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March 2003

赏乐杂谈( 阿镗 ) -1-

赏 乐 杂 谈

(本文自1989年3月起,曾先后刊载于香港《明报月刊》、台湾《音乐与音响》及美国环球弦乐爱好者协会杂志《桥》)

内容与形式及技法的统一,是艺术作品成功的第一要素。莫扎特音乐和声的清丽、透明,配器的单纯、简洁,与其内容的天真、高贵,有内在的因果关系。华格纳音乐和声对位的复杂、丰富、多变,配器的宏大,厚重,与其内容的英雄性,所表现人性的矛盾及复杂性,也同样是互为因果。类似莫扎特的内容而用华格纳的技法,类似华格纳的内容而用莫扎特的技法;非莫扎特、华格纳的内容而用莫扎特、华格纳的技法,都是东施效颦,愚不可及,绝无成功之理。

边听萧斯塔可维奇的第十一交响乐,边看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真是一奇特的享受。萧氏与金庸,似乎在不同时空,用不同媒体,在说同一样事情。小说主角萧峰的悲凉身世,悲剧故事,与萧氏的音乐处处吻合;萧氏音乐中的悲哀、怨愤、杀伐之气,以及那种他人所无的排山倒海冲击力,处处可在小说中找到印证。有点可惜的是老萧给他的音乐加了个大煞风景的标题。如萧氏仍在世,当建议他把标题拿掉。

贝多芬是英雄,萧斯塔可维奇也是英雄。莫扎特不是英雄,是天使,是神仙。贝氏和萧氏的音乐是入世的。莫扎特的音乐是出世的。在萧氏的音乐中,找不到莫扎特那种天使般的单纯、柔美;在莫扎特的音乐中,也找不到萧氏那种人生百态,特别是那种满腹牢骚,愤世嫉俗。

反复听萧氏的第一、第五、第十一交响乐,觉得他的音乐有几个显著特点:1大——气势大、结构大、变化幅度大。2对位特别丰富——与二流作曲家如阿镗等相比。3偏重内心描写——与偏重外景外物描写的作曲家如德彪西、史特拉文斯基等相比。4喜欢把弦、木、铜三组乐器当作三件乐器来使用,效果甚佳。不喜欢他的是常有尖锐、刺耳的不雅之声。 五 萧氏十八岁写成的第一交响乐,已达令人百听不厌之境。如果“就文学来说,莎士比亚是上天给英国最厚的赏赐;就诗而言,杜甫是上天给中国最厚的赏赐”(黄国彬语,见“中国三大诗人新论”);那么,就音乐而论,萧氏大概是上天给俄国的最厚赏赐了。

对位功夫就像武功中的内功、内力。内力高强之人,任何招式使出来,都威力强大;缺乏内功之人,再高明的招式到了手里都会变成花拳绣脚,中看不中用。

柯伯伦的作品经不起听,主要是对位不丰富,常常只是旋律加伴奏,太单薄。

听遍诸大家的作品后,觉得作曲最重要的功力还是对位。不管结构派或色彩派,不管传统或现代,不管抒内心之情还是写外界景物,对位高明的作品就立得住,对位差劲的就立不住。巴赫万岁!

华格纳与史特拉文斯基这两位管弦乐法的顶尖高手,究竟谁更高段?论奇诡变幻,史氏无人可比。论气魄雄浑,华氏更胜一筹。华氏的音乐“人”味多些,是正中见奇。史氏的音乐,“野”味多些,是奇中见正。如以此把华氏排在史氏之前,不知史氏在天之灵服气否?

把马勒和拉威乐的管弦乐作品比较一下,可得出这样的结论:马勒是结构派,线条派;拉威尔是色彩派,音响效果派。马勒的作品,把其配器改变一下,当然其色彩会跟着改变,但其总的音乐效果仍然成立,不会大变。拉威尔的作品,则绝不能改动其配器。如把其所使用的乐器改变一下,不但会面目全非,连能否奏得出来都是问题。从整个管弦乐历史来看,巴赫、贝多芬、布拉姆斯都可归为结构派;勃辽兹、里姆斯基.柯萨柯夫、德彪西、史特拉文斯基可归为色彩派。华格纳则是介乎两派之间,兼具两派之长的人物。

十一

拉威尔的“小丑的晨歌”一曲,听钢琴原作,不大听得出味道,听其管弦乐改编曲,则有如看光彩夺目的奇珍异宝展览,每一句,每一个音都充满夺人心魄的奇光异彩。有人用独奏乐器的语言写管弦乐曲,有人用管弦乐曲的语言写独奏曲,拉威尔无疑是后者。

十二

拉威尔的“波丽露”,固然是配器的典范之作,同时也是旋律、节奏的典范之作。如果没有那样一段色彩和节奏均变化多端,令人百听不厌、百听不明(如不是看着谱硬背,相信一般人听上一百次也无法准确地把谱记出来)的旋律,单凭在配器和声上变换花样,该曲不会如此精彩。

十三

理查.史特劳斯的作品,谱上复杂、音符很多,但效果常不大出得来。他喜用快速、短音、高音,跟华格纳正好相反。华氏喜用慢速、长音、低音。以招式的变化论,也许二人不分高下。如以招式的威力论,则华氏遥遥领先,非史氏可比。

十四

偶与书画家张弘、徐云叔谈及书画雅俗高低的缘由。张说“不自然的东西一定俗”。徐说“太容易做到的东西不会高”。合二人之说,则是“技艺高而出乎自然,等于高雅”。用此标准评乐,不也正适合么?

十五

听史特拉文斯基的“火鸟”和“春之祭”,深觉史氏真是不世出的奇才。难到极点,新到极点,效果好到极点的招式,在他手里使出来,就好像流水从高处向低处流一样自然、容易。对庸才如阿镗者来说,连模仿他,偷学他的东西,都极不容易呢!

十六

史氏的“火鸟”全曲原谱与组曲曲谱,在配器和记谱上都有不少不同之处。此事至少说明一点:史氏创作精益求精,一改再改,绝不轻易放过任何可以改得更合理、更完美之处。真是“那里有天才”之又一例证。

十七

对着总谱细听亨德尔的“弥赛亚”,完全服了。其音乐精神的向上,对位的巧妙,结构的精密,内涵的充实,素材的简炼,恐怕三百年后的今人,也没有一个能写得出来。难怪有人悲观地断定,时至今日,古典音乐在创作上已难有作为,能有作为的只有唱奏和欣赏。

十八

听巴赫的“马太受难乐”和“B小调弥撒曲”,觉得巴赫的音乐无疑比亨德尔的音乐更严谨、更复杂、更精妙,但旋律却不及亨的优美、活泼、雅俗共赏。也许,巴赫比亨德尔更神圣,亨德尔却比巴哈更易令人亲近。

十九

试模仿巴赫、亨德尔的赋格式合唱曲,自己来写几句,发现那是难似登天,不大好玩的事。其情形跟金庸在“侠客行”中描写那些功力不够的人,硬看极其高深的武功图谱,一个个变得昏头昏脑,以至倒下、发狂、发疯,颇有点类似。

二十

一般歌曲,是一段定江山——只要有一段写得精彩,整首歌就立得住。可是赋格曲,却是一句定江山——整首曲子,都是根据这一句衍生、发展、变化出来。如这一句立不住,整首曲子也就立不住了。如此说来,赋格曲固然在技巧上是登峰造极的形式,可是,“智”的成份往往多于“心”的成份,所以不容易为一般人所接受,以至逐渐式微。这种对格律的要求比我国的七言律诗还要严格的形式,只有在少数几位真正大师手里,才能成为心、智、情、理兼具的乐苑奇葩。

赏乐杂谈( 阿镗 ) -2-

二十一

听贝多芬的所罗门弥撒曲,有点受不了那种神经质和粗暴。宗教合唱音乐,也许巴哈和亨德尔已到达顶峰,后来者已无人可跟他们在“正宗”、“正格”上相比。可是,“偏锋”、“变格”要与“正宗”、“正格”争一夕长短,谈何容易!

