他们挂香,到这时候了,就这也是祖坟那也是祖坟,你们哪来那
么多祖宗?孝子贤孙想当就当么?随便挖个洞,丢几根猪骨头牛骨头在里面。想骗
谁呢?以为我瞎了眼吗?以为人民政府的钱出门就可以捡吗?
农民对此不服气,在路口上三五成群交头接耳,说人骨头就是人骨头,乡长如何扯
上猪和牛,讲出这种浊气的话来?他自己祖宗的骨头未必就特殊些?有本事他也挖
给我们看看。再说,那公司老板的先人姓曹,以前就是这里的一位大地主,只是革
命那年吓得一夜之间白了头发,瞎了双眼,最后一绳子上了吊。但现在曹家香火旺
盛,人脉发达,在台湾出了博士,在香港又出了董事长,财大气粗的又要把土地统
统往回收。让他家多出几个迁坟的钱有什么了不起?就算是做了几个假坟,不也是
让他多掏一顿饭钱么?哪里扯得上什么破坏改革和招商引资?
说起来,命就是命呵。他们还常常感叹,十几年前修公路时,移过曹家的祖坟。人
们发现坟破之际,坟内的热汽直往外冒,潮乎乎的鲜味扑鼻,像包子铺里一个揭了
盖的蒸笼。你想想,时隔几十年还能有这样的蒸笼,曹家不兴旺发达也是不可能的。
这话的言下之意,是他曹家多出几个钱也在情在理。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我见到过曹家的后人。乡长带?一行客人来到我家,照例是无
可款待的时候,把我这个院子权当乡间景点之一。客人中领头的一位满头银发,但
穿?旅游鞋,背?双肩包,揣?照相机到处照相,照我家的树,照我家的草,照我家的
鸡埘和锄头,最后照到我的脸上,似有一种对案发现场的认真和仔细,让我有一刻
的毛骨悚然。他身后的所谓秘书也是个银发老头,也穿?旅游鞋,但一进门就累倒在
椅子上呼呼大睡。如果不是他们身后还有年轻的一男一女,还有这一男一女忙?折腾
的便携式电脑,我觉得这两个老顽童疯疯癫癫,投资开发一类纯属儿戏。
他们操?台湾式国语,倒是很和善,见人就递名片,见人就彬彬有礼地鞠躬问好,连
一个个抹鼻涕的娃崽也被他们笑脸相向,毫无一点寻仇报冤的迹象。他们把我家院
落前前后后细看了,临走时,照相的老头低声说:“你在入秋的晚上是否听到过什
么声音?”
我摇摇头,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
“没有就好,没有就好。”他笑了笑,吁了一口气:“你这里是个好地方,最好的
地方,千金难买。我告诉你,只是有一条,你千万不要冲?西北角那个方向撒尿。”

我更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他看了看我家后门,看了看后门外碧绿的水面,很有把握地点了点头,“你听我一
句:这个门的朝向要改一下。实在不能改的话,至少要在门外做两个石头狮子。实
在不愿做石头狮子的话,门上至少也要挂一面镜子。”
“为什么?”
“你不知道么?你这张门,正对?猪婆坳。民国十六年,那里一夜之间杀了七个人。
血光之灾,必留恶煞之气,还是避一避的好。你明白了吧?你要是下水游泳,也千
万不要游到那里去。那里不乾净的。你明白了吧?”
我明白什么?民国十六年,也就是七十多年前,也就是比我出生还早三十多年,那
里为什么杀人?杀的是什么人?那些被杀的人与我的后门有什么关系?
老头言之不详,告辞走了。我事后向乡亲们打听,他们也含含糊糊,没人能说得清
楚。孝佬来挖五月阳,顺带找我讨几片瓦,对杀人事更是一无所知,连连摇头,只
是说那山峒里原来有一户人家,听风水先生说他家要出三顶轿子,心里十分高兴。
没料到一辈子过下来,还是穷得差点卖裤子。主人最后倒也没有找风水先生的麻烦,
只是叹了一口气说:三顶轿子倒是没有说错呵,我婆娘结扎是抬出去的,我婆娘遭
病也是抬出去的,最后死了也是抬出去的,不就是三顶轿子么?
