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December 2007

华夏快递 : Cannon:毕达哥拉斯传奇

华夏快递 : Cannon:毕达哥拉斯传奇

·Cannon·

老泰勒斯对着驴子的屁股狠狠地抽了一鞭子,那驴子猛然一惊,大叫一声,“我咋又招惹你了?”毕达哥拉斯赶紧跑过去,一边抗议泰勒斯狠心,一边朝手上吐了口吐沫,然后用手轻揉着驴屁股上的鞭痕。他信誓旦旦地说,这驴子是他过去的一个朋友的转世,他听见了那朋友的悲泣。那驴子马上接口说,“毕哥,我就是小时候的玩伴二蛋啊!”老泰大声啊斥说,“胡扯!”然后咕咕哝哝说这驴子今天歪歪扭扭地,不好好服侍他;他驴爷爷过去还曾经在驼盐过河时,躺到水中不起来故意把盐化掉。坏种!

毕达哥拉斯的老爸是提尔人,到希腊跑单帮混成了富商,立马在希腊的萨磨斯岛包养了一个二奶;他中年得子,喜不自胜,于是耳提面命,希望小毕也象自己一样能财通四海,运达九州。可是小毕对生意全无兴趣,每天都在胡思乱想,还爱穿奇装异服,留着飘然长发,高兴了要么当众来段荷马史诗,要么操着希腊吉它唱上俩句,要么来段异端邪说。他居然不剃光头!居然还有很多漂亮的女人喜欢他!萨磨斯的男人感到气愤,说小毕这家伙不是他老子的种,是私生子怪胎。也有人说他是风流公子、一哥阿波罗搞出来的。

萨磨斯的男人都是低等经济动物,俗不可耐,我小毕才不愿意与你们为伍呢。公元前551年,毕达哥拉斯来到米利都,拜访了大名鼎鼎的泰勒斯和阿那克西曼德,并成为了他们的学生。

(一)怪异师徒

老泰勒斯博学多怪,象是老神老道,也象个老树精,至少小毕是那么认为的。他教给小毕抽象直线和几何的面积理论,相似三角形和别的一些玩艺儿,比如说万物来自于水,陆地是个大圆盘子等等。抽象直线没有宽度,却有无穷多的点,真新奇;这些玩艺就象是一股神奇的春风,一下子就把小毕给搞醉了。可是,小毕就不喜欢老泰对动物和神的态度,老头居然说万物与神不搭嘎儿。还有,毕竟老泰老头太老了,和小毕有两个代沟。

小毕和老泰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更亲近一些,说他俩是师徒关系要更确切一些。阿那克西也是个奇异的主儿,他大部分时间不按老泰老师的说法照本宣科,而是爱搞些自己的新鲜花样。他说人是从鱼变来的,鱼有俩鼻孔就是为了变人用的。当然,有鼻孔的鱼都变成人和猴子阿狗阿猫了,没鼻孔的总是鱼。阿那克西曼德显然就是进化论的始祖。他还认为地球是个圆柱体,在空中自由浮动,天空是个球体,宇宙是那种“无限”而不可觉察的原体生成的。这可能对毕达哥拉斯后来的圆周匀速宇宙观有一定的影响。

人不是神造的,是鱼生的?那也忒邪乎了点。小毕掂量了好久,就是难以接受自己是鱼的后代。肯定有神,我自己还想变成神呢,他有时候暗自思忖着。有天夜里他抱着驴头,问问驴子信不信自己是鱼虾的后代,那驴哈哈大笑说,“我是我爹寻花问柳后留下的臭鱼烂虾”。

(二)游历四方

小毕听了很多关于埃及和巴比伦的故事,对那地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泰勒斯于是鼓动他到那里去游学。说“你把我这头驴牵去吧,回来时驼泥瓦书用的着”。

从公元前535年到公元前525年这十年中,毕达哥拉斯学习了埃及象形文字、神话、历史和宗教,并与许多埃及教士们交谈。奇怪的是,很少有神庙容许他入内正式参加宗教仪式。那些诡谲的东西包括不吃豆子等充满了神秘色彩,对毕达哥拉斯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影响。他在埃及同时也宣讲希腊哲学,受到许多人尊敬,不久他就门徒者众。

他给那头希腊驴子讨了个埃及老婆,并生下了好几个混血儿。这些混血儿是不是他的朋友们转世过来的?是?还是不是?他彻底胡涂了。

公元前525年,波斯人攻打埃及得逞,然后把大批埃及人俘往巴比伦。毕达哥拉斯也是其中倒霉的一个。奇怪的是,他老兄就象回到了老家一样,很快就和巴比伦人混成了哥儿们。[1]巴比伦是那时候的好莱坞,女人们都漂亮的象大嘴酒丽罗勃茨和梦露;他如鱼得水,不断完善自己的音乐水平,居然还参加了几场盛大的宗教演出。当然他也没有少在街头闹市去寻乐子。

这期间虽然人在他乡为异客,毕达哥拉斯可没有间断数学的研究。埃及人和巴比伦人都给他讲过“勾三股四弦五”,可是他没有感到惊奇。这只是经验公式,一个泥瓦匠都可能发现的玩艺儿,他要搞更广义的直角三角定理。

(三)西西里教

毕达哥拉斯在约公元前520年带着十二条三国混血驴子,载满了二十箱子瓦书返回家乡萨磨斯,开办学校开始讲学(看官,那时候二十箱子的瓦书还没有今天的一本书的内容多呢)。可是父老乡亲们有自己的打算,他们要把学校当成一个政治活动的中心,并要求毕先生积极参与议事活动,还有人提议毕达哥拉斯当外交官。毕先生,你懂四国外语,你就外交了吧?这哪是他要做的俗事呀?办学没有达到他预期的成效,毕先生灰心极了。对,去希腊殖民地西西里南试试运气。于是他与母亲和一个孤门寡徒离开家乡,定居在西西里岛南部的克罗屯。在那里他广收门徒,建立了一个宗教学术合一的社团。

他的驴子队伍也成了四国混血儿,非常吃苦耐劳。没有了泰勒斯,那些驴子居然不说话了。毕达哥拉斯于是对狗感情深厚起来了;看见有人大声阿斥流浪狗,他马上跑过去制止别人,说那狗是他过世的朋友。

这时候的毕达哥拉斯已经是博学多才,阅历丰富,旷世奇才了。他的演讲吸引了各阶层的人士,很多上层社会的人士来参加演讲会。当地有个叫米罗的家伙,有钱有势,还是运动健将。米罗有个致命的嗜好:喜欢数学。于是米罗就全力资助那个社团,并把自己漂亮的女儿许配给毕达哥拉斯。嗯,米罗自己和毕达哥拉斯年龄差不多,当老丈人亏了点;可是他和她女儿甘心情愿啊。毕达哥拉斯说自己是半神,别人却把他当成神一样对待。

毕达哥拉斯打破妇女不得出席公开会议的成规,允许她们也来听讲。他为什么这么做?历史没有记载。估计他相信生命轮回说,这回是女人,上回说不定就是男人呢。说不定他相信自己下辈子会变成女人也未可知。那时候的男人普遍歧视妇女,包括孔夫子和旧约的作者们。就妇女平等问题来说,毕达哥拉斯可是先进了几千年。

他在意大利南部的希腊领地克罗屯的秘密社团里,男女地位一律平等,一切财产都归公有。这个共产主义性质的社团比基督大弟子比特的共产社团还早几百年。[二]毕氏社团的组织纪律很严密,带有浓厚的神秘宗教色彩。每个学员都要在学术上达到一定的水平,加入组织还要经历一系列神秘的仪式,以求达到心灵的净化。

当然,政治局常委们地位要比外围组织成员的地位高的多。比如说,外围组织成员一般不能得见他的尊颜。那咋办?毕教主就自己躲在幕布后面宣讲,有点象近代演皮影戏的。政治局常委们也不好当,他们只准吃素,不得拥有私产。

学员们要接受长期的训练考验,遵守诸多的规范和戒律,包括永不泄露学派的秘密。毕先生相信数学可使灵魂升华,与神融为一体;他认为万物都是数构成的,神通过数来统治宇宙。社团成员必须坚信这个理论,否则不能入社。

(四)巨大成就

a)数学

毕达哥拉斯最有名的成就是证明直角三角定理。这当然只是一个光辉的例子。重要的是,他开启了由数学逻辑思维推演广义结论的时代,从而使人类的思维产生了一个巨大的飞跃。当然,我们不知道是不是老泰勒斯已经点化小比如何作证明的(很大的可能是没有)。

毕氏社团是数论研究的开启者。他们把数分成奇数和偶数,并得出以下的重要公式:

1+3+5+……+(2n-1)=n的平方

1+2+3+……+n=n(n+1)/2

他们研究了无理数,完全数,黄金分割率,和正多边体等,并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他们研究了数理方程,在人类史上首次用数学来解释物理现象。

我们的孔夫子和他基本是同一个时代,但是孔子只知道回归过去,其说教是一种被动的受体宣泄。这就是说,孔子的学说只是重复和发挥已知的东西,包括总结上纲尧舜禹周公等先贤的传说,没有多少创新的思想。遗憾的是,孔夫子居然成了中国的圣人。难怪中国几千年一贯制,没有什么重要的思想和科学贡献。