二十二

布拉姆兹的德国安魂曲,美到了极点。用这样美的音乐来悼念、陪伴死者,真是人类文明登峰造极的表现。比起中国传统追悼死者的恐怖气氛和凄厉哭声来,文明太多了。

二十三

常听到“流行歌曲与艺术歌曲的分别在那里”一类问题,甚至听到“艺术歌曲应向流行歌曲靠拢、学习”一类建议。其实,只要把常用来形容好的艺术歌曲之词语,如“崇高”、“高贵”、“深厚”、“震撼人心”等,与常用来形容好的流行歌曲之词语,如“够劲”、“好甜”、“有磁性”、“一听就会唱”等加以比较,便可明白二者之分别。至于二者是否应该和能够互相靠近、溶合,答案恐怕是否定的。人都有两面,一面是动物性的,如食、色、玩乐;另一面是精神性的,如宗教、文化、伦理。一万年后,二者还是会并存,决不会合二为一。

二十四

人有人的语言,动物有动物的语言,绘画有绘画的语言,舞蹈有舞蹈的语言。管弦乐,也有管弦乐的语言。 何谓“管弦乐语言”?此问甚难答,近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类。然而,也非绝对不可答。以一句一段来说,能用人声唱出来,或能用一件单音乐器奏出来的,一般都不是管弦乐语言,而是歌曲或某件独奏乐器的语言。单件乐器奏来如拆碎之七宝楼台,不成片断,数件或全部乐器总合奏出来才完美无缺的,便是管弦乐语言。连续较长时间使用同样乐器或乐器组合的,一般不是管弦乐语言;较频繁地变换乐器或乐器组合的,是管弦乐语言。很容易改编成钢琴谱,可以在钢琴上完整无缺地弹奏出来的,一般不是管弦乐语言;很难改编成钢琴谱,不大可能在钢琴上完整无缺地弹奏出来的,是管弦乐语言。

二十五

以管弦乐语言的丰富来为古今中外的管弦乐曲排名次,史特拉文斯基的“火鸟”第一。为方便分类、归纳、记忆、学习,笔者曾借用中国武术招式名称,给华格纳、拉威尔、史特拉文斯基等管弦乐大师的各种技巧、手法命名。结果发现,在同一作品内,论招式之丰富、多变、奇诡、险绝,史氏之“火鸟”比较他人之作品,不但遥遥领先,连他本人的其它作品也没有一首能及得上。

二十六

“火鸟”中的招式,简略列举如下(括号内之号码为组曲谱之编号):此起彼落(2),长中有短(3),震音碎音(3),变化琶音(5),群鸡啄米(9),重重叠叠(10),爬上爬下(12),机枪连发(13),拨弦敲弦(26),珠前线后(34),前呼后应(39),以静衬动(62),纵横交错(69),旧酒新瓶(69至80),群雄助威(89),拆碎楼台(93),紧拉慢唱(96),马不停蹄(98),接力赛跑(104)。此外,在全曲原谱中才有的招式及不必举例的招式尚有:鼓声掀浪,群兽怒吼,刚柔相济,一花独放,好事成双……等等。可惜笔者拙于文才,不能像金庸写武侠小说一样,给这些技法想出更美更准更绝的名称,乃一憾事。

二十七

华格纳的“尼贝龙指环”套歌剧之管弦乐片断,有些史氏所无招式:水银泻地,四管齐鸣,以高伴低,弦木伴铜,你问我答,不分彼此,千军万马,一统天下。有兴趣研究者宜自己去找“那里是那里”,此处恕不公开“谜底”。

二十八

史氏“春之祭”的管弦乐法,最特出的一招是把整个乐队当作一件打击乐器来使用。以此招表现原始、粗野,不可谓不成功。可是,这实在是险到极点,近乎旁门左道的招式,稍为拿捏不准,便会“未伤敌而先伤已”。后来一些无此功力又无此内涵的东施之辈,滥用此招,把乐坛弄得一片剌耳鬼叫之声,想这并不是史氏所乐于见到之事吧?

二十九

“用非管弦乐语言写管弦乐乐曲”,例子可举舒伯特为“露莎孟德”所写的芭蕾音乐。虽然该曲充满旋律美,句句可唱,但是,缺少对位,缺少戏剧性,缺少强烈的色彩变化和织体变化,从头至尾只是旋律加伴奏,而且主要旋律都是颇为呆板的歌谣式节奏。以管弦乐曲论,这当然不算成功之作。请读者勿误会庸才阿镗居然敢大贬天才舒伯特。以作品的充满灵性、诗意、旋律和声的美而自然、多变论,舒伯特是无人可及的。缺少第一流的对位技术而被公认为第一流作曲家,古今中外只有一位舒伯特。他三十一岁便英年早逝,可是给人类的音乐宝库留下了多少无价珍宝!阿镗对他连崇拜、欣赏、可惜都来不及,怎敢乱贬?怎忍乱贬?想指出的仅是:如缺少足够的技艺与功力(包括对所写之形式的了解和掌握),天才如舒伯特也会有不成功之作。凡夫俗子如我辈,欲写好一曲半曲,能马虎乎?能偷懒乎?能骗人乎?

三十

欣赏音乐难不难?说不难,何以钟子期一死,俞伯牙便从此不再抚琴?可见知音不易得,赏乐相当难。说难,则何以除聋哑之人,生平不喜欢任何音乐,不曾自己哼唱过几句的人几乎找不到?可见音乐人人都能赏,绝非贵族之专利品。结论是:不同的人欣赏不同的音乐,不同的音乐需要不同的人来欣赏。欲赏乐者,不能不先弄清楚,自己是何种人,宜赏何种乐;欲人赏乐者,也要先弄清楚,自己有的是何种音乐,需要何种人才宜欣赏。如此,则不会有人埋怨欲赏无乐,有人埋怨有乐无人赏。

三十一

所谓“”知音难求,是指确实优秀,却尚无人知的作家作品,不易遇到能赏识的人。时至今日,谁不会说“巴赫伟大”、“我喜欢贝多芬”?可是,伟大的巴哈去世后,整整一百年默默无闻,直到孟德尔松历尽艰辛,把他的“马太受难乐”排演出来后,世人才知道有巴哈。如问巴哈的在天之灵:“千万世人尊称您为音乐之父,究竟谁是你的真正知音?”大概巴哈会毫不考虑地答:“孟德尔松!”