我一听孝佬说起这事,知道他已经被几株草药的花香熏得糊里糊涂,不是说猪婆坳,
是说到附近的雁泊坡去了。就像我刚才问他如何给西瓜授粉,他满口答应,一开口
却给我说老鼠如何打洞。
我跟?制药厂几个人去寻找水源,去过一次猪婆坳。我们弃船登岸,劈草开路,沿?一
条小溪走进了比人还高的茅草丛,走进了一时明又一时暗的杂树林。我不怕蛇,甚
至没功夫想蛇,满脑子是前不久曹家老头那很有把握的点头,于是对峡谷里的一沙
一石既好奇又提心吊胆。大概就是这里了吧,也许不是。也许事情还发生在前面,
在歪脖子松树那里。我不知道溪边那片石滩上是否横过尸体,不知道前面那棵老枫
树上是否挂过血淋淋的肠子或者眼球,不知道更前面那一丛火焰般的美人蕉,之所
以开放得如此癫狂,是否扎根于一个蚁群曾经密密噬咬过的骷髅。我正在走过一个
现场,以至我在一个石头上喘气的时候,觉得这块巨石太凉,凉得很有些来历,让
我有点不敢触摸。最后的情节很可能就出现在这里。就是说,那个人,从死人堆里
爬出来,从坡上的草丛里爬过来,把扎进肚子的杀猪刀拔出(这样也许可以爬得快
一些),把身上那些鼓?气泡的血水送进嘴里(也许可以解渴和增加体力),眼睛就
盯?这块石头,一寸又一寸,半寸分又半寸,希望能在天黑下来以前抵达,好让他或
者她看到山下的屋顶(那时还没有现在这个水库,也不会有水库边的小船和草棚子)。
但那个人可能就在触到巨石之前,伸出的手痉孪了,僵硬了,最后垂落下来,并且
慢慢地冷却,然后有蚂蚁、蚊子、蜈蚣、山蚂蝗的聚集他或者她的衣袋里,可能滚
落出一个银镯子,或者是一片人耳–以后查找仇人的证据就此失落。
一声尖厉的惨叫拔地而起,吓得我全身有抽空之感。仔细一听,才知不是什么惨叫,
不是有人丧命,是林子里鸟的喧哗。
我可以确定,我完全应该确定,我们在这里什么人迹也没看到。除了树上有一张蚊
帐般的大蛛网让我心惊,除了一种草叶毒得我两腿奇痒,这里只有各种野花争相开
放,足以让你想象自己落入了一个万花筒天旋地转。在一种有草腥气息的晕眩里,
你还可以看到一大群蝴蝶煽动?阳光的碎片,遮天敝日地从天而降,感觉到全身被无
数个光点一瞬间击穿。
坐在这块石头上,同行人谈?引水工程以及将来的大规模开发。我没有什么好说,回
望水那边,恰好可以看到村子里的几户人家,包括看到孝佬的那两间瓦房,看见他
的屋顶上照例没有炊烟。我知道,他很久没有来我家了。我知道,像其他有些农民
一样,失去土地以后,他就去城里打工了。他算是运气不太好,打完第一年工,老
板跑了,让他一个工钱没有拿到。第二年算是拿到了工钱,但老婆跟上一个照相的
浙江佬,要跟他离婚,还要带走儿子。儿子想了想,对母亲说:“爸爸一辈子抓泥
捧土,好辛苦,我不会离开他的。”母亲说:“妈妈再给你找个好爸爸。”儿子说:
“我不要新爸爸。你一定要离婚的话,我就穿一身白衣到汽车站去送你,给你叩三
