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December 2004

世界主要大地震

里斯本地震:

  发生于1755年11月1日的里斯本地震,是迄今为止欧洲最大的地震。地震发生在距里斯本城几十公里的大西洋海底。里斯本城破坏极其严重,死人约7万,其中许多人是由于震后引起的一连串十余米的海啸致死的。这次地震引起海啸近30米高,袭击了里斯本海岸,并使英国、北非和荷兰的海岸都遭受损害。甚至在中美洲也观测到相当大的波浪。此震发生后过了214年,即1969年2月28日,在这个海域西边又发生8级大地震。18世纪前欧洲神学界势力较大,不许人们研究地震。里斯本地震后,欧洲的地震研究才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喀拉喀托火山地震:

  发生于1833年8月27日的喀拉喀托火山地震是历史上最大的火山地震。它位于爪哇岛与苏门答腊之间的巽他海峡。火山爆发时喷出大量气体和火山灰,烟柱上升高达27公里。火山灰进入80公里高空的平流层,环绕全球。一年以后仍留在空中,并在欧洲造成“薄暮晚霞”的现象。火山喷发时震动很强烈,它振动海底引起巨大的海啸,在苏门答腊和爪哇造成很大的破坏。高达22米的巨浪袭击了巽他海峡北侧,将停泊在岸边的贝鲁号军舰抛起9米。爪哇有些地方,巨浪高达35米。波浪自巽他海峡的南口向印度洋扩散,在斯里兰卡浪高仍达2.4米,向西到澳洲西海岸余波也有1.5米至1.8米高。海啸巨浪以每小时三百五十英里的速度,朝着大西洋北进,抵达法国沿岸,在北大西洋的英吉利海峡,波浪还留下了几厘米高的记录。在32小时内,波浪绕过了半个地球,沿途至少有五十艘以上的船只毁于巨浪。死于这次火山、地震和海啸的人数达到了36400多人,财物损失不可数计。

美浓尾张地震:

  地震发生在1891年10月28日,震中在岐阜县,震级为7.9级,也有定8.4级的。此震在浓尾平原造成甚大,有感范围波及日本绝大部分地区。极震区地面断裂约80公里长,沿着这个断层的垂直错动和水平错动都很明显。靠近断裂带一定范围内震害甚为严重,然而在距断层 10公里以外就大大减轻。这次大震前几年内震中区有明显的小震活动。据记载地震时地面上的断层错动是在人感到振动四、五次后发生的。这说明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要比断裂传播速度快。由于这次大地震的发生,日本政府和学术界开始重视对地震现象和震害的研究,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研究机构--震灾预防调查所。

旧金山地震:

  这次大地震发生于1906年4月18日,是美国迄今为止破坏最严重的一次地震,震级约为8.3级。在10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感到地震,估计有2000多人死亡,震后的破坏并不是直接来自地震本身,而主要是震后火灾引起。这次地震是沿着著名的圣安德烈斯大断层发生的。在地面上造成的断裂错动达400多公里长,其错动方式几乎是平推的,有些地方水平错动幅度达7米,而垂直错动幅度甚微。这次地震的破坏区沿断裂带延伸很长,但离开断裂带50公里就看不到破坏了。由于地震前后横跨断层有重复三角测量资料,从而得到了震前震后震源断层变形和位移的资料。据此,里德(H.F.Reid)提出了著名的弹性回跳理论,建立了地震是断层突然错动形成的学说。

对1906年旧金山地震的研究使现代地震学产生了一个飞跃

关东地震:

  地震发生在1923年9月1日,震中位于日本东京附近60-80公里的相模湾,震级为8.2级,震源深度较浅。日本首都东京和全国最大的港口横滨差不多完全被破坏,灾情严重,所以引起了日本的重视。这次地震激励着日本地震学界积极开展地震预测和抗震研究。这次地震的次生灾害(如火灾)特别严重,加之适逢大风天气,风助火势,使城市陷入一片火海,加重了人员的伤亡。共有10余万人在这次地震中丧生,其中有许多人虽逃到广场,仍被四面大火包围而毙命,有一百多万人震后无家可归。地震前几分钟曾在验潮仪上观测到明显的长周期波动。这次地震由于损失巨大和政府救灾不利,导致日本内阁倒台。