三十二

赏乐如赏诗、赏画,以“耐”字为高。诗要耐吟、画要耐看、乐要耐听。把柴可夫斯基和西贝柳斯的小提琴协奏曲相比较,相信一般人初听都会喜欢柴多于西。可是听到十次二十次以上,情形就很可能反过来,品位较高者会觉得柴协“腻”,西协却越听越有味。以此断高下,自然是西高于柴。

三十三

如追根究底下去,是什么因素造成一件作品“耐”或“不耐”?这是极难答的问题。就音乐来说,一般情形是厚重、含蓄,抒内心之情的作品比轻巧、华丽,描写外界景物的作品耐听;对位丰富的作品比对位贫乏的作品耐听。但也不尽然。莫扎特的作品并不厚重,舒伯特的作品对位并不丰富,史特拉文斯基的作品以描写外界景物的居多,但都很耐听。无可争议的是:情深情真的作品一定比情浅情假的作品耐听。

三十四

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的同异之处何在?同者,都讲求好听、高雅、有意境。异者,一、中乐音阶一般是五至九声,西乐音阶是七至十二声。三、中乐一般不转调,西乐大量转调。四、中乐器高音强低音弱,各种乐器的音色不易溶为一团,西乐器高中低音较平衡,大多数乐器的音色可溶为一体。五、中乐创作的思维一般是“砌砖式”,即越加越高,越加越长;西乐创作思维一般是“细胞分裂式”,即越变越多,越变越长。由此看来,西方古典音乐是已高而不易再高,中国传统音乐是不高而大有机会再高。

三十五

汉族传统音乐的精华不在民歌而在戏曲。以内容的雅俗兼备,调式、曲式、旋律、节奏的丰富论,民歌都远不如戏曲。汉族民歌之中,热情向上,深沉厚重,耐人回味的比例不多;哀怨求怜,轻浮油滑,了无余味的数量不少。好在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有不少少数民族的民歌相当健康、纯朴、清新、丰富。

三十六

广东音乐、粤剧音乐,基本上是平民音乐、俗音乐。其特点是好听之中带几分油滑;欲登大雅之堂,有待化俗为雅。如何化法?取其好听,去其油滑,增其刚阳之气,减其哀怨之味。

三十七

论音乐充满刚阳气,古今中外,无人可与贝多芬相比。贝多芬的作品,充满力感,永远激励人向上。有句话说:“学琴的孩子不会变坏”,也许还可以这么说:“爱听贝多芬音乐的人不会颓唐不振。”

三十八

每次听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第四乐章,都有把灵魂清洗了一遍和跟最好的老师上了一堂作曲课的感觉。这真是一首神圣、神奇、集大成的至尊之作——一般人都能接受和喜欢它简单、易唱、好听的主题旋律;行家不能不佩服它极其高明的作曲技巧;政治家可从中体会出人类最崇高、最终极的政治理念;宗教家会认同其众生平等,人类互爱,神伟大,人渺小的精神;哲学家会发现它用最抽象而直接的语言,把他们用长篇大论都讲不清楚的意思和道理,全明明白白地讲了出来;建筑师和数学家会惊叹其总体结构的庞大精妙,每一个组成部分都互相关联而经得起严格分析、计算;文人雅士可从中引发诸多联想甚至由此产生新的创作灵感……假如世界上只准留下一首乐曲,其他统统不准存在(当然包括笔者敝帚自珍的数十首小作品在内),别无选择,我只好略带痛苦地把这一票投给贝多芬这首“欢乐颂”。

三十九

选词作曲——词长不如词短,情短不如情长。

四十

赏乐三部曲——一、多听,二、多听,三、还是多听。多听自能出味道,多听自能辨高低,多听自然成乐迷。

– End –

偷渡伊比利亚( 赋格 )

偷 渡 伊 比 利 亚

  “洋插队”没劲,不如“世界大串联”过瘾。

  千里之行,始于轮下。欧洲火车通票提供了“All-You-Can-Eat”
的奢侈。我抱着吃穷铁路公司的宏愿,把车厢当旅馆,日夜兼程地周
游列国。“吃穷”倒不至于,但起码加倍地收回了在那张薄纸片上的
投资。照理说,以这种流氓手段攻城略地,应当所向披靡;然而,两
个月的旅途还是充满了小惊险──问题出在签证。

  签证犹如国家的门票,中国人往往一票难求。奔赴欧洲之前,曾
经给各国领事馆烧了两、三个月的香,菩萨们大多金口难开。人比人,
气死人。“美军”登陆欧洲,蓝皮派司一晃就长驱直入,令“共军”
恨恨然:“和尚动得,老子……?”

  有米不卖,咱逃票。中国人的劣根性发挥到番邦异地,说不定就
奏出爱国主义凯歌。从此,“偷渡”成了我欧游的主旋律。

  为节省篇幅起见,仅就伊比利亚半岛的战绩作一汇报。

          西 班 牙: 暗 门

  西班牙王国的门票是老大难了。签证官员的嘴脸使我耿耿于怀,
因此,在巴黎只胡乱逛了一天,就连夜奔往西班牙。天亮后,出法国,
逼近西班牙境内第一个车站Irun。在等待过关的大队人马中,我
是唯一被刷下来的。穿制服的“门卫”捏着我的护照咆哮:“Visa!
Visa!”

  被赶出边检楼,推回法国来的列车。车已经淘空了,旅客们都在
另一个站台等候去西班牙内地的班车,而我和空车又被打发回法国。
一败涂地,我不气馁。看来,莽撞闯关行不通,要文斗不要武斗。我
虚心地向法国边民求教,但他们的建议没有任何新意:去当地的西班
牙领事馆碰碰运气。

  尽管不愿再与领事馆的官僚打交道,但签证的权威性诱使我最后
一次做守法的好公民。沉重的行囊掮在肩上,山路走了一程又一程,
边城Hendaye早已落在视野以外。公路依山傍水,河对岸就是西班牙。
邻国的教堂、民居,甚至花树、行人一一在目。若没有肩上的负担,
简直想游过去。胡思乱想着,来到一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之类的
石碑跟前。上面说的是一百年前此地发生的一场战争,语气十分爱国
主义。原来法、西早有宿怨,怪不得法国的火车进不了西班牙内地。

  唉,在领事馆又碰了钉子,只好骂自己屡教不改,对他们还存幻
想。我坚定了“逃票”的决心,当下撤回巴黎,养精蓄锐。入夜,踏
上同一次列车,倔强地杀回比斯开湾的边境。清早,狡猾地在Hendaye
下来,喝了杯咖啡,盘算偷渡计策。我企图搭乘越境的公共汽车,再
不然找私人车辆潜入西班牙。

  小镇上搜索了一会儿,没有着落。难道西班牙真的铜墙铁壁,不
留一道门缝?我不甘休,再去火车站琢磨列车时刻表。早已了解,绝
大多数车次都以本站为终点,少数越境列车一概在Irun打道回府。
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这些班次的夹缝中间,藏匿着一班奇特的短途火
车,终点在Irun以远的省城圣塞瓦斯蒂安。更妙的是,它不属于
法国铁路公司SNCF,而是圣塞瓦斯蒂安的ET/FV。显然,这
是圣塞瓦斯蒂安的市郊通勤车,触角伸进了法国。我估计,混迹于越
境上班的人群中间,也许能躲过检查。