总之,毕达哥拉斯开启的数学证明法极其演绎推理,是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是人类认识思维的最大飞跃。没有这种严格的推理证明,人类大概还处于半蒙昧状态。

b)音乐

毕达哥拉斯是音阶的发明人。具体说来是,比氏音乐理论指出,弦长减少三分之一时,音阶高五度;弦长减少二分之一时,音阶高八度。据说他在听见铁匠铺打铁发出的高低音时,产生了音阶的灵感。

比氏音乐理论声称,宇宙是一个巨大的和谐的乐器,有天乐人乐和器乐等。天乐是人耳无法听见的;人体是由不同部件组成的声乐体。难道不是?就连傻子都能唱几句歌,哼几个小曲子。还有,每个动物都是一部活的乐器,驴子们回引吭高歌,高蝉们会西唱“白头吟”,黄鹂们也会隔叶深树呢

c)哲学

据说毕达哥拉斯是第一个使用“哲学家”这一名词的。有次他参加王子里昂举办的竞技大会,说自己是哲学家。王子不得其解,毕氏回答说,今天参加盛会的有小贩,有为沽名钓誉为奖赏而拼命的;而我是来观察研究理解的,观察研究理解就是哲学家的事情。在他看来,有人追求财富,有人追求名利地位,而他只喜欢追求真理,从发现真理中得到升华,从而进入近神的状态。

他强调社会公正的重要性,说“不公正,就破坏了秩序,破坏了和谐,这是最大的恶”。他认为对很多人来说,知识只能通过教育才能获得,所以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他强调人特别是成年男人要自律,而自律只能在理性和知识的指导下才能培养起来。

其实,毕氏是道德哲学的开创者,比著名的道德哲学家苏格拉底早很多。说苏格拉底、柏拉图是毕达哥拉斯的学生也不为过。[三]毕先生要求社团的成员用哲学来净化精神,让灵魂升天与神相会;这点精神在柏拉图的“斐都篇”有进一步的阐述。

当然,毕氏哲学最显著的特点是极端强调数在世界各种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在最深层的层次上,现实本质上是数学的。后来有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这个说法把哲学和科学引上了歧途。[四]我却不这么认为,虽然不能说一切物质的东西都是由数来组成,但是事实上任何事务都可以且应该用数学来表达。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不难发现人类已经按照毕氏指引的方向迈进,比如物理方程、化学公式、工程数学模型等,也包括处于发展阶段的经济学社会学里的数学等。毫无疑问,人类最后会用数学公式和方程来表达所有的事务,包括人类自己的大脑和思维。

到那时候,毕达哥拉斯是笑得最甜的人。当然,前提是他真能脱胎问世。但愿他到时不会脱胎成一头神驴。

[一]Iamblichus,“Mathematics and Architecture.

[二]圣经,“Acts2:19”。

[三]伯拉图在“理想国”和别的著作里,多次引用毕达哥拉斯派的言论和经典。亚理士多德也多次引用毕达哥拉斯派的言论。他们的许多观点均来自于毕达哥拉斯派。

[四]罗素,“西方哲学史”。

====

毕达哥拉斯我喜欢!touche先忍着,明天再笑。

欢乐颂

欢乐颂

Dem Manne muss die Musik Feuer aus dem Geist schlagen.
–Ludwig van Beethoven an Bettina von Arnim,1810

海顿的维也纳
莫扎特的维也纳
格鲁克,韦柏
世界级音乐大都会
神圣罗马帝国
贝多芬崭露头角

那时莫扎特健在:
注意,他会震撼世界!
拜天下师为师
奏天上乐为乐
离故乡波恩来都会
他前程光辉

音乐…母亲病危
中断了学习的时光
母亲离开人世!
失去了心目中唯一亲人
贝多芬悲痛欲绝
接连几场大病……

天花,毁了面容
身材矮小,身体多疾
以至双耳残废
贫穷、孤独、劳累
一个由痛苦筑造的人
世界不给他欢乐
却创造了欢乐给全世界
从死亡边,一次次
用痛苦换来音乐

自由,平等,博爱
法国大革命
民主精神如炮火流传
传遍欧洲、世界
也占据他内心
英雄?又称了皇帝
凡夫俗子一位
命运,我要扼住它的喉
它不能使我屈膝!

森林,小溪,草地
蔚蓝天空,欢乐人群
一对对情侣,莺鸟
鸣啭,浮云游移
暴风雨雷霆,雨过天青
把握这一切底蕴
直到一声声呻吟下
透出微笑–和我一起
你们已在天堂!

这些陈芝麻烂谷子
何必要一提再提?应该有
更本质、精神的东西

“我愿意证明
凡人行为善良与高尚
定能将患难担当”
九部交响曲,或者
第九部交响曲,树立了
人类文明的丰碑!

朋友,不要老调重弹
我们有更愉悦更欢乐歌曲: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
灿烂…乐队已不够激情
得求助源头–人声
籍助席勒的伟大诗篇
他珍藏了三十年

贵族、皇帝、奴隶
公民…四海之内皆兄弟
无情时尚,音律语言
唯有你神奇亲合力
在你的温柔羽翼笼罩下
人人团结成兄弟

亿万生民,相互拥抱
全世界共享一吻
器乐,歌声,狂飙突进
大自然的伟力
音乐海洋如痴如醉
兄弟,在繁星璀灿的苍穹
定有位慈父欣慰

12/17/2007

====

乘着享德尔、莫扎特余绪,把贝多芬这一首也写出来,给新年!

四海之内皆兄弟,又是一首共济会?欢乐颂自然了不起,席勒的诗了
不起。但确实没有很好且精确的翻译,我这里还是以邓映易朗朗上口
的音乐意译为凭。

瓦格纳在解贝多芬的“欢乐”时说:

拥有这样一种力量的快乐,却在我们的贝多芬身上衍生出讥讽。他由
耍弄从人生所体验到的苦痛而得到莫大满足。因此,人间的磨难全都
不在话下了。印度教所崇拜的创造之神梵天,曾因意识到自身的幻象
而自嘲。返璞归真的天真烂漫,逗弄着补赎罪愆的痛苦;得到超脱的
意识,嘲笑着困拢过它的苦难。

考量到马慧元的意见,有点狂欢情节,思想中的,迪奥尼索斯?应当
有现实中的映射:就说威尼斯谢肉节,巴西狂欢节吧。

&&&

Dem Manne muss die Musik Feuer aus dem Geist schlagen.
— Ludwig van Beethoven an Bettina von Arnim,1810

音乐应该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贝多芬致贝蒂娜,1810年。

咖啡新年好!

华夏快递 : 吴鑫岩:阴阳与养生

华夏快递 : 吴鑫岩:阴阳与养生

·吴鑫岩·

生命现象是十分复杂的,以我们当今的认识水平来看,其基本特征是能量的耗散和信息的复制。前者维持生命的活动,而后者则实现物种的延续。古人没有“能量” 这个概念,所以代之以“阴阳”。在《内经》中记载:“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由此可见,从养生的角度来说,对阴阳的认识和把握是十分重要的。

从字面上来看,“阴阳”表示一个山梁“面阳”和“背阴”的两个侧面,由此引伸为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例如“表里”和“强弱”等。除此静态的含义之外,“阴阳”还有动态的一层意义。举例来说,一个单摆在运动时,势能和动能之间彼此在不断地相互转化,前者就相当于阴(能量的储存),而后者则相当于阳(能量的释放)。与死物不同的是,生物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只有不断地从外界获取能量才能维持生存。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生命体都在进行能量的投资:通过释放一些能量(阳)来控制体表上的通道,从而进行物质交换,最终可以获得更多能量(阴)。然而,病毒却是一个例外,因为它只生不长。另一个例外是晶体,它只长不生。所以,如果以阴阳的标准来判断,这两种存在形式都没有达到生命的层次。

生命的基本单元是细胞,从目前所收集到的化石标本来推测,原核细胞出现在距今三十五亿年前。原核细胞从外界获取能量的基本方式有两种,其一是吸收阳光的电磁波能量,其二是捕获有机物质来提取化学能。二十亿年之后,也就是距今十五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真核细胞,在此基础上,又逐步进化到多细胞生物,直到我们人类本身。可是,这些后来的生物形式并没有找到更加有效的能量获取方式,所以只好把原核细胞引进到自己的体内。植物细胞引进了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体,而动物细胞则引进了能提取化学能的线粒体;在生物学中把这种现象称为“内共生”。

其实,高级生物不仅通过“内共生”来引进低等生物的身体,而且也借鉴了它们的某些生存技能。例如,人体可以看成是一个大细胞,皮肤则相当于细胞膜,而汗毛孔就相当于蛋白质通道。汗毛孔不仅可以排泄水分来降低体温,而且也可以从外界吸收物质和电磁波。例如,中医的治疗手段之一就是通过外敷的方法使药物进入人体;此外,皮肤还能通过吸收紫外线来合成维生素D。在道家气功中有一种“辟谷” 的现象,其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很有可能是通过皮肤来吸收外界的能量。

当生命体从水中扩展到陆地上以后,植物就出现了。有趣的是人体的机能与植物在很大程度上有相似之处。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前者通过根茎从地下吸取,而后者则直接取自大气。在植物叶子的背面有控制气体交换的微孔,它们在夜晚关闭,而在白天张开。一个很神奇的现象是大树可以把水从地下输运到几十米高的树叶上。人们通过研究发现,水是靠叶子来“抽”上来的,而不是靠树根来 “压”上去的。所以,在时间顺序上,叶子必须先打开微孔,水才能从根部输送上去。