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导致日本政府倒台,这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因赈灾不利倒台的政府

智利地震:

  地震发生于1960年5月到6月内,震中在康塞普西翁。这次地震有两个很突出的特点:一是接连发生了3个大于8级的地震;二是海波浪波及甚远。从5月21日至6月22日的一个月时间内,共发生过10次7级以上的地震,其中3次超过8级。5月22日的地震,震级达8.9级,是迄今为止强度最大的地震。这次地震破坏最重的地区是从圣地亚哥到蒙特港等地。地震时产生的海啸越过太平洋,日本海岸遭到的海啸浪高达4米,毁了沿岸15个村庄,造成巨大灾害。另外,这次地震时发现震中区天然土上的烈度为VII度,而人工充填的不结实的地表土其烈度可达XI度。通过这次地震,求得了地震时破裂传播速度可达每秒数公里。由于此震甚强,它激起了的地球自由振荡。

新泻地震:

  发生于1964年6月16日,震级为7.5级,震中位于距离新泻码头60公里的海底。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砂土液化造成了严重的震害,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地基砂土液化,使楼体倾斜。因此引起人们对砂土液化问题的进一步注意划有关紧这次地震的强震记录中发现了周期为6秒的地震波,其加速度也相当大。

新泻地震引发了奇特的液化现象

阪神地震:

  发生于1995年1月17日,震级为7.6级,这个地震是迄今为止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的地震,地震造成6000多人死亡,使号称防震设施最好的日本遭到严重打击,许多经过抗震设计的立交桥、高层建筑、高速公路被破坏,地震引起的商业中断等经济损失总和达1000亿美元,相当于此前20年地震损失的总和。

阪神地震对号称抗震措施最好的日本是一个打击

伊兹米特地震:

发生于1999年8月17日凌晨,地震位于地震频发的北安纳陀利亚断层上,震级为7.4级。这次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主要原因是当地建筑物抗震性能较差,在震时倒塌的楼房压埋了许多人。

=====

这里忘了提阿拉斯加大地震,我来补充一下:

在一九六四年,阿拉斯加地震,并引发海啸,大片土地房屋位移。

根据美国地质勘探局网站公布的资料,自1900年以来世界各国遭遇的最强烈地震是1960年发生在智利的地震,震级达到了里氏9.5级,随后分别是发生在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1964年,里氏9.2级)、阿拉斯加安德烈亚诺夫群岛(1957年,里氏9.1级)和俄罗斯堪察加半岛(1952年,里氏9.0级)的大地震。

还有唐山。

珍珠女本生

珍珠女本生

航海人的花园就筑在梦幻里
梦幻里有许多古远的传奇
这是商人们在归海途中遇到的事
说得千真万确,也仿若传奇

突然从海浪背面涌起一座岛屿
岛屿上有一棵传说的如意树
树上生珊瑚美丽枝节,放射异彩
翡翠叶、玉髓花和吉祥果实

有一位少女坐在如意树下
她怀中抱一把贝壳烙的琵琶
在商人们还没有缓过神来的瞬间
少女放下琵琶,含着笑说话:

“海上商旅啊,远方的客人
欢迎你们光临我海蜃珍贝的国家!
这里既没有城市,也难寻高楼
我是海蜃家族中最小的女儿”

椰子招唤槟榔,芒果树林金黄
田野上甘蔗与巴蕉茁壮成长
玛瑙状的吉祥果映着天空的云彩
海风飘散出令龙流涎的浓香

船队缓缓靠岸,商人们惊慌:
面对这金碧辉煌不知如何作答
“船队多次来往未遇见这般岛屿
传说万万千没听说海蜃女儿”