  找遍所有的站台,扑了个空。回首却见火车站外,烈日底下,赫
然独立一间小屋,上书:ET/FV。西班牙的门缝原来在此!多少
次直面而视若无睹。急忙钻了进去,上车找了个阴暗的角落潜伏下来。

  车过Irun,零星上来几个乘客。几分钟惊险的等待之后,终
于有个穿制服的家伙露面……我已经不再心慌,视死如归。不料,此
人只验车票,不查身份。虚惊过去,我已置身于西班牙的领土,由偷
渡客摇身一变为征服者。

          葡 萄 牙: 歪 门

  “得陇望蜀”,可以准确地形容我的贪婪心态。无心仔细赏玩西
班牙,马不停蹄地进军葡萄牙。西班牙的偷渡成功,使我的自信膨胀
起来,以为葡萄牙也已是囊中之物。葡萄牙在水、陆两方被大西洋和
西班牙团团围困,因此,出葡国必经西班牙,到时再游西国不迟。只
管拨如意算盘,却不考虑失败的可能:倘若在葡国边境落网而被遣返
西班牙,同样没有西班牙签证,该是何等下场?

  凌晨三点,去里斯本的列车到达边境,静悄悄地靠站。四下漆黑,
站台上有几个士兵巡逻,手电筒的亮光在地上和车厢壁上晃动。我从
铺位上坐起来,听候命运。车厢里只有我和一个同路的罗马尼亚人。
许久,以为大概已经蒙混过关,可以躺下续接睡了一半的觉,车厢门
却被粗暴地拉开,一道手电光直射过来。束手就擒。

  我被赶下车去,立在漆黑的站台上。记得列车时刻表上写着,进
入葡萄牙后的第一站名叫“美丽庄”(Vilar Formoso)。 黑夜里看
不见任何“美丽”的迹象,也不知今夜何去何从。只知道,天亮以前,
这条铁路上再也不会经过另一辆客车。

  走来一个穿制服的,冷冷地交还护照,示意我跟他走。出了小小
的车站,我看见一辆警车停着等候。坏了,我心生恐惧:这下不是简
单地驱逐出境,而是进局子的干活。不由分说,连人带包被推进警车。
警察和边防官密语几句,就开车上路。“这是去哪儿?”我胆颤心惊
地问警察。他转过头,盯了我一眼──他是个便衣。不一会儿,车停
在路的正中央。便衣警察叫我下去,手指前方说:“西班牙。”

  前方模模糊糊有一道栅栏,大约是国境线;再往前,只是混沌一
片的黑暗。我犹豫着,迈不开脚步。警察突然发问:“你想去哪里?”

  “葡萄牙,里斯本。”我脱口而出,回头看着警察。月光下,意
外地看清了“警车”顶上的Taxi字样──醒悟过来:他不是警察!

  他又一次指着黑暗的远处说“西班牙”,但语气里有暧昧的成份。
“西班牙”几个字像是讨价还价时卖方出的高价。我试探性地报出了
买价:“我不要去西班牙……我想去里斯本。”他倚着车门,四望无
人,突然示意我上车。掉转方向,走上一条岔道,在路边暗处停下,
熄火关灯,不知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只见他把头伏在方向盘上,似
乎在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半晌,抬起头来,紧张不安地低声对我说:
“一百美元!”

  我知道真正的讨价还价已经展开。没料想今晚的偷渡故事发展成
这样,觉得滑稽。立马镇静了许多,拿出在中国学的本事:“五十!”

  “一百!”他坚持原价。说着,发动汽车。我竭力克制连锁的呵
欠,看窗外夜色飞逝。很快出了“美丽庄”,竟然翻山越岭,进入云
深不知处。我又忍住一个呵欠,问道:“这是往哪儿开?”

  “一百。”答非所问。我不知道,假如不给一百美元,他将把我
带到什么地方。只好说:“一百就一百。不过,我没有现钞,只有旅
行支票。”他愣了一下,说了一通我听不懂的话。他能说的几种拉丁
语言,我全不会;我会的语言,他都不明白。我们在极其艰难的猜测
和推断中交流,但谈话多少使气氛变得轻松。

  四点钟,开进一处路边的加油站。值夜的店员热情地招呼司机,
却疑惑地打量着我这个罕见的亚洲人。司机连忙解释了几句。我虽然
不懂,但看得出他在撒谎。两人各怀鬼胎,喝完咖啡,回到车上。他
只是枯坐着,不发动车。我不解:“现在打算去什么地方?”

  他说:“九点,银行。”明白了,他在拖延时间,想等到银行开
门,用旅行支票兑换美金。我表示不能干等五个小时,必须赶头班列
车去里斯本。旅行支票上如果有我的签名和背书,任何人可以去银行
换取现金。我诚恳地掏出支票簿让他过目,甚至把护照也交给他核对
姓名。他认真地抄下护照号码,我于是撕了五张二十美元的支票。

  一见钱,他的眼都绿了──尽管不是现金。我撕完五张,他一把
夺过接着撕,一张、两张……

  我恼了:“住手!”他有点不好意思地收敛起贪婪相,把剩下的
支票簿还回,反复说:“银行。”我计上心来,坚持让他自己去银行
兑换支票。为了表示诚意,又撕了一张支票交给他;另外再撕一张,
与他换一千埃斯库多葡萄牙币(一美元约值一百埃斯库多)。我在每
张支票的右下角签名,与左上角完全一致。他见一切妥贴,计程车又
上了山路。地平线上有一座古堡似的小山城,山腰上白雾缭绕。我们
钻进云雾,又盘旋着升出云外,开进了沉睡中的葡萄牙北部山区省会
瓜尔达。

  一心想尽快甩掉这个贪婪的司机,我再次表示要去火车站。他却
执意把车停在了市中心银行的门口,企图让我陪着等到开门时间。我
把签了名的旅行支票交给他,坚决地下了车,头也不回。天色朦胧,
雾气逐渐散去。山下的火车站里,两个早起的旅客坐着瞌睡。最早的
班车二十分钟后到达。二十分钟里,我在站台上踱步、搓手,驱赶山
区早晨的寒气;频频看表,又去候车室门口张望,生怕司机再次纠缠
上来。

  他终于没有出现。我跨上头班列车,找了一间空的车厢,倒头大
睡。回到铁路,就像到了家。梦里,有身穿制服的人对我怒吼:“偷
越国境,该当何罪!”我不以为然,继续补缀缺了一块的睡眠。一觉
醒来,夜过“美丽庄”的惊险已不知去向。揉着倦眼走进里斯本,找
到一处公用电话,拨通伦敦──银行的欧洲据点,声称遗失了若干旅
行支票。

  平生第一次坑人钱财,甚至有点恩将仇报。“便衣警察”毕竟彻
夜不眠,用歪门邪道把我偷运进了葡萄牙。谁让他如此贪心呢?即使
我不挂失,他也永远不可能兑取美金了──支票全是废纸,因为我并
没有在背面签字。

  偷渡者加诈骗犯抖擞精神,溶进葡京街头的人海。整个葡萄牙的
旅程中,没有动用一分自己的资金:全仗了那区区一千埃斯库多。

          摩 洛 哥: 没 门

  出葡萄牙再进西班牙,我避开“美丽庄”,贴着大西洋走了西北
线。这一次潜逃异常顺利,从边防人员的眼皮底下溜过。接下来的一
星期,在西班牙走南闯北,上山下乡,好不潇洒。一路走到了伊比利
亚半岛的天涯海角──最南端的直布罗陀地区。这里是地中海的瓶颈
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山海关。英国人至今还占着直布罗陀港。
邻近的西班牙港口叫做阿尔黑西拉斯。跨过仅仅十三公里的海峡,就
是神秘的非洲大陆。从雄浑的“山海关”眺望海天,野心油然而生。

  我要去非洲!