在中医理论中,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与周身的十二条经脉相对应。凌晨三点到五点所对应的是“手太阴肺经”;人体的肺就相当于于植物的叶子,所以这就相当于打开叶子上的气孔。接下来,早晨五点到七点所对应的是“手阳明大肠经”;人体的大小肠就相当于植物的根,大肠主要用来吸收水分,而小肠则主要用来吸收养分。所以,有早起习惯的人在这一时辰应该补充水分,例如饮茶或喝咖啡。肠胃不好的人,可以喝红茶;喜欢吃油腻食物的人可以喝绿茶。在此之后,就应该排泄大便。这是因为,早晨七点到九点所对应的是“足阳明胃经”;也就是吃早餐的时辰。人体的整个消化道实际上是一个管子,只有“先出后进”才能保持畅通,否则半消化的食物以及粪便长时间积累在肠子里就会郁结生热,从而导致疾病发生。

中医把人体的能量循环系统分为三个层次:津,血和气。在一天中,早晨三点到十一点属于津(水谷),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七点属于血,晚上七点到凌晨三点属于气。做一个简单的比喻,津就相当于石油,血相当于从石油中提炼出的燃油,而气则是通过燃油的燃烧所获得的电能。所以,从能量的品位来看,存在着三个截然不同的层次。在这一昼夜的循环过程中,有两个比较关键的时辰。其一是下午一点到三点,它对应于“手太阳小肠经”,此时人体的能量集中在小肠来消化食物,也就相当于提炼石油的复杂过程。此时人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而且身体也感觉疲倦,所以此时最好午睡一段时间。但是,午睡时间也不宜过长,否则对身体反而不利。下午三点到五点对应于“足太阳膀胱经”,此时人体抵抗外邪入侵的能力最强,这段时间是体育锻炼的大好时光。另一个关键时辰是深夜一点到三点,它对应于“足厥阴肝经”,此时正是除旧迎新的时刻,就像计算机重新启动的过程。这个时辰一定要睡觉,否则,长此以往身心健康都会受到影响。佛教的一些和尚为了克服昏沉的习惯一天只睡四个小时,也就是午夜十二点到凌晨四点。不过,这一点大家不要盲目模仿,我们这些俗人一天到晚心里妄念纷飞,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进入深度睡眠。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修炼的功夫上升到一定层次,根本就不需要睡眠,在佛教里称为 “不倒单”。

除了日周期以外,由于地轴的倾斜,地球上还有一个年周期。特别是温带地区,四季相当分明。从植物的角度来看,天与地是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如果把高温看成是“阳”,低温当作“阴”,则四季可以按阴阳进行划分。在严冬季节天寒地冻,所以用两个阴爻迭在一起来表示,这样的格局被称为“太阴”。在冬季植物的叶子已经脱落,从而避免了水分的丧失,此时能量主要储存在根部。从人体血液循环的角度来看,心脏就相当于树根,四肢百骸就相当于枝叶。到了冬季,为了减少能量损失,体表的毛细血管收缩,此时的脉相被称为“石脉”,也就是很深沉。到了春天,阳光变得强烈起来,但是大地并未马上转暖,也就是说巨大的热容量使大地的温度具有某种“惯性”。例如,阳光最弱的时候在冬至,而最冷的时候在大寒,彼此有一个月的时差;在夏季也是如此。其实,这个相位差在一天中也很明显,最热和最冷的时刻并不在正午和子夜,而是在两点钟左右。天地在春季形成上阳下阴的 “少阳”格局。植物到了春季,根部津液的压力开始增高,树叶开始发芽;此时如果砍树或折枝,就会看到有树液流出。同样,人到了春季心脏的活性增强,但是毛细血管的阻力还是很大,因此形成了“弦脉”。到了夏季,骄阳似火,大地蒸腾,形成了上下二阳的“太阳”格局。此时植物进入了生长的高峰期,人体的脉相也象山洪一样汹涌澎湃,因此被称为“洪脉”。到了秋季,阳光明显减弱,但是大地依旧温暖,因此形成了上阴下阳的“少阴”格局。此时,植物的营养输送到果实中去,叶子开始变黄脱落。人到了秋季,血脉依旧畅通,但是心脏的能量开始下降了,此时就形成了“浮脉”。在刘力红博士所著的《思考中医》一书,对四时脉有精彩的论述。

有一类人的特征与植物很相近,有时也被称为“水型人”。从身材来看,他(她)们的下肢比较发达,而上体相对比较瘦弱。从性格上来看,这类人十分安静,喜欢独处。可是,在平静的外表下其内心世界往往很不平静。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静” 这个字就会明白,它等于“争”加“青”,也就是各种潜在的念头争相生长。如果有打坐的经历,人们对这种现象就是十分熟悉了。佛教理论认为,人们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过程是由内到外进行的,而不是我们所通常认为的由外到内过程。这就象我们用收音机来听广播一样,首先要“调台”,也就是在收音机内建立起一个共振电路,然后空间中的电磁波才会被接受到。“水型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使他(她)们对外界事物非常敏感,也许这就是他(她)们喜欢独处的原因。这类人的性格既很弱也很强,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型人”安静的性格不适宜从事“短平快”的工作,而应该在“纵深”的方向上发展,就像植物的根一样能 “咬定青山不放松”。但是,这类人复杂的心理状态又使他(她)们很难专注于一个狭隘的领域。在英语里有一个很好的谚语,可是实在没法直译,只好意译为:“如果没有目标,什么地方都是陷阱”(Ifyoudon'tstandforsomething,youwillfallforanything)。古人云:“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其志”。人生总要选择一个努力的方向,而不能把一生的光阴和能量荒废在杂乱无章的琐事上。如果从修炼的角度来看,在初级阶段“以一念代万念”是一条捷径,而不能过早追求禅宗 “无着”的境界。当然,条条大道通罗马,不管修炼什么法门,最终总要归到禅宗的境界,任何有所执着都说明功夫没有到家。古德云:“参禅念佛本来同,看破分明总是空;功到自然全体现,春来依旧百花红”。

当植物出现在陆地上以后,水中的动物也陆续上了岸,逐步进化为陆地上的食草类动物。然而,在陆地上生活就失去了水中的对称性,天壤之别在动物身上就分出了阴阳。如果我们象狗一样摆一个“四足着地”的姿势,身上的六条阳经都分布在外侧,而六条阴经都位于身体内侧。同时,人体内也有与之相应的器官:五藏属阴,六腑属阳。从拓朴学的角度来看,人体与一根管子是同胚的,所以除了外表面以外,还有一个内表面:消化道(包括尿道)。所以,六腑中掌管津血的四个器官(胃,大小肠和膀胱)就是这个内表面的主要组成部分。

人体的疾病大致可以分为阳病和阴病两个不同层次。前者处于表层,所以医治起来比较容易,病人可以很快痊愈。后者处于内部,所以医治起来比较困难,往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康复。阳病的起因比较简单:其一是外表面疾病,如外感风寒;其二是内表面(消化道)疾病,如内伤湿热。阴病的起因则比较复杂,其一是由于阳病长期得不到治疗而积累成了阴病,其二是五脏之间在时间和功能上的有序化受到破坏,也就是五行之间失去了和谐关系。对于现代人来说,如果饮食有所节制的话,阳病不是主要问题,因此疾病的主要来源在于心理因素。

古人很早就发现了情绪与疾病的关系:惊喜伤心,愤怒伤肝,忧思伤脾,悲痛伤肺,恐惧伤肾。由此看来,现代人的处境十分险恶。例如,很多人都从事于竞争激烈的脑力劳动,长此以往就会忧思成疾,出现与脾胃有关的消化系统疾病。其次,很多现代化企业都给雇员造成一种随时都有可能被解雇的压力,而且在美国大部分人身上都背着房子和汽车贷款的债务。一旦被解雇又不能在短时间内找到工作,后果将十分严峻。如果长期生活在这种恐惧的状态,肾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人就会出现早衰(发白面皱)和生殖能力下降。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如果这两个“本”都病了,生命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所以必然导致英年早逝。

如今在美国很大一部分人口饱受各种慢性疾病折磨,所以才造成了医疗费用的逐年攀升。其实,这反应了一个社会的制度和文化的弊端。资本主义社会说到底是按照资本家的意愿来建立起来的,这种社会一方面怂恿人们的贪欲,另一方面诱发人们的恐惧,结果把平民百姓变成了拥有各种自由的奴隶。中国的物质基础比美国薄弱得多,社会保障体系更是很不健全,如果也盲目地走上物欲横流而人人自危的发展之路,必将导致民族的灾难。不过,处在现阶段的文明水平,最能调动起人们劳动积极性的还是金钱。如果社会福利过于优厚,人们不用为谋生而工作,结果社会上反而会出现各种乱象,最终会导致经济崩溃。

有一类人的特征与食草类动物很相近,有时也被称为“土型人”。从身材来看,他(她)们的四肢比较匀称;从性格上来看,这类人性情平和,随遇而安,善于交际。 “土型人”是最均衡的一类人,适合于建设性的集体劳动。正象脾胃是动物获取能量的主要器官一样,“土型人”也是产生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一个社会如果轻视这一社会阶层,那就注定不会有国泰民安的景象。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所以农民的地位仅次于居于统治阶层的知识分子。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因此工人阶级成为了领导阶级,而农民则屈居其次。如今,中国又转型为工商业社会,企业家和商人又成了明星。不幸的是,在中国人心里有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一类人得势,就往往意味着另一类人失落。经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我们也应该总结出一点经验教训:那些在各行各业辛勤工作的普通人是我们社会存在的基础,因此值得所有人的尊敬,他(她)们的合法权益也必须受到社会的维护。