个头,但从此以后你不要回来,我也不会去找你。”这话是孝佬说给我听的。
还是从孝佬的嘴里,我听说他婆娘听完儿子的话,跑到山上大哭了一场,但还是走
了。儿子果然穿?一身白衣去送她,果然是在汽车站蹶起瘦小的屁股,冲?她的背影
跪叩三番,直到夜色降临还跪在路口,直到泪水流干还面朝?公共汽车远去的方向。
是一个陌生的老头最终扶起了他。
从那以后,母亲再没有回家,再没有寄钱回家。为了独力负担儿子的学费,孝佬在
工地上不再吃早餐和晚餐–因为老板只管一顿免费的中饭。这样,他每次看见同伴
去吃饭,就假装上厕所或者逛街,一直熬到中午,一直熬到可以白吃的时刻,再狠
狠吃他个两眼翻白,又是嗝又是屁地动静很大。他后来一失足摔下脚手架,摔断了
腰骨,大概就是胀昏了头或者饿昏了头的缘故。
他一度回到了村里养伤。我有时看见他一手扶?腰,在山里挖药,或者给邻居居阉鸡,
还给学校里这个或那个老师挖地,种点菜秧,好像他吃?百家饭管?百家事,或者是
一个无家可归的游魂。后来我才知道,他欠了很多人的钱,一时没有办法还清,就
用气力来还一点人情账。
有时他也一手扶?腰,拿?十几根多余的菜秧来找我,问我要不要赶?季节栽下。这时
候,他蹲在地头,接过我递过去的一根烟,嗖嗖地吸出声音,总是嘟哝到他的儿子。
儿子在县城里读高中,本来成积好好的,去年竟然考了个门门不及格,退学了,去
了广东的工厂。其实学校里的老师同学们都知道,他是故意考砸的,是想考出个退
学的正当理由,早点去打工赚钱替父亲还债。
“孽障呵,你看看,真是个不忠不孝的孽障呵!这个该吃枪毙的,英语只考了个八
分,传到外面去,把我祖宗的脸面都糟贱成屁股皮了。”
父亲一说起这事,就抽自己一大耳光:“我就是腰不好。要不是这腰,我早就跑到
广东去了。我要找到他,打断他的腿!”
“你不要怪他。年轻人也不是只有读书一条路。”
“不读书怎么办?不读书怎么办?你说怎么办?到时候不就像我?一辈子就土虫子
一条?”
我连忙岔开话题,问他为什么不另外找一个老婆。女人的话题也许能使这个单身汉
开心一点。
“我有儿子了呵!”他瞪大眼睛。
“我不是说儿子,是问你为什么不再找个女人。”
“我有儿子了呵,已经有了呵。我对得起祖宗了,还结婚做什么?还养个婆娘来吃
饭?来费衣?来摆看?”
这回轮到我有点费解了,“你毕竟才四十出头,就不要个做饭的?”
“做饭最容易了。我煮一锅,吃得了两天。”
“就不要个伴,好说说话什么的?”
“我不喜欢说话。”
他已经栽完了菜秧子,又摘了些大树叶来给菜秧子遮阳,防止它们遭到暴晒。看他
对菜秧子兴冲冲的劲头,我怀疑他根本没听懂我刚才的话。他平时随便找个碗,往
地上一砸,取块瓷片就可以帮邻居阉鸡或者阉猪,甚至给自己剜疮或者割疣,他莫
不是又砸了一个碗?取一块瓷片把自己给阉了?这是另一种可能。不然的话他为何
对再婚毫无兴致?