  身处阿尔黑西拉斯,已能感受到浓郁的非洲气息。在旧街区,巷
子口突然闪出一袭白色的阿拉伯长袍,凑到我身边神秘兮兮地耳语:
“哈吸吸?”

  我摇摇头甩掉他,继续向海边走去。哈吸吸(Hashish)是一种毒
品,嬉皮时代曾风靡全球。当时,阿尔黑西拉斯不少餐馆的菜肴里都
有这种佐料,就像我们在火锅里下罂粟壳一样,大概很过瘾。

  轮渡码头的售票厅,有些像中国的交通枢纽,成了贸易集市。密
密麻麻的微型橱窗,中药铺似的罗列着各色稀奇古怪的玩意,晒乾的
瓜果鱼虾居多,可能是非洲特产。

  我买了一张去摩洛哥港口坦吉尔的单程船票。在坦吉尔登陆,南
下可以到达诸如拉巴特、卡萨布兰卡、马拉克什等名城。这些地方,
以及撒哈拉沙漠,令人神往。

  离岸时,西班牙的检察人员睁一眼闭一眼地让我上了船。不多久,
夜幕降临,起锚开航。船舱里烟雾弥漫,人声喧哗,是典型的第三世
界景象。穿长袍的阿拉伯人占了一半,另一半人说法语或西班牙语。
摩尔王国早年占领过伊比利亚,后来不但被赶出欧洲,而且连本土也
沦为殖民地,被法国和西班牙瓜分。独立后,和两国仍然藕断丝连。

  烟雾里有个费力地移动着的身影,穿着绿得可笑的制服,大约是
摩洛哥的边防干部,正在逐个检查护照。“Visa?”他惊愕地质问我。
我若无其事地笑道:“没有。”人已上船,船已离岸,你奈我何?官
员摇头叹息,扔下一句:到了坦吉尔等着瞧!

  几枝烟工夫,泊岸非洲。满怀踏上新大陆的兴奋,刚要迈出舱门,
却被人堵个正着。呜呼,再次落网。

  我编派出一套“来不及签证,就带着对贵国的无限向往,迫不及
待地渡海访问”之类的动听曲子。摩洛哥卫兵们不予置评,但对我这
个稀有的中国人表现出有节制的兴趣。片刻,一个官员模样的把我请
进上等船舱,嘱咐我好生休息,明天听候消息,然后反锁出去。于是,
连日来在火车上苟且的我,舒舒服服地在这海上旅馆洗澡、睡觉,像
模像样地过了一夜。

  次日早起,静候佳音。有人开门进来──他头戴厨师帽,端上早
饭:奶油面包卷、香肠、咖啡。十分钟后,复又进门,收拾残局。官
员接踵而至,笑问早安,命我随他出去。

  到底是第三世界的兄弟,才能够给予如此的温暖。我回味着欧洲
行旅中最好的、又是免费的早餐,欣喜地步出房门。走了几步,发觉
不对──不是向岸上,而是返回旅客大厅!我醒悟过来,正要说话,
官员和蔼地制止我说:“下次再来摩洛哥,记着先签证!”

  他后退两步,挥手作别。我知道遣返已成定局,也就灰了心,默
然认命。大舱内,与绿衣干部狭路相逢。回程的旅客只有我俩是旧人。
舱里照旧是烟雾、阿拉伯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的声色;我逃出去,冲
上甲板眺望非洲海岸,坦吉尔的白色城楼可望而不可及。

  我像错寄的包裹,原封不动地被退回阿尔黑西拉斯。渡轮靠岸时,
我已经感冒发热、头重脚轻。西班牙的边防官员惊诧地研究着我这个
天外来客:既没有西班牙签证,又没有摩洛哥签证,竟然数次出入伊
比利亚。我供认了几次偷渡的经过,听任发落。官员和他的同事却陷
入两难:他们不可能派人押送我穿过整个伊比利亚半岛,遣返法国。
于是,挥挥手打发我自由。

  我虚弱地笑了一下,吃力地背起行囊,走进直布罗陀明晃晃的阳
光。街头有若干白色长袍飘过,象征着非洲的诱惑。低头寻思:偷渡
生涯应该结束了,重新做人吧,正正经经地旅游欧洲。

〔一九九六年七月四日于西雅图〕

班房手记( 赋格 )

班房手记

他命令我摘下戒指,然后脱掉夹克衫,然后脱掉鞋子,然后脱掉袜子,
然后脱掉牛仔裤,然后脱掉T恤衫,然后脱掉底裤。

“身上有没有刺青?”我说没有。“有没有嵌入皮肤的首饰?”我说
没有。“很好。”他从上到下扫了我一眼,递给我一套囚服。白色内
裤,白袜子,蓝背心,蓝色套头衫,蓝色长裤,蓝布鞋,蓝布大褂。

我抱着铺盖卷走出灯火通明的屋子。长长的裤脚漫过了鞋面,步姿因
此略有飘逸感,使我觉得像个浑身蓝色的游魂。路灯尽头是一排铁丝
网,旁边有座小小的岗亭,里边伸出个人头问我:“去哪?”我回答
说8号营α牢房,他一努嘴说:“向右转,一直走,那里有人接你。”

我向右转,贴着凛凛的铁丝网一直走。果然有个持枪的人影远远地叫
我站住,问我去哪。我说8号营α牢房,他懒洋洋地从裤兜里掏出钥
匙打开铁丝网上的小门,示意我进去。

α号牢房远比我想象的大,大得像多年前坐过的长江客轮末等舱大统
铺。室内隐约浮动着男性的体味,几十张行军床上鼾声此起彼伏。

看守坐在远离统铺的角落,背对灯光,看不清面目。有时他站起来踱
几步,又退回黑暗里发呆。有时桌上的步话机响了,他拿起来贴在耳
边,过一会儿又放回原处。这个寂寞的守夜人在想什么呢?

我在想另一间牢房。它位于德克萨斯州境内的十号高速公路旁边,是
个阴暗狭小的地下室,屋顶很低,四壁满是前人的涂鸦。借着昏暗的
灯光,可以从斑驳线条里分辨出一个头上有光环的女人身体轮廓,旁
边是一行题字:“十号公路上的圣处女”。

在那个绘有圣处女像的拘留所里,我和十几个墨西哥阿密哥度过了大
半个白天,然后被送往埃尔帕索中心监狱。我的ID上写着,国别:
中国,牢房号:8-α,囚号:120501656。

          ◇   ◇   ◇

起床时天还是黑的。牢房内侧的卫生间里人满为患,洗漱完毕的囚徒
们快活地嚷着:“Plato! Plato!”