当食草类动物在陆地上大量繁衍以后,食肉类动物就出现了。如果把这两种动物的生活方式做一个对比,就会发现彼此有很大的区别。食草类动物白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不停地进食,这是因为植物茎叶中的营养成分很低,只有食用大量的植物才能获得足够的能量。与之相反,很多食肉类动物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到了夜里则开始出来捕食。食肉类动物的胃口都很大,例如,草原上人们有这样的说法,三十斤狼可以吃四十斤肉。这话实在有点难以置信,大概它们一边吃一边消化;一旦吃饱了,可以一个月不吃东西。

当动物生活在海洋时,月球引力造成的潮汐对它们影响很大,因此大部分海洋动物都有月周期的生理活动。当它们爬上陆地以后,依旧保持着这种周期。人类也是如此,女性的月经就是一个明显的标志,其实男性也有这样的周期,只不过一般人没有注意罢了。正象日周期(自转)和年周期(公转)一样,在一个月里生理上也有一个生长收藏的过程。在道家小周天功和中医里,新旧周期交界的关键时刻被称为“活子时”,男性在这个时候有精液外排的冲动。如果把握好这个时机,对疾病治疗则十分有利。

有一类人的特征与食肉类动物很相近,有时也被称为“火型人”。从身材来看,他(她)们的下肢短粗,而上肢强壮,肩宽背厚。从性格上来看,这类人心理素质十分优秀,遇事不慌,临危不惧,反应敏捷。“火型人”如果走上正道,则会成为优秀的人才;如果走上邪路,则会成为杀人越货的江洋大盗。从历史上来看,“火型人” 更适合于从事畜牧业,商业,狩猎和渔业。当自然环境适宜时,他(她)们就安分守己地过日子。一旦环境恶化,这种人就入侵由“土型人”组成的农业社会进行抢劫。三千年前也许是由于气候变迁,居住在欧洲中部大森林中金发碧眼的雅利安人开始向外扩张,逐步征服了从地中海到印度的大片领土。一千九百年前,匈奴人受到汉朝的打击而向西进入了俄罗斯南部,他们在欧洲烧杀抢掠了几百年,最终导致了罗马帝国的灭亡。八百年前蒙古人又从草原上崛起,几乎征服了整个欧亚大陆。但是,这种掠夺性的暴行无法持久,最终还是被农业社会的文明所同化。

在圣经的有些预言中,如但以理书和启示录,一些国家就被称为兽。如果我们回顾一下二战中德日的行径,和食肉类动物颇有相似之处。如今,人类的文明水平向前迈了一小步,可是,如果我们揭开外交辞令的面纱,就会发现世界各国在对财富的追逐上依旧是一付野兽的狰狞面孔。处在这种恶兽围绕的险恶国际环境中,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似乎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面子与利益的关系,中国人过于重面子而轻利益(食草类动物),西方人则重利益而轻面子(食肉类动物)。其实,面子与利益都很重要,但是,面子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之上的。十八年前苏联经济陷入绝境,要靠西方的援助才能过冬,诺大的一个帝国被独立的微风一吹就轰然解体,超级大国的面子也就荡然无存。美国人没有面子的负担,例如在朝鲜和越南战争中本来是可以打胜的,但是由于代价太大就匆匆收场。美国人在中东也是一样,从里根政府时期的黎巴嫩爆炸事件到克林顿政府时期的索马里危机,只要遇到难缠的事,美国人就夹起尾巴一走了之。结果,本拉丁看到了美国这个弱点,对美国发动了一系列恐怖袭击。九一一事件打进了美国家里,没有了退路只好反戈一击,结果主要目标还是伊拉克的石油资源,而不是阿富汗的穷乡僻壤。可是,结果偷鸡不成失把米,不仅在世界范围内丧失了人心,而且还耗费了大量资金,只能靠其它国家的资金输入来维持这场劳民伤财的战争。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反恐战争的消耗这种外患并不是什么致命伤,包括如今次级房贷所造成的金融危机也不是什么顽症,最可怕的也是无可救药的问题是细胞的活性下降了。不久前一位国会议员就冒死直言:“与前辈们相比美国人变得更肥也更蠢”。

美国的政治体制在应付外部危机方面还是十分有效的,主要是因为总统可以不必为国内事物分心,从而能够专注于国际事物。如果我们反观一下自己的身体,谁也不用去思考怎样消化食物和如何调动免役系统,这些完全是自动的过程。相比之下中国的政治体制则相对落后,胡哥如今身兼三职,内政外交都要关注。一个优化的方案使把国家主席的职位让出来,找一个“火型人”主外,兼管外贸,外交,国防和文化交流等部门。温总具有“土型人”的性格,可以专注于国内的经济部门。同时,胡哥作为总书记和军委主席可以协调这内外两个方面,同时主管文化,教育和情报等部门。胡哥具有“水型人”的性格,不宜过多地在媒体中露面。

食肉类动物尽管十分凶猛,但是在人类面前它们居然有被灭绝的危险,这是因为在利用能源方面人类略胜一筹。在佛教里人被称为“裸虫之精”,它与飞禽走兽在外表上的区别是身上没有毛,皮肤是裸露在外的。这样的特点使人类可以利用火,而不必担心自己的毛被烧着。如今,人类不仅局限于燃烧树木,而且利用煤炭和石油作为燃料。也就是说,人类不仅食用植物和动物的身体,而且还焚烧它们的祖先。靠着地球几亿年的“能量存款”,人类过上了挥霍无度的日子。如今,人类的贪婪已经导致地球出现了温室效应,弄不好人类会走向自我毁灭之路。

人类与动物的另一个区别就是直立行走,实际上人是介于植物与动物之间的一种生物。由于在地球表面有比较强的垂直电场(大约200V/m),所以人在直立时头部带有正电荷(阳),而足部带有负电荷(阴),由此而产生的微弱内电场使人的新陈代谢比较旺盛,而且意识比较清醒。一旦躺在床上,这种内电场就会减弱,人就会处于一个低代谢水平的休息状态,从而有利于睡眠。我们每天起床时如果留神一下身心状态的差别,就不难印证这一现象。人周身的十二条经脉中,六条足经更偏重植物性。例如,其中“足少阴肾经”的起始点在脚心的涌泉穴,炼道家功的人会感觉到有外气从脚心沿着这条经脉被吸入体内,就像植物把水从树根吸到枝叶上去一样。与之相对应的六条手经相对来说更偏重动物性。例如,其中的“手厥阴心包经”通过手心直达中指端,炼道家功的人可以通过掌心的劳宫穴来发放外气。这个穴位是人身上最敏感的,如果我们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身心放松入静以后,让两手掌心相对放在胸前,随着呼吸而缓慢地开合,用不了多长时间在劳宫穴就会有所感觉。当然,功夫深了以后浑身很多地方都可以发放外气,例如百会,天目和膻中穴,这在佛经中有很多记载。

人类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具有发达的大脑。如果简单地把人脑比喻成计算机,那么动物的大脑就是一些简单的逻辑电路。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点:其一是支持强大的语言功能,从而使知识交流和记录成为可能,而且可以实现有组织的大范围集体行动;其二是人脑可以预测行为的效果(进行仿真),对外可以制造和使用工具,对内可以控制自己的言行;其三是可以编程,从而使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成为可能。大脑给人类带来的威力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它所产生的问题却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人类的前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认识和利用这把双刃剑。

□ 读者投稿

====

这位吴先生的作品我是一定要读的,很原创,很启示人。

帕勒斯替那 (Palestrina Giovanni Pierluigi da 1525~1594)

帕勒斯替那 (Palestrina Giovanni Pierluigi da 1525~1594)

推荐乐曲

教皇马采路斯弥撒曲
圣母悼歌

生平速写

十五世纪时,在较大的城市中,几乎皆建有推广音乐的教堂;义大利的
宫廷亦聚集了大批荷兰与比利时地区的福莱乐派的名歌唱家和作曲家。在一五00
年期间 ,最著名的音乐中心是教宗级教堂(Cappella papale),以后这一类教堂
的音乐家,便被称为罗马乐派。这乐派第一位音乐家是高斯登索.菲斯大(Costanzo
Festa c. 1490-1545),他被誉为当代出色的复音音乐家,可是他的对位技巧和音
乐风格,仍以福莱乐派的音乐为典型。对于次他的生平,我们知悉不多。另有一位
出色的作曲家若望.阿尼穆其雅(Giovanni Animuccia d.1571),他是圣伯多禄大
教堂内的乐长,曾作有弥撒曲和经文歌,他的对位技巧纯熟,乐曲的旋律清晰。但
罗马乐派永垂不朽的荣耀,却独归于 Giovanni Pierluigi di Sante,他就是帕勒
斯替那(Palestrina),它的名字是以他的出生地来命名。当代的人曾誉之为“音
乐之王”。