海蜃的女儿穿着织绣的裙裌
流水线的腰身,如削葱根的指甲
脚上着蹑金丝鞋,头发上卷玳瑁光
耳垂海月坠,张开口齿说话:

“我曾经居住过许多海蜃躯壳
直到有一回,我投生进珍珠母内
在海底翩翩起舞,编织紫云梦
无意间一颗小石粒陷入肉躯

“我痛苦,我悲伤,我使尽体力
也摆脱不了肉躯上这一只颗粒
我每日流泪,都流淌在这小东西上
为这颗小石粒唱诅咒的歌曲

“伤口与小石间筑了一层粘膜
歌曲声再把梦幻般的紫蜃光泽镀
从此后姊妹们唤我作‘珍珠女’
小石粒被痛苦化作一颗宝珠”

商人们听到这,才缓过神情
但对于这“珍珠女”还是一知半解:
“那姑娘是怎么化成这女子身?
或者你本来是龙王一位闺女”

“我怀抱的珍珠既大又美丽
夜夜在闪光:闪烁出各色光耀
不幸被采珠人采了献给南海观音
观世音用它来织成一件璎珞

“璎珞用金丝线,穿木槵子珠
孔雀绿、石榴红、琥珀与象牙贝
黄玉、蓝碧玺、鸡蛋石与猫眼
正中镶上这一颗夜明的珍珠

“观音菩萨织这件百宝璎珞
只为了东海上有一位玛祖娘娘
观音娘娘给玛祖娘娘把璎珞戴上
嘱托她给海洋上的渔商护航

“有一天玛祖遇见一队渔民
在台风的波浪中,早已迷失航向
这时候她又请求海龙王与风神
快施予渔民风平浪静的阳光

“海龙王风神不想一味允诺
这回一定要玛祖许以重金作酬
他们知道玛祖有件镶百宝的璎珞
璎珞上有一颗稀世的夜明珠

“这个让玛祖有些左右为难
照理来说她不应该吝惜任何财物
可是这璎珞是观自在赠的信礼
怎么可以轻易把它送了别人?

“可是风神兴风、龙王作浪
把海面的渔船都冲掀到浪尖上
渔民虔诚跪祷、妇孺在渔村焚香
大海上险情随时都可能发生…

“这时玛祖把璎珞投入海洋
好让风神与龙王停息这场风浪
远方观音大士,默念了几句咒语
璎珞化一片岛屿,风平浪静”

商人们听到此,叹一声惊险
多亏这两位女菩萨的一番苦心
但是他们更痴迷这“珍珠女”的事
想知道这位奇女子如何化身

“海面船泊静,岛屿泛金光
渔民们不敢登岸,因为没有人烟
是这珍珠饱含我灵魂血泪因缘
观音允许我在此还魂附女身

“也不知道那一刻如何临降
只觉得海面涌起一只巨大砗磲
轻风吹过泡沫,化身出一位女子
这巨大蚌壳身躯烙化成乐器

“以筋腱作琴弦,壳身作琴面
伴着我来唱往日心酸的歌曲
为海上来往的各类生灵排忧解难
这就是这海岛和卑女的本生”

商人们松了口气,不再惊慌
只请求珍珠女唱一支往日的歌曲
姑娘轻拨琵琶,目送夕阳西下
张开喉咙唱起了动人的旋律:

“童年的天空,蓝紫色的云
我青春的梦幻披一件霓裳羽衣
为什么从此后我有了这么多伤悲
只因不留意,被你刺伤了心

我每日都在流泪,每日都后悔
只为了把心槛上的伤口抚平
到如今我把抚慰伤悲当作了生命
何时你成了我生命中的唯一”