Plato是吃饭的意思。一日三餐是牢狱生活的最大乐趣。食物本
身带来的乐趣倒还有限,主要是从牢房到食堂的短途旅行,它相当于
放风。

      今日食谱

    早饭:面包吐司
    午饭:通心粉
    晚饭:牛肝三明治

饭后,狱友们变戏法似的不知从哪里弄来烟卷,叼在嘴里,缠着看守
吵闹:“Chief, chief, smoking time!”

其实烟鬼们都知道,必须等看守换班后才能迎来smoking time。抽烟
的时候也就是放风时间。我们的活动范围只是牢房外的红墙大院,长
40步,宽30步。

除了抽烟,放风时我们常常在水泥地上玩足球。有时看守发给一把吉
他,院子一角便飘起西班牙语的歌声。有位头发花白的老阿密哥弹得
一手好琴,而且歌喉苍凉,唱到动情之处,拧眉,闭眼,摇头,皱纹
里写满无奈的笑意。

这音乐有时候会被飞机引擎声淹没,我们便掉转头去看飞机。监狱旁
边就是机场,只隔着三道铁丝网。从这里望去,可以清晰地辨出停机
坪上的飞机是属于哪家航空公司的:大陆,西南,联合,……天黑以
后,起飞降落的飞机少了,跑道上静静地排列着紫色信号灯,了望塔
脖子上高挂着一圈红绿彩灯项链,使人想到圣诞节即将来临。

每天有一次去图书馆消磨时间的机会,也是一种变相放风,我从不错
过。图书馆位于两个岗哨之外的一片开阔地上,里面的书刊大都是过
时的爱(美)国主义宣传品,实在乏善可陈,唯一可看的只有《国家
地理杂志》,也都是缺了封面的陈年古董。尽管如此,那栋平房是整
座监狱里我最喜欢的建筑物,只因为它有窗。拣一个临窗的座位,面
前堆一摞《国家地理》,目光在纸上游览山川城市之后,放眼窗外,
看得见的风景必然是无处不在的铁丝网。

          ◇   ◇   ◇

入狱第三天起,我开始以欣赏的眼光看铁丝网。其纹路的规律性使我
着迷,以至于认为它几乎是一种现代文明造就的艺术品。有时候它是
装饰性极强而又完全符合透视原理的风景画,例如在牢房和图书馆之
间的路上,从两面铁丝网构成的镂空高墙底下向上望去,只见两行银
色的弧形铁刺在蓝天背景上画出明快整齐的图案。蓝衣蓝裤的我置身
其中,想必也是一份格外协调的雀跃。

这样的画面似乎不含任何时间成份,但也不尽然,有时我觉得铁丝网
是具有生命的东西,像某种独特的攀援植物。锈迹斑斑的老铁丝是枯
藤,而那些在阳光下熠熠闪亮的新枝,相信也会一天天老去,被时间
摩挲而变成锈迹斑斑的枯藤。

偶尔看到高高的铁刺尖端戳着一只踢出界的足球,气漏光了,只剩下
一副颓丧的皮囊。这个景象虽然有些怪诞,毕竟还有逻辑可循;而有
时铁刺俘获的是一只塑料袋,风向标似的灌满了空气哗啦啦作响,那
就不免令人莫明其妙了:塑料袋联系着超级市场,买卖,选择,自由,
这一切都像是外星球上的事情。我只能想像它是一只来自他世界的漂
流瓶,不知什么原因搁浅在这儿了。

8号营附近的泥地上有个半径大约七、八米的半月形凹陷,凹面上散
布着烟蒂和五颜六色的易拉罐空壳,坑底竖立着一尊鲜红色消防栓,
整个像一件装置艺术作品。晴朗无云的日子里,我突发奇想,把蓝天
设想成海洋,飞机是深水游鱼,半月形凹陷是水底的陨石坑,而我们
的营房是一艘巨型沉船(比方说是泰坦尼克号),静静栖息在与世隔
绝的海底深处。

海底的日子缓慢地流过。在这里,钟表是违禁物品,无法精确衡量时
间的流逝,但历史并不因此而变成没有航标的河流,它仍旧被时间以
一种粗枝大叶但又有条不紊的方式书写着。时间是plato time之后对
smoking time的盼望,是count time和cleaning time之间的无所事事
以及bed time的酣睡或者无眠,time和time的粗略刻度中间是一系列
无法标定的瞬间──有人在刮胡子,有人在看电视,解手,下棋,睡
觉,祷告,聊天,做俯卧撑,阅读那本永远读不完的福音书,而我沉
湎在有关沉船的幻想中。

          ◇   ◇   ◇

在8号营α牢房,我的名字叫中国。

“China,”睡在上铺的阿密哥告诉我说,“8-α本来还有三
个China,你进来时他们刚刚被人保出去。”

真遗憾,我成了孤独的China。我在床垫下面发现几张一个月前
的中文报纸,一本中文基督教杂志《生命季刊》和一个小册子《进化
论质疑》。这张床的前任客人也是中国,我和他失之交臂。

好心的阿密哥送来一册厚厚的中文书《不要失望!因耶稣看顾你》,
翻开一看,是新约圣经。看来牢里的读物都是这一类。

8-α的亚洲雄风,除我之外还有以色列、叙利亚、黎巴嫩三位,恰
好一个犹太,一个穆斯林,一个基督徒。欧洲版图在我进来时还是一
片处女地,两天后来了一名忧郁的白俄罗斯填补空白,后来又增加两
个波兰和一个法兰西,形成与亚洲势均力敌的局面。

阿非利加不是唯一的黑人,但的确是8-α绝无仅有的非洲人,所以
人们不叫他冈比亚,而是叫他Africa,偶尔也拿他的肤色开玩
笑,叫他巧克力。但巧克力这个称呼无论如何是不妥当的,因为牢房
里还有一个黑人,牙买加。

牙买加和其他所有人都属于庞大的拉丁美洲帮,在牢房里占有绝对优
势。除了星罗棋布的中南美洲国家以外,这里的多数派无疑是邻邦墨
西哥。西班牙语理所当然成了牢房里的主要语言,而我的狱中生涯也
因此染上了某种异国情调。

阿非利加是8-α的消息灵通人士。有天下午他兴冲冲地跑来告诉我
说,8-δ关着两名中国人。他甚至已经为我和那两个同胞安排好了
约会,时间是第二天上午,地点在图书馆。

但我在当天晚饭时就见到了他俩。当8-α和8-δ两支蓝衣队伍在
食堂门外相遇时,我听见迎面传来普通话的声音:“中国人吗?是中
国人吗?”