帕勒斯替那约出生于一五二五年。他的老师是马拉啤(Mallapert)和里比(Firmin
Lebel)。年幼时他曾在罗马读书,约在廿岁时返回自己的故乡,并在当地的主教座
堂司琴;一五四一年至一五五一年期间,他被聘任为罗马圣伯多禄大教堂内茱丽亚
小堂(Cappella Giulia)儿童歌咏团的乐长;一五五五年至一五六0年期间,他转
任拉特朗大教堂(S. Gio-vanni in Laterano)歌咏团的乐长;一五六一年至一五六
五年,在圣母大教堂(Santa Maria Maggiore)任职;一五六五年至一五七一年期间,
他为依波利多枢机主教(Ippolito d‘ Este)服务,同时在梵蒂冈修院内教授音乐;
在一五七一年,他重返茱丽亚教堂歌咏团,直至一五九四年二月二日逝世。
帕勒斯替那是一位宗教音乐艺术的天才,他在音乐上的技巧是把整个福莱乐派的复
音技巧融合集于一身,他并非在革新,乃是把复音艺术带至艺术的顶峰,他的特色
在于
1)重和声与旋律 并结合二者
2)小心处理不协合音
3)音乐一向流畅 总是保持着从容与内在之宁静
4)音乐平稳扎实,无华丽处理。

他的乐曲皆是清唱式的,利用人的声音代替了整个乐队乐器的效果,如果加上任何
乐器,就破坏了他的完美性了。
说到帕勒斯替那的乐曲,有个小插曲,在当时,复音音乐已发展到相当繁复的境地,
当代教皇认为这样复杂的音乐不适于表现对神的尊敬,所以有意命令作曲家们将音
乐再度朝向简单化的方向发展。后来因为帕勒斯替那做了一首曲子,使得教皇再度
肯定当时的音乐风格,而收回成命。
这首曲子就是著名的「教皇马采路斯弥撒曲」(Missa Pa Pae Marcelli),本曲共有
五个乐段:kyrie, Gloria, Credo, Sunctus, Agnus dei,可说是相当完整。

帕勒斯替那的作品优美,都有一种悠长的音乐线条,很容易在教堂会场中制造一种
祈祷的气氛,而超俗的境界,也让非信徒的听众能感到赏心悦耳。他的作品数量十
分惊人,有庄严而著名的「教皇马采路斯弥撒曲」,安详且充满圣洁的喜悦的「圣
母玛利亚升天弥撒曲」、以及「小弥撒曲」(Miss Brevis)等弥撒曲一0三首,还有
使华格纳深深感动的「圣母悼歌」等经文歌三三0首,,奉献曲(Offertorium)六
十八首,赞歌(Hymnus)八十七首,圣母赞主歌(Magnificat)三十五首,哀歌
(Lamentationes)十三首,和其他各种宗教歌曲多首,尚有使用义大利语歌词的,
宗教性质或世俗性质的牧歌各两册,康索那歌曲(Canzona)等一八0首以上。这些
乐曲大部份收录于自一八六二年起至九十四年出版的德国 Breitkopf & Hartel社
的全集(共三十三卷)。又包含后来发现的作品,如十首曼都瓦(Mantua)弥撒曲,

此外帕勒斯替那的作品中尚有两册灵修性质的牧歌(Madrigali spirituali),分
别在一五八一年,和一五九四年出版,和二册世俗牧歌(Madrigali profani)分别
在一五五五年和一五八四年出版。全部是四声部的乐曲,活泼且具描写的表现,和
声处理大胆超越当代的限度。他的音乐,在表现的多样性方面,也许比巴哈和贝多
芬要逊色些,可是在宗教的内容与音乐形式的理想结合,或是样式的无比纯粹等方
面,实为各种艺术中最崇高的功业之一。


>

Palestrina – Sicut Cervus

马克斯·韦伯读什么书(赵段炼)

马克斯·韦伯读什么书

——读《马克斯·韦伯传》

赵段炼

 

 

在马克斯·韦伯的遗孀玛丽安妮·韦伯的《马克斯·韦伯传》里,关于这位思想巨子读书的篇什虽然内容无多,却弥足珍贵——仿佛思想的折光,照亮了韦伯迷宫一般的灵魂。

(一)

韦伯很早就开始研读他所能弄到手的书籍,尤其是历史、古典和哲学著作。他的母亲在谈到九岁的韦伯时曾说:“马克斯非常喜欢历史与家谱。”而他的外祖母则说:“马克斯已经在追求更高的知识。他非常喜欢拉丁语。……不过他现在对于书法没有什么耐心。”

无疑,过早地与书籍接触,体现的是一种早慧而独立的精神活动。在中学六七年级的时候,韦伯读过斯宾诺莎和叔本华,在高中高年级,他专门读了康德。十二岁时,韦伯告诉母亲,有人给他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而且自己还准备去读《反马基雅维里》,并要看一看路德的著作。

也就在那一年,他曾询问海德堡的外祖母,他的表兄豪斯特拉愿不愿意用家里做的Merovingians和Carolingians家谱来换他的蝴蝶标本。他告诉外祖母,他正在忙于制作1360年的德国历史地图。

这似乎印证了九岁时母亲的观察。后来,在给母亲的信中,十四岁的韦伯极有个性地写道:“我不幻想,我不写诗,除了读书,别的我还应当干什么?所以我正在一丝不苟地做这件事情。”

十四岁,在韦伯的心智成熟期上,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与吉尔吉奥·瓦萨里笔下十四岁就才气逼人的米开朗基罗有着惊人的类似之处。其实,每一个读书人都不难体验到,早年爱书的倾向,常常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但这种盲目,带来的却是终生对书的热爱。随着年龄的增长,这过早的、像低浅的流水一般的读书热情,将被引到更深的沟壑中去,为成年后思想的奔涌蓄积能量。

这样的心路历程,也恰恰可以借用另一位欧洲人对自己中学时代读书生活的回忆来描述:“我对我中学时代的那种狂热、那种只用眼睛和脑子的生活从未后悔过。它曾把一种我永远不愿失去的求知热情注入我的血液之中。我在之后所读的书和所学到的一切,都是建立在那几年的坚实的基础之上。一个人的肌肉缺乏锻炼,以后还是可以补偿的;而智力的飞跃,即心灵中那种内在理解力则不同,它只能在形成时的决定性的那几年里进行锻炼,只有早早地学会把自己的心灵大大敞开的人,以后才能够把整个世界包容在自己心中。”〔1〕

1877年初,在十四岁生日前夕,韦伯“根据众多资料”晨抄暝写,完成了两篇历史论文:一篇是《与皇帝和教皇的地位特别有关的德国历史的进程》,另一篇是《从君士坦丁到民族迁徙时期的罗马帝国》。此篇论文,还附有一幅君士坦丁堡的草图、君士坦提乌斯·克洛卢斯(按即君士坦提乌斯一世、君士坦丁大帝之父)的族谱,以及韦伯从搜集来的古代硬币上描摹的恺撒与奥古斯都头像。

这一年的夏天和冬天,韦伯与他的小表弟弗里茨在柏林渡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当弗里茨离开柏林之后,在与表弟的通信中可见看到,韦伯当时热爱的是库尔提乌斯的《希腊史》、蒙森和特赖奇克的著作、美国史和黑恩的《人工植被与家畜》。他还附带提到了自己的读书习惯:“我的进展很慢,因为我做了许多读书笔记。”

大概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韦伯对经典著作的阅读,体现出了一种理念上的执著,也展示了韦伯那远逾同龄人的洞察力和思想力度。

在对理论的偏爱之外,韦伯于文学作品也有一种特别的迷恋。他喜欢W.亚里克西斯和沃尔特·司各特。对于《爱丁堡监狱》,韦伯认为这是沃尔特·司各特“最激动人心的小说之一”。韦伯说:“我的一些同学总是醉心于各种廉价惊险小说,对这些一流的老作品却一无所知,这一点总让我感到很吃惊。”特别是在大学预科的高年级阶段,看到同龄人自以为远比一切明达事理的小说高明,事实上却对它们一无所知。韦伯写道:“这真是一种奇怪的现象。我已经说过,他们只会从那些耸人听闻的小故事中寻找乐趣。”

两年以后,韦伯完成了《论印欧民族的人种特征及发展史》。它的意图,是理解文明民族的全部历史,并试图从人类学的视角,揭示“支配着它们的发展历程的那些规律”。二十余年后,那篇探测资本主义社会隐秘的惊世之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风雷激荡之声,已经在十六岁的韦伯的文章中隐约可闻。

(二)

和许多同龄的男孩子一样,韦伯在学校里“几乎毫不用功,只是偶然地关心一下功课”。在大学预科三年级,他利用上课的时间悄悄读完了四十卷科塔版《歌德文集》。那个时候,希腊和拉丁经典作家荷马、希罗多德、维吉尔、西塞罗这些死去的灵魂,成了他的夜读良伴。不过,他抱怨西塞罗“喜欢大吹大擂、卖弄辞藻,而且政治上摇摆不定”,令人“不堪忍受”。而他对荷马与莪相的比较,则显示了他对诗歌的接受力和“终极现实”的敏感。

在他写给母亲海伦妮的信里说,荷马是他读过的作家中最喜欢的一个。因为在荷马的作品中,作者“并非在那里展示一条接连不断的情节链,而是描述情节的起因和平静的顺序。如果一个结局出现了,那也早在意料之中,例如赫克托耳之死”。在荷马那里,“一切都早已被命运不可改变的决定了,这就极大地减缓了读者的悬念和痛苦”。