歌声随夕阳的余辉渐渐远去
海岛上映现的各种亮彩也已消隐
这时商人们才算真的明白过来
眼前的美景顿失,如梦境遇

航海人的花园就筑在梦幻里
梦幻里有了一座精美岛屿
岛屿上有一棵如意树,一位少女
少女伴着琵琶唱动人的歌曲

2004/12/16

=====

从巴塔戈尼亚回来,我又想到了海的主题。读书中说,科勒律治的老
舟子吟取自于一次合恩角附近的海难,爱伦坡亦有着笔。可见老外的
好奇心还是很强的。。。

这是给大家新年的礼物,只因为南亚一带地震海啸,而我故事的预设
地就在那一带,急着把这首诗拿出来也为了示一点意。

阿弥陀佛!

“本生”在佛教里是指因缘,故事,所谓鹿王本生,象王本生之类。

贴在这里,望大家指正!

是谁杀害了张纯如?

是谁杀害了张纯如?

南方周末   2004-12-23 15:14:47

  □孙隆基

  中新社消息:

  以《南京大屠杀》一书闻名的华裔女作家张纯如(Iris Chang),11月9日被路人发现用手枪在加州洛斯盖多自杀于汽车内,年仅36岁。

  张纯如是出生在新泽西的第二代美国华裔,从伊利诺大学毕业后,曾在美联社和《芝加哥论坛报》当记者,后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写作学位,由此开始全职写作和演说。张纯如的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她擅用新颖独特的手法描述华人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揭示鲜为人知的中国历史和美国华人史的重要史料,其《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九三七年南京浩劫》、《在美国的华人》等作品都深具影响力。特别是一九九七年出版的《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九三七年南京浩劫》描写了日军在南京强奸、虐待、杀害大批中国平民的详情,被《纽约时报》列为推荐读物,被书评称为年度最佳书籍之一,据说她也因此受到日本极右势力的恐吓。

  张纯如的死因官方说是自杀,为大家接受的理由则是患忧郁症。真相是否如此?或许根本不该问。不论到了何时,能为大众接受的都是他们能理解的说词。我在这里也不想寻根问底,只是指向一个少为人知的方向。持忧郁症说者总会提及作家群自杀率偏高,但张纯如不是文艺作家,而是通俗历史的著述者,她吞枪自尽时还在收集第四部著作的材料,因创作灵感枯竭乃至寻死云云根本说不通。她的身份甚至可以说是调查员,是否该从易造成调查员的死因上去推敲?

  1999年,一名淫魔David Parker Ray在美国新墨西哥州落网。这名拜魔鬼教的教主曾绑架多名妇女,带回他的“玩具箱”———一辆停泊在湖滨的住屋车里施行性刑罚。他被捕后的一周,一群联邦调查局人员聚集在魔窟里观看Ray自制的录像带,只见一名全裸的女子被捆绑在刑床上,Ray则用一根赶牛用的电棒捅入她的阴户,那个全身最细嫩敏感处居然有烟冒出来,受害者到后来七孔流血昏死过去。当联邦调查员鱼贯走出魔窟,就有数人开始呕吐。但他们却留下了Patty Rust女士一人在里面工作下去。

  Rust女士的职责是把犯案现场的证据制图。在这间投资了十万美元营建的“玩具箱”里,放置着一张由妇科诊视专用床改装的刑床、一架昂贵的三足架录像机。从天花板上吊下一台闭路电视,让受害者观看她自身受刑的部位。刑床下有滑轨,刑床则由电钮调整高低和伸缩。还有用来电击乳房和私处的电索。地上有一台手提发电机,用来推动一根15英寸长粗大的塑料阳具。右墙上挂满刑具:锁链、鞭子、皮带、手铐脚镣、钢针、夹钳、鱼钩、乳尖夹子、金属奶罩、打烙印的铁条、用各种材料做的假阳具。左边衣架上挂着一块书写板,是Ray的作业表,上列多年来受害者名单、被绑架日期与受刑次数,最高有达53次者。左墙上一块布告板上钉满了女人各种被绑姿势的照片,有的分明在惨叫,此外就是Ray构想各种用刑花样的绘图。