“是啊!是中国人!”我终于找到了组织。

          ◇   ◇   ◇

我在图书馆结识的同胞不只是8-δ牢房的大连和福州,还有一个老
北京。老北京和我们仨不是一路人,这点从他囚衣的颜色不难看出:
他的上衣是蓝的,但裤子是红的,介于桔红桃红之间,总之是红色。
我问他红裤子代表什么,他毫不掩饰地告诉我,他犯过罪判过刑,和
我们这些非法移民不一样。

老北京可是有来头的人物──假如他说的是真的──他算得上个太子
党、落难王孙吧,只不过是过去式。他的前妻据说是某某某(一个如
雷贯耳的名字)的女儿,那女人把他害惨了,使他落到今天这步田地。
转来这里之前,他在联邦监狱蹲过十八个月。我说联邦监狱是不是很
苦,他一拍大腿:“嗨,苦什么,比这儿强多了!”他说,联邦监狱
跟旅馆似的,两人一间,有厨房浴室电缆电视,甭提多舒服,还有健
身房、图书馆(这里的图书馆和它没法比)、超级市场,牛肉一磅一
块五(比外面还便宜),万宝路一包一块钱(这里卖四块钱,简直太
黑了),售货机上卖的可乐才三毛钱(这里要卖六毛),样样都好,
“……只是不自由。”

每次见到老北京,他都在奋笔疾书。问写什么,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说
写情书。他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个年轻的女同志,彼此都有点意思,反
正监狱里闲得无聊,每天写封信,一来沟通感情,二来解闷儿。

大连对老北京的评论是,“吹得跟真的似的,我才不信。”我问他怎
么进来了,他说是劳务输出,完了觉得美国挺好,不想走了,就留下
来,留下来后被发现了,就抓了进来。他问我是怎么回事,我说纯属
冤枉,他不信。

倒是福州相信我是无辜的。我们这几人里数他最年轻,文静秀气像个
大学生。他是真正的偷渡客,就是乘坐“金色冒险号”那种人蛇船历
尽千辛万苦偷渡进来的,这次坐牢是二进宫,几乎没有希望被保出去,
只有遣返这一条路。我安慰他,遣返就遣返,美国有什么好,中国也
没什么不好。他说我和他不同,站着说话腰不疼。我没话说了。

          ◇   ◇   ◇

有天早晨,天已大亮,chief迟迟不发布起床令,五十几号人马
全在床上赖着。我猜想总部的闹钟一定出了问题。上铺的阿密哥也早
醒了,翻来覆去忙着在床上烙饼。我问他今天是怎么回事,他在被窝
里懒洋洋地答腔:“歇着吧China,今儿礼拜六,不开早饭。”

周末意味着一日两餐。少了一次重要的放风,这对我们来说实在是一
个不小的打击。chief大概也觉得有些过意不去,尽量延长放风
时间以安抚民心。

傍晚时8-α牢房出现了一个罕见的动人场面:三个阿密哥同时出狱,
和我们一一握别,其中两位突然抱头痛哭,霎时全场肃静,平日里一
贯嘻皮笑脸的我们这会儿都心有戚戚暗自伤感,弄得chief也神
色紧张,生怕有什么意外发生。

但终于没有意外发生。我们没能化悲痛为力量揭竿而起越狱暴动,仍
旧恢复嘻皮笑脸的常态。故人去了,新人又来,晚饭后有两个新面孔
在8-α门口亮相。人们从象棋和Monopoly的战场里抬起头
来,朝新人发出热烈欢呼:“伐萨琳娜!伐萨琳娜!”然后是经久不
息的哄堂大笑。我想伐萨琳娜大约是一个女孩的名字,不知这里头有
什么典故,便去请教睡在上铺的阿密哥。他嘿嘿笑道,“伐萨琳娜,
vaselina,凡士林呗!可不是什么女孩的名字哟!”这监狱
里代代相传的黑话,我好像猜出了几分,遂嘿嘿一笑了之。

星期六也是买烟的日子,香烟贩子的到来对烟鬼而言如同节日一般。
牢房里排起了长龙,买到烟的大呼小叫:“Chief, smoking time!”
空气中有股酽酽的使人飘然欲醉的气息,久不抽烟的我不禁怀念刺激
性气体在胸喉间灼烧的感觉,也挤进买烟的队伍凑热闹。烟贩走后,
看守为我们破例增加了一次smoking time,烟民们倾巢而出,院子里
处处都是漂浮游移的烟雾和火光……

熄灯后大家兴奋得不想睡觉,有人发出各种怪叫,有人故意钻进别人
的被窝“亲热”,有人装模作样去“捉奸”,……8-α简直反了,
而看守也姑息纵容,任其胡闹,直到大夥儿玩累了,自动偃旗息鼓,
行军床上终于响起此起彼伏的鼾声。

          ◇   ◇   ◇

星期天仍是只有两餐,时间缓慢得令人窒息。午饭后一枕黄梁,梦见
和一桌人大开螃蟹宴,我故作谦虚地推让着大螯,真是梦里不知身是
客。洗漱时照了一眼镜子,发现自己头发长得离奇,胡茬丛生,嘴唇
绽裂,活生生一个囚犯形像。

电视里正演着鬼怪片,一群中学生去郊游,迷了路,把车子开进了一
座闹鬼的小城,越转越迷,无论朝哪个方向都转不出迷魂阵,鬼城的
路标上全都写着:“You’re fucked!”

“操!怎么和我的梦一模一样!”说话的是阿根廷。我说这没什么奇
怪的,我也做过类似的梦。他突然来了劲,问我会不会解梦。我说可
以试试。

“OK,我在海边走着走着,海水里浮起一具尸体,然后又是一具,
越来越多的尸体……OK,有的我认识,有的不认识。我大叫上帝啊
我不想死,我就醒了。”

“我梦见一个好朋友和许多人挤在一辆巴士上。巴士在很险的山路上
开啊开啊,猛地掉进了万丈深渊!”

我告诉阿根廷,这两个梦本质上是相同的,那个好朋友实际上是阿根
廷他本人,那些尸体或者同车人就是同牢的我们。

放风的时候阿根廷敬了我一枝烟。“你知道吗,今天是一个奇特的日
子。”我不解地望着他,他说:“我的药力回来了。”我问他上次注
射是什么时候,他说:“两个月前,操,两个月!真他妈神了。”

阿根廷说你知不知道毒品的厉害你没体验过么哎呀太可惜了怎么说呢
OK你点燃打火机你看到的不是火苗而是一个月亮你叼着烟去接火时
你就一下子陷进了一个深不可测的洞穴你往下掉啊掉啊月亮越来越亮
哦我的上帝啊简直美极了月亮突然变成了四个八个无数个

“然后呢?”“然后啊,”他弹了弹烟灰,“月亮点着了你的烟。”

到了晚上,人们照旧玩着“捉奸”之类的把戏,慢慢地觉得没劲了。
当天的看守既凶又蠢,老羞成怒时只知道以“罗瓦”相威胁。调皮的
阿密哥们捏着鼻子学他的腔调,“罗瓦罗瓦!”的起哄,闹了一会,
纷纷睡去。

我一定是被关进了“罗瓦”……“罗瓦”谁也没见过,只是一个传说,
说得多了,便成为恐怖的代名词。据说“罗瓦”是一种专门用来惩罚
在狱中闹事的囚犯的特制牢房,极其窄小,仅能容纳一人……我呼吸
困难,动弹不得,前后左右都是密不透风的墙壁,我苦苦挣扎,有个
倒钩一样的尖锐东西在体内越穿越深,我像一只踢出界后被铁刺俘获
的足球,慢慢漏尽了气,变成一具乾瘪的皮囊。