这种评价,显然折射出韦伯对于理性精神的推崇,也让人不期然地联想起A.N.怀特海对悲剧的一个界定:“悲剧的本质并不是不幸,而是事物无情活动的严肃性。”〔2〕而对于莪相,韦伯认为:“他的作品真是无比的优美。我几乎认为应当把他放到荷马之上。”“荷马对年轻人充满了喜悦,莪相则有着智慧老人的观点。莪相认为,年轻人只有生活在梦想中才是幸福的。”

韦伯对于维吉尔的评价并不高,认为《埃涅阿斯纪》中试图唤起的某种悬念,“几乎难以让人感觉得到,即使感觉到了,也不是一种令人惬意的感觉”。但对于希罗多德,韦伯则十分尊敬,因为“他的叙述方式完全是诗意的。他很像荷马。他写的历史是一种改写成散文的史诗”。不过生活在希罗多德之后四百年的李维则被韦伯认为“是个蹩脚的评论家”,因为“他几乎没有利用当时也许仍然可以弄到的古代文献”,因此读李维的著作“一点也提不起情绪”。

读书对一个人的影响,无疑是非常真实的。韦伯相信,一切都可以间接地来自书本。“如果不能在人们还不清楚的问题上给他们启发,使他们得到教育,”韦伯问,“书本又有什么用呢?”但韦伯也有着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坦诚:“虽然我鼓起了全部自知之明,但是我至今也没能让自己过分受制于任何一本书或者老师口中的任何一句话。”

(三)

1882年,韦伯参加了大学预科的毕业考试,进入了海德堡大学。他选修了法理学作为主科与职业训练方向。他还研究历史、经济和哲学,而且很快就开始学习比较知名的教授开设的文科课程的所有内容。他迷上了罗马法:查士丁尼的《学说汇纂》与当时已经声誉卓著的伊曼纽尔·贝克尔的《法理教程》,并且独力钻研了《法典大全》。不过,他在贝克尔的书中没有得到被证明的既定真理,倒是发现这位法学者批判性的怀疑主义让人六神无主。

很快,他对枯燥的经济学课程也失去了兴趣。不过阅读罗舍尔和克尼斯,使他掌握了这门教程的基本原理。同时,他对埃德曼斯道夫的中世纪史教程也非常着迷。另外,他还研读了兰克的《拉丁与日耳曼人史》以及《现代史学家批判》:“这两部著作的问题都很独特,开始我还不会读;要不是了解那些史实,我可能就读不懂。它的语言使人联想到了《维特》与《威廉·迈斯特》(按:即歌德的两部作品)的语言。”

那个时候,韦伯和在海德堡研读神学的表兄奥托·鲍姆加登一起研读神学与哲学著作:洛策的《人类社会》、比德曼的《教义学》、施特劳斯的《旧信仰和新信仰》、普夫来德雷尔的《保罗神学》、施莱尔马赫的《宗教演讲录》等等。不过,对洛策的研读在几个星期后被放弃了,“因为他没有学者品质,他那愚蠢的诗化语言和冗长乏味的情绪化卖弄,都让人怒火中烧”。于是,韦伯开始阅读兰格的《唯物主义史》。

(四)

在二十岁的时候,因为服兵役时肌腱发炎而卧病,韦伯开始攻读钱宁的著作。从传记看,这应该是韦伯一生中最重要的阅读经历。钱宁是活跃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美国东部地区的一位牧师。他坚信,理性和启示能够在一个基督徒身上达成和谐,这与思想、良心和人类之爱并不相悖。而且,钱宁也认为,人的精神比国家更伟大、更神圣,决不能成为国家的牺牲品。韦伯在写给母亲的信中对这本小册子推崇备至。韦伯说,钱宁对于基督教的看法“极为独到,常常感人至深,而且兼有一种迷人的人格”。

值得关注的是,韦伯对钱宁的热爱,并不是因为钱宁特别擅长解答理论和宗教哲学问题,而在于他有“更透彻的眼力去寻求伦理道德问题的答案和心理动机”。韦伯认为,钱宁的观点有着普遍的意义,它们是以精神生活的实际需要为基础的。韦伯说:“在我的记忆里,我这是第一次对某种宗教信仰产生极为强烈的客观兴趣。”

钱宁的著述与学说,无疑对韦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宗教思想和道德观让韦伯相信,思想与道德自由、根据一种道德义务而实现的人格“自主”,始终是他一生中的根本准则,是他认真遵循并通过检验自己身体力行的情况而不断增强自信的准则。而在政治观念上,钱宁对于韦伯的教诲是,政治与社会制度的目的,就是发展一种独立自主的人格——虽然韦伯毕生反对钱宁的国家观,尤其反对他的和平主义。

1886年春,韦伯与弟弟阿尔弗雷德就施特劳斯的《耶稣传》进行了探讨。韦伯在信中回忆了初读此书的感觉:“这部著作当然非常出色,笔下透出了一种坦诚的信念,看上去就像用一把手枪顶着每一个人的胸膛说:‘跟我走,否则你就是个伪君子!’”

但是,韦伯也承认,这种“非此即彼”的办法,最终很难解决人类思想与道德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不过,他认为,有勇气提出这些问题的人们的开拓性成果还会保存下来。这也是施特劳斯那些理念的情形:“它们把先前业已存在的许多没解决的事情一扫而光,创造了一片透明景象。但是另一方面,从那以后,学问的发展走上了不同的轨道。与施特劳斯的期望相反,它不会把他的观点作为最终结论,而只是作为提出更深刻的新问题的刺激因素。”

所以,人们很容易就发现,施特劳斯的书没有一个答案,只有一个问题,或者毋宁说,一大堆问题。“该书也没有清楚地显示那个主题的其他一些更为重要的方面,人们不得不利用自己的一些概念。它们不同于施特劳斯用过的、或者可能会用的概念。”韦伯说。

(五)

1886年,韦伯在见习律师的工作之余,参加了戈德施密特和迈岑的研究生班。他献给戈德施密特的博士论文《论中世纪贸易公司史》,涉及法律和经济史之间的广阔领域。为此,他“不得不读了数百部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法律汇编,开始我还不得不适当掌握这两种语言以便能够勉强读书”。这让他感到了“极度的辛苦”。最终,这篇文章发展成了一部名副其实的学术著作,韦伯甚至在他最后的学术著作中也吸收了它的成果。

曾参加了韦伯的博士学位授予仪式的瓦尔特·洛茨回忆,在仪式上,特奥多尔·蒙森在与韦伯进行广泛地讨论后,意味深长地说:“我在某一天走向坟墓的时候,可能除了极为可敬的马克斯·韦伯以外,我不会对任何人这样说:‘孩子,这是我的矛,它对于我的手臂来说过于沉重了。’”

阅读与思考,使韦伯也乐于帮助年少者获得思想的明晰性。二十三岁时,当他得知女友沉迷于席勒的《奥尔良的姑娘》时,感到很高兴。他说,醉心于文学的人们,由于过度专注地崇拜歌德而易丧失对席勒的鉴赏力。韦伯对于歌德驾驭形式的能力赞不绝口,但也承认,“尽管人们告诉我歌德的诗性概念多么地包罗万象,而且能够从中发现人类生活的全部内容,但如果我后来却发现它几乎没有触及某个方面,而且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那么它对我们又有什么用处?”因为,在歌德那里,“最深刻的问题,所有的事物,即使最棘手的伦理问题”,都能从“幸福”推导出来——而这正是韦伯表示怀疑的。

但到了成年后,韦伯对歌德的态度有了改变,他认为歌德是个“包罗万象的天才”,认为“他的生活的主要决定因素并非对‘幸福’的需求,而是要不遗余力地为使自身的创造力和一种同宇宙法则合一的虔诚感达到极致而奋斗”。当然,他还是拒绝把歌德尊崇为一个可以摆脱道德评价的高不可攀的人物,认为歌德绝没有体现出“人的全貌”,而且他在歌德那里看不到“英雄的成分”。

不过,这没有妨碍韦伯在接下来的旅行中阅读《明希豪森》第二卷,“读起了亚麻色头发的莉斯贝特的故事”。他在给玛丽安妮的信中说:“我还应该给你倍倍尔的书吗?……我已经把鲍尔森的《哲学导论》给你准备好了。这是他送给我的,是本很出色而又不太难读的书,晚上入睡前我都要看几眼……”

(六)

在韦伯的这本传记里,对韦伯读书的描写,更多地集中在他的幼年、老年和病中,似乎这是适合思想者读书思考的黄金时期。对于手不释卷的韦伯来说,阅读甚至成了检验他神经衰弱症是否痊愈的标志。1901年,在罗马养病的韦伯身体复原了,那是因为海伦妮和玛丽安妮注意到,他开始阅读一部艺术史、读康拉德的年鉴还有齐美尔的《货币哲学》。而且,大病新愈的韦伯专注范围极广,包括各种各样的历史著作,有关女修道院的组织与经济状况的论著,阿里斯托芬的作品,卢梭的《爱弥儿》,伏尔泰、孟德斯鸠、泰纳全集,以及一些英国作家的作品。

1910年,韦伯夫妇搬进了海德堡的老宅。在这里,韦伯认识了诗人格奥尔格。事实上,十三年前,韦伯的朋友、格奥尔格的崇拜者李凯尔特,就曾试图使韦伯对格氏的作品产生兴趣——比如《颂歌》、《朝圣》、《牧人之歌》等。但韦伯对这些作品总是无动于衷。他在其中看到的是“技术的审美”。传记在这里有一句有趣的评价:“那些精巧地依赖于一种情绪的抒情诗,并不适合这个当时还很强壮的男人。”但是很久以后情况就发生变化了。患病的那些岁月使他偏离了自己的轨道,并且打开了他灵魂中那些从前一直关闭的秘密空间。他开始沉浸在里尔克和格奥尔格的作品中。