春天又来了,我家的芥菜果然长得很猛,每一棵就胀得地皮开裂,能让你挖出碗大
的菜头,可见孝佬确实熟悉这里的泥性。春天里的茅竹齐刷刷抽笋,很快就绿成了
密不透风的一片,有几只鸟在那里面扑腾或者啼叫,总是引起来客们的注意。我不
得不去间伐掉一些茅竹的时候,就想到了孝佬。我早就取下了铁锁,敞开了院门,
希望他什么时候提?柴刀前来,但他的脚步声倒是不再出现了。我家的五月阳已经繁
殖出一大片,开出的花朵像满地金币,却没有人再来挖采。
我路过他家门,发现门上挂?锁。他是去寻找他的儿子,还是去哪里给人家帮工还人
情,抑或是去城里找他的一位兄弟,不得而知。他说过,他弟弟八字比他好,长得
也比他清秀,一朵花似的,被城里一个女老板看上了,眼下是她手下不一般的管家,
还被她送去读书进修。他或许可以在弟弟那里找个饭碗。
他的邻居也不知他去了哪里。更准确地说,他其实已经没有多少邻居。村子里有点
空空荡荡,我的脚步声足以引起巨大的回响,我的说话声也足以让自己惊吓。一张
大门锁?。另一张大门锁?。另一张大门还是锁?,就像一场瘟疫留下了突然的空阔。
声音在这里出现了奇异的放大,一片树叶的轻落,一只蝴蝶的飞掠,一缕微风的穿
过,几乎都是这里震耳的惊雷,震出天地间滚滚的声浪。还算好,我找到了一间有
人的房子。但留在这里的老人和小孩似乎已经习惯了寂寞,不大说话,只是倚?门,
直楞楞地看?我。你完全可以看出,他们的眼光里有欢迎但没有惊奇,看我离去时有
欢送却也没有惜别。也许他们已经生疏了人间交往,常见的世界只是泥土和泥土和
泥土和泥土和泥土,常见的活物也只是野兔、野麂以及飞鸟。那么我在他们眼里不
过是一只人形的鸟,即算挂?古怪的墨镜和照相机,也还是一只鸟,一只稍微有些特
别的鸟,不过是来此落脚,吃点谷米,撒点粪粒,然后又飞上前面的山岗,离开他
们的视野。
我问他们:打工的人会回来吗?比方说,过春节的时候会不会回来?
他们说:可能回来,也可能不回来。
我问:他们总会要回来的吧?
他们说:当然,总要回来的。
我看见了好些空屋都充当?库房,堆放?一些杂物,有烧剩的乾柴,有破摇篮或者旧
水缸,当然更多的还是一些农具,比方木头大禾桶,是以前给稻子脱粒时要用的;
比方说木头大风车,是以前给谷粒去壳时要用的;还比如木制的龙骨水车,复杂和
精巧得像巨大的骨雕项练,是以前抗旱引水时要用的。眼下,它们用不上了,或者
说是被更先进的金属机器替代,只能在这里蒙上尘垢,冷落在某个阁楼上或者墙角
里。奇怪的是,主人把这些东西都保留?,没有把它们烧掉,好像它们还会有用上的
一天。
在这些人家的屋檐下,在横梁上或者走道里,一定还停放在一具或者数具棺木,不
可一世地占据?很大的位置,翘起的棺头更有点趾高气扬,只差没有喷出呼噜噜的鼾
声,或者高声大气的一个哈欠。
我知道这些棺木是主人们的宝贝:一户人家如果有这样的棺木,足以证明这一家略
有积蓄,还有对未来的及早准备,常常引起他人的羡慕和称道。生活从此就可以过
得踏踏实实。
我还突然想起了前不久院子里的一只鸟。有一个初秋的夜晚,这只鸟在林子里呱呱
呱地大叫,搅得我根本无法入睡。我只得摸黑去寻找和驱赶,用木棒敲击了好些树
杆,用石块射击好些树杈,但最终不知它藏在哪一片墨色的树影里。直到第二天早
上,我才发现鸟叫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停止,而且发现这只鸟就死在石阶上。它身上
没有任何伤痕血迹,只是瘦成一包壳,掂在手里轻飘飘的,像一片影子。它有蓝色
的的翎毛,有桔红色的眉圈,有眉心间的一点纯白,其实美艳惊人。
它为什么死在这里?它是不是带来了远方什么不祥的消息?抑或远方什么喜庆的消
息?曹家老头曾经低声说过,要我注意初秋夜晚里的动静。我这才发现,那老头看
似疯疯癫癫的,其实是个知情人,对我早有暗示。我甚至相信七十年前七百年前七
千年前七万年前所有在这里生活过的人都是知情人,对今天的一切几乎了如指掌。
他们大概早就知道,早就在口口相传,有一只无名的鸟今天将回在这里,死在露水
和晨光之下。
我把它埋葬在竹林边,重重地踩紧了一堆新土。

=====

再转一篇他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