          ◇   ◇   ◇

我被释放的那天,天气奇冷。早饭后chief叫我去总部一趟。

天空中飘落着细细的雪珠,我一路走一路想海底是否可能出现这种景
象。到了总部门外,我被看守领进一间小小的露天审讯室里,反锁在
里面。许久许久,冻得瑟瑟发抖的我忽然意识到这个四面镂空由铁丝
网编织而成的审讯室说不定就是传说中的“罗瓦”。

后来我被带进总部大楼里一个温暖的房间,和身穿便衣的年轻边防官
相对而坐。他头发一丝不苟,脸颊下巴刮得乾乾净净,上身是紫色衬
衫系灰色领带,下身是米色西裤。

他急促地扫了我一眼,便低下头去翻看桌上的纸张和我的护照。他说
话时皱着眉,眼睛不离桌面,言语断断续续。“呃……我想,呃,过
去这些天你一定受苦了吧。”说到这里,他又短促地看我一眼,递给
我一张纸,上面被他用黑笔画了大叉,写着“作废”的字样。那张纸
我被捕时见过,上面列着我的罪名。

“一切都作废,就像没发生过一样,档案里不会留下任何记录。”他
诚恳地说,“呃,我代表美国移民局向你道歉,就像这一切都没发生
过一样,OK?”

回牢房的路上,在图书馆外面巧遇老北京。我说今天真冷,还坚持写
情书呀?他说是啊,要不然干吗呢。我说怎没见大连和福州。他说大
连被人保出去了。我说我也快要无罪释放。他说哦是吗,他在牢里的
时间也不长了,看来只有福州恐怕得在这里过圣诞节。

在8-α我冲了最后一次凉,镜子里,我的头发更长了,唇上的裂口
正在愈合。穿衣服时我听见chief叫我:“China, B&B!”

我不知道B&B是什么意思,估计不是Bed and Breakfast,我猜想是回
家的意思吧!于是我去整理铺盖,8-α的同伴们默默地看着我。阿
根廷走过来轻声问道,China你要走了是吗?我说是的,他便和
我拥抱,接着是叙利亚,上铺的阿密哥,波兰甲和波兰乙,……有人
起哄:“伐萨琳娜!”大家都笑了。

我走过一重又一重铁丝网……我脱下层层囚服,再次体验抽丝剥茧的
裸露过程,然后穿上自己的衣服,浮出海面。

    这场梦虽然短暂
    可是这场梦也很快乐
               ──普易格:《蜘蛛女之吻》

    监狱无处不在
    只是放风的范围不同
               ──赋格:《班房手记》:)

〔一九九九年一月十九日〕

罗马二章

近读尼禄传记,又赶上时局,把几年前搁下的一首旧游诗《竞
技场》终于收了尾。加上一首旧作《古道》,凑成《罗马二章》
,供各位博雅君子们一哂!

========================================

竞技场

巴比伦陷落 耶路萨冷
陷落 埃及陷落…
远征军凯旋
罗马竞技场 一片欢呼
尼禄高歌 赛场内
亚洲和非洲的角斗士
亚洲和非洲的狮子和猛虎
亚洲和非洲的艺匠
久生于樊笼中
都练就一身绝活
格斗、撕食、卑屈
生存唯有的途径!

乐工们纷纷散退
角斗士一队队登场
他们各持短剑,竞相比试
谁能多呼吸一口空气
刹那间 肉血横飞
迦太基全军覆没
犹太与巴比伦熬战急
波斯斗士蠢蠢欲动
头颅 掷满一地
内脏 掷满一地
短剑 掷满一地
观台上潮水般涌沸

最后一批勇士 迎来
清场的队伍 一群
 饥饿疯狂的猛兽:
一只只虎狼狮豹
一对对狰狞的眼睛
一张张血盆大口
换上长枪 又是一番博斗
惊涛骇浪声中
止剩下最后一名角斗士
或一只猛兽
尼禄亲予颁授 罗马公民
或盛毒酒的奖杯

看台中拥簇帝王 公贵 
学士 专家 生意人
战争中侥幸逃出来的英雄 
平民和刚获释的奴隶
他们穿节日的盛装
各就各自等级森严的座位
欢庆啊!全城倾动 人山人海
刀光血海 珠光脂汽
一层层涌入云雾
朱庇特 凯撒 上帝呀!
瞧这人世间的辉煌
世间罕有的辉煌哟!

&&&&&&&&&&&&&&&&&&&&&&&&&&&&&&&&&&&&&&&&&&&&&&&&&

古道

古道通天衢
花殷红
青松,茫茫绿草地
墓穴垒垒

古道上
斯巴达克斯十字架受刑
勇士钉列成行
血流成溪

凯旋
凯撒
又惊醒墓中的亡灵的
泪…

广场、喷泉、浴室、剧院
不尽的繁华
万国称王
罗马称帝

保罗的脚步
从远方带来天上的福音
烈士以流血
止血

殉教者
潜埋在深深的地下天堂

化作一片红罂粟

噢!城
千年间变作牛羊的乐园
历史的兴亡
古道牧唱

2000/5

波斯纪行:阿拉拉山

阿拉拉山

 排天的浊浪是我们唯一的根基 -海子

向东,一万里
沙原茫茫
向西,一万里
山野青青
我坐在阿拉伯边关小镇

阿拉拉山

总也挥不散的云,总也融不化的雪
一座冷寂的火山
见证了多少回人间的磨难
多少回黄沙漫天
多少回洪水漫地
多少回难民漂着木筏 牵橄榄枝
由此绝路逢生

纳布科来了,居鲁士来了,亚历山大来了…
罗马人,匈奴人,阿拉伯人,法兰克人来了……
突厥,蒙古,俄国,英国人来了………
战马驰骋,战甲铮铮,战车蔽野
忽刹如地震 震开了两河流域上游的水坝
几百年的蓄水决了堤 铺天盖地一片
这又是怎样凶猛的洪水!

多灾多难的欧亚大陆
如一望无际的洪水,绵延到你脚下 
人们只筑造过一次方舟
人们把筑方舟的办法用在别处
人们筑造了能比火山喷发力的核弹头
人们筑造了多少桩滔天罪行 却不知道忏悔
这又是怎样凶猛的洪水!

黄沙茫茫的中亚古国
人类文明的母亲 她苍老 她贫瘠
她只要求过一种简单的生活
如果不是地里流的黄金
如果不是岩隙的圣迹
如果不是祖祖辈辈的坟茔 那么多不肖子孙
这又是怎样凶猛的洪水!

“我们脚下的土地是一次次洪水的堆积
若干年以后,再一次洪水灭顶
你们是否准备好了方舟
天堂的门早已关闭
爱 – 旷世难寻
只有,沙丘上游移牧民的瞳孔中
还印着洪荒时的恐惧”

雪山老人倚着阿拉伯镇子

世间的噩运
向东,一万里
沙原茫茫
向西,一万里
山野青青

2003/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