他对于里尔克的评价剀切中的:“里尔克是个神秘主义者,他的性格更接近于陶勃的、而不是那类迷狂的或者半是色情(贝尔纳)的神秘主义。……不是他在写诗,而是诗在他里面写成。这就是他的局限,但同样也是他的特点。……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认为形式完美的诗歌的节奏完整性都会造成美感形式的大量损失,尽管任何艺术形式都是建立在这种扬弃基础上的。局限和限制,标志着对形式的把握。里尔克通过打破这种韵律法则,凭借一种当他的诗歌以恰到好处的抑扬顿挫朗读出来时产生的景致情绪,他想尽可能地表达出那些难以形容、不拘一格的潜在体验,可以说,就是赋予这种体验以形式来保存这种体验。在我看来,问题还在于他是否采用了一种不再是艺术手段的手段。但我不相信这不是‘有意为之’的蛊惑,不是一种姿态或者造作,而是一种对他来说必定独具一格的自然结果。”

在与格奥尔格结下私谊以前,有一段时间,韦伯沉溺在他的诗歌里。他被这些诗歌的伟大艺术性所打动,但他并没有从中看到被格氏的门徒归纳出的宗教启示,恰如韦伯拒绝任何在当代创造出来的个人崇拜、决绝把某个个人拔升到君临一切造物之上而“神化活人”的做法一样。另外,诗人对现代文化的形成力量所持的否定态度,在韦伯看来也是陌生而徒劳的,尽管韦伯敏锐地意识到这个文化存在着哪些弊病。

(七)

1915年底,韦伯开始写作关于印度教和佛教的论文。从1916年秋天则开始研究古代犹太教。希伯来人对他来说,是个合适的题目。玛丽安妮回忆道:“马克斯现在几乎是‘皮包骨头’……他正在研究《旧约全书》,分析各种预言书、《诗篇》、《约伯书》……”然而,自从他在这之外写作政治文章并重新研读《经济与社会》的个别部分之后,尽管宗教社会学研究覆盖的范围扩大,但最后未能按计划完成读书写作计划。在这种情况下,韦伯想分析《诗篇》和《约伯书》,然后再研究犹太教法典《塔尔木特》。战前,他已经为《经济与社会》中的宗教社会学部分做了些初步的研究。

终其一生,马克斯·韦伯都在学术与政治之间做永久的徘徊,而对书卷的痴迷,则是他的一颗不变心。这份对书籍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情感,也让后人看到了一个思想巨子的心路历程。在他晚年的一天,有人问韦伯,他的学识对他自己有何意义,韦伯回答说:“我希望弄清楚我到底能坚持多久。”也许,承受生存的二律背反,或者更进一步,努力使自己最大限度地摆脱幻想,而又使自己的理想不受损害,并竭尽全力投身于理想,这就是他的使命。

(玛丽安妮·韦伯著、阎克文等译:《马克斯·韦伯传》,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

注释:
〔1〕斯蒂芬·茨威格:《昨日的世界》。
〔2〕见《科学与近代世界》。

圭多·阿雷佐

圭多·阿雷佐

Guido d’Arezzo

阿姚

在中世纪中最受敬仰和最具有影响的音乐理论家应该是波伊提乌(480-524 AD)了,他的《音乐的体制》一书是按照七艺(语法、逻辑、修辞、几何、算术、天文、音乐)中的几何、算术、天文、音乐之四艺系统而写的音乐概论。不过这些只是他对古希腊资料的整理汇编。其中前三卷主要是毕达哥拉斯的思想,第四卷是欧里庇德斯和亚里士多赛诺斯的汇编,第五卷主要是托勒密的著作。这套著作主要告诉人们音乐是一门数的科学,旋律、协和音、音阶、乐器调音和人声的可用音程都决定于数的比率。当然也提到了音乐对于精神道德的影响。但是他的理论始终在探讨音阶和音程以及协和音的基础研究里,却未曾涉足素歌的记谱、朗诵、分类、咏唱以及早期复调音乐的问题。

圭多在他自己的《辨及微芒》(Micrologus de Disciplina Artis Musicae)一书里认为波伊提乌的功绩在于他阐明了音程的数值比例。并且详细描述了波伊提乌如何运用测弦器,然后还提出自己更容易的方式,他的方式发出和波伊提乌相同的自然音阶,按照9:8的比例,这样就能发出八度和一种全音,并且又能发出纯四度和纯五度。然后他又脱离了希腊音乐的四音理论,论证出一套不同于古代“托诺斯”(tonoi)或“哈莫尼亚”(harmoniai)的调式。

阿雷佐的圭多(Guido d’Arezzo)的音乐理论在写成一千年后深刻地影响了现代音乐记谱法和音乐教育系统。他出生于公元995年,在庞波沙(Pomposa)的本笃会作为僧侣接受教育。庞波沙位于意大利东北海岸,靠近费拉拉(Ferrara)和拉文纳(Ravenna)。

阿雷佐的圭多(Guido d’Arezzo,995-1050)

在圭多之前最重要的记谱法就是纽姆符,纽姆符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多种形状,从早期的在歌词上方记录不同高度的纽姆符到带间隙书写的纽姆符并且出现直线。而11世纪的时候还出现字母记谱法用来弥补纽姆符的不足。雏形的线谱是在一些直线上勾勒或染上红色,这时纽姆符逐渐成为人们乐于使用的标记音高的方式。先是在谱的前面标F以确定红线为F音,然后加上一条黄色的线为C音。在用铜版雕刻附加线后开始同时使用线和间。

在庞波沙,受Odo的Dialogus的影响,圭多将先前的两行记谱法做了革新。圭多添加了红色的”f”(fa)线和黄色的”c”(do)线,这使得谱表更清晰准确,这就是当时采用的四线谱,加上字母并指出代表f、c’以及有时是g’的线,这些字母后来演变成我们现代的谱号。圭多的记谱方法让歌唱家们能够迅速地学唱圣歌,从而是人们可以精确记下旋律各音的相对音高,从而使音乐摆脱了以前对口传的依靠。但当他开始获得意大利公众的注意时,也激起了他的僧侣同伴们的嫉妒,他们希望将圭多排挤出去。


四线谱

随后,他来到了阿雷佐的主教学府,在那里开始为蒂奥达尔杜斯(Theodaldus)主教训练唱诗班,蒂奥达尔杜斯主教对他的方法大加赞赏。他在1026年左右为蒂奥达尔杜斯写了《辨及微芒》(Micrologus de Disciplina Artis Musicae),该文旨在向歌手们介绍他的新记谱法,并发展他们学唱陌生圣咏的技巧。他的21音符的全音阶比早先的Dialogus系统要更先进。在描述旋律的一节中,圭多将作曲的旋律线,音符,乐句类比成诗歌的措辞,音律和诗句。关于奥加农(organum),即多声部圣咏的章节在早期同类资料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里圭多强调了”occurus”手法:先分岔成相隔四度的声部,随后统一成同度;他也论述了声部之间的层次。有趣的是,他提出的occursus手法更为灵活,他不像传统做法一样刻意避免三全音,而是根据音乐本身的需要赋予它更自由的形式。


阿雷佐·圭多(Guido d’Arezzo)与蒂奥达尔杜斯(Theodaldus)主教

圭多不仅是音乐理论家,而且还是实践教育家,他的音乐理论是基于所有中世纪学说的基础,并以圣·阿芒修道院的于克巴尔(Hucbald von St.Amand,840-930)六声音阶(Hexachord)为基础设想了三种结构,自然六声音阶c d e f g a,硬(Durum)六声音阶G A B c d e和软(Molle)六声音阶f g a bb c’d’。为了便于教视唱,圭多还建议采用一组音节ut、re、mi、fa、sol、la来帮助记住从G到C开始的六个音阶中的全音与半音的排练。在C-D-E-F-G-A的排练中,第三、第四音级之间为半音,其余的音都是全音。这些音节取自他成功地引用受洗约翰的圣歌一首赞美诗的歌词(Ut queant laxis)。后来这种唱名法(Solmization)在教学中发展并在德国和法国、意大利发展成沿用至今的唱名法。只不过在法国仍然使用ut而在别的国家变成了do,并且后来又在la之上加了个ti,而意大利和法国则使用根据圣·约翰(Sancte Ioannes)名字的首字母S和I组合而成的si。

UT queant lascis UT mutato in DO
REsonare fibris RE
MIra gestorum MI
FAmuli tuorum FA
SOLve polputi SOL
LAbiis reatum LA
Sancte Ioannes SI (S+I)

圭多为了增加对这些音阶的记忆而使用了一种根据古埃及人的方法改造而来的特殊的教学辅助方法,这是一种借以找到自然音阶中各音高位置的辅助记忆方法,就是所谓的“圭多手”。教师用右手食指指着张开的左手的不同关节教学生唱音程,拇指顶端为G,拇指关节处是A,拇指根部是B,其余四指的根部分别是c、d、e。f等等,特别是mi-fa之间的半音刚好位于四个手指构成的多边形的四角。几乎中世纪晚期或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教科书上到处画满了这个“圭多手”。


圭多手

1028年,约翰十九世(John XIX)主教听说了《辨及微芒》后邀请圭多到罗马来讲解。同年,圭多将那篇文章写成了韵文,并加入他的谱例,于是就成了具有教学意义的“教科书”;不幸的是,“Regulae rhythmicae”没能保存下来。后来他成为Camaldolite共济会隐修院的院长,可能死于1050年。

圭多给僧侣朋友迈克尔(Michael)的信中有一首已经失传的轮流吟唱,另一封信《关于歌手的无知》(Epitola de ignoto cantu)中提到,他作为理论家和教育家的成功不仅让他获得众人青睐,也成为牺牲品,他让歌手们成为”这个时代最愚蠢的人”。现在来看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是,圭多成功的引用用圣·约翰的赞美诗《Ut queant laxis》来作为六度音阶的教材。虽然后人总是把阶名唱法归功于他,其实这种方法并不是由他发明的,但是他对这种唱名法的建议和使用确实为今后视唱领域的革新扫清了道路。圭多的革新并非完全的创新,他的理论是建立在前人基础上的,但是他的改良足以让Smit von Waesberghe这样评价:“我们至今还处在圭多时代”。

阿雷佐的圭多网页:

http://www.arezzonotizie.it/Rubriche/ArteZoom/guido_monaco_uk.asp

翻译 逐鹿人

====

四线谱,六声音阶,圭多手,do,re,mi,fa,sol,la,…


Ut queant laxis resonare fibris Mira gestorum famuli tuorum, Solve polluti labii reatum, Sancte Ioannes.

So that your servants may, with loosened voices, resound the wonders of your deeds, clean the guilt from our stained lips, O Saint John.

ZT献给贝多芬(郑敏)

献给贝多芬

郑 敏

人们都在痛苦里哀诉

唯有你在痛苦里生长

在一切的冲突矛盾中从不忘

将充满希望的主题灿烂导出

你的热情像天边滚来的雷响

你的声音像海底喷出的巨浪

你的心在黑暗里也看得见善良

在苦痛的洪流里永不迷失方向

随着躯体的聋黯你乃像

一座幽闭在硬壳里的火山

在不可见的深处热流旋转

于是自辽远的朦胧降临

你心中 神的宏亮的言语

霎那间千万声音合唱圣曲

===

周末到书店里乱翻,翻到一首郑敏写的贝多芬,
便转到这里。

弥赛亚

弥赛亚

For unto us a child is born, unto us a Son is given; and the Government
shall be upon His Shoulder; and His Name shall be called Wonderful, Counsellor,
The Mighty God, the Everlasting Father, The Prince of Peace. — Isaiah.9.6

“我曾经是个病人
因为它而康复
我曾是幽暗中的囚徒
因他而得救!”

(一)

身如朽木,心如死灰
中风后的享德尔
偏瘫靠在沉重的卧榻上
徒然等候死神降临

演出因王室中断
西班牙战争接踵而来
广场人群集,呐喊,呼唤
歌剧院无人问津

怎样的音乐
能敌空荡荡乐厅的寒凉?
在这严酷的时节
泰晤士河冰封雪扬

Comfort ye!一句
台词,一句神性话语
撕开心灵的伤口
天门重新开启
茫茫黑暗一扫而尽
光明降临

水晶剔透的声音
音乐之泉映现
天使抖动银白羽翼
飞临你,抚慰你,救拔你
叮咚,滴水之恩
必当以涌泉还报!

话语,是他的话语
声音是他的声音
恩惠只能是他的赐予
要理解,要把握
高举它,赞美它,光明
倾泻……心旷神怡

要挥舞使之扩大
任清泉奔涌出江河大海
广阔,一如整个世界
呼唤它,歌唱它
一切山谷都要填平
救主即将来临

世间一切音
嘹亮之音,低沉之音
刚毅与柔顺之音
充满情感人的声音
甘美小提琴流泻的声音
羽键琴丝丝缕……

鹅毛笔下的乐谱
一个个音符如有神助
抑不住。惊涛骇浪
暴风雨中鼓帆疾驰的舟
斗室中鸣宇宙之音
光明在心中流溢

(二)

他曾被人们追随
随后又被抛弃,戏弄
可怜无比的人,
忍痛苦,经历忧患

任凭人鞭打他的背
脸颊上的胡须,由人拔
由人辱骂,吐唾沫他
蒙污垢,不掩面

苦难的灵魂,终于又
成就了意志的伟力
瘫患的身躯--又一次
成就复活的奇迹

音乐大能灼痛难忍
要倾泻,奔流,从心灵
脱颖而出,升入云宵
奔向创世者座旁

“Hallelujah!
我主全知全能
荣掌世界上万国万邦
直到永远永远
万主之主
万王之王!”

千军万民的融汇
历尽世间磨难
饱经忧患的人们啊
解除一道道桎梏
沐浴自由中
由衷雀跃欢喜

男声,女声,融汇
依次渐进,音响加强
音域逐渐扩大
激情潮水势不可挡
激荡,此起彼伏
尘寰隆隆震响

万帮彼此间争斗
民众尽谋算虚妄的事
世上君王一齐
阻挡我主,受膏者
看啊,帝之羔羊
背负全世界的罪

(三)

我知道他仍活着
末后,他必来地上
我肉体毁坏
灵魂必见上帝
基督从死人中复活
睡者初熟的果

死,你毒钓在哪?
你得胜的权势在哪?
死的毒钓是罪
罪的权势是律法
感谢主,使我们藉着
耶酥基督得胜

在亚当里众人死了
在基督里众人都复活
大哉圣羔羊之死
用宝血给我们挽回

权柄、富饶、智慧、
能力、尊贵、荣耀、
恩惠……尽归宝座中他
直到永远,永远

Amen!Amen!Amen!
赋格艺术延续,累积
升华,一座哥特大教堂
高耸入云。轰然声

充满,升腾,下降
音乐波涛,管风琴风暴
被联合一致人声气浪
一次次抛向天庭

充满所有空间
直至这赞美歌声汇合
所有天使歌唱,无穷涌动
震撼,桁架纷坠落
天堂与人间合一!

11/22/2007

===

今天是圣诞夜,我把这首诗磨出来,给咖啡里添点喜气。

又是一位音乐家的故事,旨在学习。


For unto us a child is born, unto us a Son is given; and the Government
shall be upon His Shoulder; and His Name shall be called Wonderful, Counsellor,
The Mighty God, the Everlasting Father, The Prince of Peace. — Isaiah.9.6

以赛亚书Isaiah.9.6, 因为有一个婴孩为我们而生,有一个儿子赐给我们;
政权必担在他的肩头上;他的名必称为“奇妙的策士、全能的神、永恒的父、
和平的君。

&&&&&

上回谈过佛教中佛陀的十大称谓:如來 應供 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
世間解 無上士 調禦丈夫 天人師 佛 世尊

这么多名称,都是为了人们不同的称道,赞美诗的韵?

而耶酥的正规非正规称谓真是数不清,除上面的奇妙的策士、全能的
神、永恒的父、和平的君等,还有主,圣子,人子,救世主,受膏者,
弥赛亚,帝之羔羊,和平王子,坐宝座的,众王之王,神,他,我也
数不清。

咖啡里的基督徒或喜欢圣经的应该能添一些。

MERRY CHRISTMAS!

英前首相布莱尔皈依天主教(BBC)

英前首相布莱尔皈依天主教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皈依天主教。他过去信仰新教圣公会。据报他在英国一个教堂受洗。

布莱尔周五(21日)受洗成为罗马天主教徒,私人弥撒仪式由罗马天主教枢机主教奥康纳主持。

布莱尔夫人谢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最近一直有揣测认为,布莱尔卸任后改信天主教。

布莱尔的发言人证实这位前首相已经皈依罗马天主教,并表示这是一件家庭私事。

预计英国天主教会枢机主教奥康纳对布莱尔皈依罗马天主教表示欢迎。

英国唐宁街首相府拒绝对此事发表任何评论。

目前布莱尔担任中东问题特使。他6月23日在梵蒂冈晋见罗马教皇本笃十六世并进行了私人会谈,这是布莱尔任期内最后一次与教皇的会面。

布莱尔说,在他决定是否派英军攻打伊拉克过程中曾经祈祷上帝。

布莱尔的4名子女和妻子都是天主教徒,1997年布莱尔当选首相前,全家人经常到伦敦伊斯林顿的教堂参加弥撒。

布莱尔上台执政后,在前英格兰与威尔士天主教枢机主教建议下,改为参加私人弥撒。

有报道说,布莱尔主政期间维持国教徒身分的原因,主要是避免改信天主教可能衍生的问题。

部分律师认为,根据1829年通过的”解放法”,虽然给予天主教徒更多的民权,但仍不准首相由天主教徒担任,布莱尔应是依此避免在任内受洗成为天主教徒。

====

这真好,政治宗教两不误!

前回说朱尼亚尼天主教,估计也得变变,没有宗教不行。另外我觉得
西方人精力充沛,往往一生相信三四个宗教才够。

西方有一些佛教徒,也是把佛教各宗信了个遍,又回归天主!

大哉天主!

白茅

白茅

山中有树
水里有鱼
农田一望无际
秧苗绿

白茅抽芽
田埂上
拔新嫩苔穗
甘之如饴

农家的孩子
打赤脚
采野果,野炊
鱼虾蟹贝

冰霜天
草根肥
冻红了双手
小馋嘴

年关将近
年关将近

12/18/07

===

童年拔食白茅穗,挖白茅根。总还是嘴馋。

又一首小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