  Rust女士很称职,她单独在魔窟里工作了4天,把各种刑具都用炭笔制成详图。她把成绩交给了上司,就驾车回远在得州的家。当天晚上,Rust夜不能寐,跑到楼下去吞枪自尽,才36岁。一般来说,女性极少用枪自杀,因此,张纯如的死法与Rust的雷同,就颇耐人寻味——我们须从心灵深受终极残暴濡染这上头寻答案。

  张纯如自己承认:在写作《南京大屠杀》那段期间,每天都接触到大量日军暴行录,精神上受了很大的创伤,常患失眠和忧郁,掉了很多头发,成书时体重锐减。书中插图都是避重就轻的,唯恐太露骨许多公立图书馆会拒绝把书列于架上,她自己过目的则是另一回事。

  张女士死年36,离出书已七载,南京大屠杀也是大半个世纪的陈年旧账。但今日阅读起来仍像一部酷刑百科全书:砍头、活焚、活埋、在粪池中溺淹、挖心、分尸、在肉体上浇硫酸、用军犬咬死、先奸后杀、剖腹取胎、割乳房、割生殖器、用刺刀捅入阴户、强迫儿子强奸母亲、父亲强奸女儿、兄强奸其妹,日军奸淫妻子逼令丈夫观看,等等。如今有日本人说受害者没有30万之众,但干这种事,减为30人就不妨了吗?

  时至今日,我们对人性最阴暗面认识仍不足。美国地广人稀、行动自由、尊重隐私,这类案件遂层出不穷,且已成大众文化的戏目。但在过去的独裁政权底下,受法治社会制裁的性虐待狂罪犯就成为在国家刑讯室里任职的公务员。过去几千年践踏人权的漫长岁月里,曾产生多少荒淫君主且不说,在某些时代,性淫虐根本就是制度化的大众文化。常见“人类文明史”之类教科书用古罗马竞技场的遗址作封面。但在古罗马,竞技场不只是用活人来喂狮子的地方,还常上演当众阉割和把具异国风味的女奴赤裸捆绑让众人施淫之类的“康乐”节目。既云人类文明史,自然说不上“不人道”,称其为“兽道”倒是对动物的一种侮辱。

  在今日的市场经济里,萨德侯爵的性幻想是销路极广的商品。越自由的社会,黄色报业也越发达,对强奸案的报道也越绘影绘声,而广大的读者也越看得津津有味。在自由尺度最宽的社会里,春宫影画亦最能尽情把性暴力虚拟化,以满足广大观众的性幻想。深入人类心理看真切一点,不论男女都有性虐待和性受虐的幻想,只不过在常情底下程度较轻微,也少化为行动。但它总有集中爆发的机缘,而不论多强韧的心灵,在面对这个无边的黑暗时,都有被摧折的可能。

  (作者为美国孟菲斯大学历史系教授)

=====

这篇文章作者虽是历史学家,但很有现代意识。他写的东西我不很懂
,但这恐怕有些真实。

如果觉得与节日气氛不合,倒胃口,我道个歉!

Merry Christmas (John Lennon)

Merry Christmas

http://www.john-lennon.com/happyxmas.ra

So this is Christmas
And what have you done
Another year over
And a new one just begun
And so this is Christmas
I hope you have fun
The near and the dear ones
The old and the young

A very merry Christmas
And a happy New Year
Let’s hope it’s a good one
Without any fear

And so this is Christmas War is over
For weak and for strong If you want it
For rich and the poor ones War is over
The world is so wrong Now
And so Happy Christmas War is over
For black and for white If you want it
For yellow and red ones War is over
Let’s stop all the fight Now

A very merry Christmas
And a happy New Year
Let’s hope it’s a good one
Without any fear

And so this is Christmas War is over
And what have we done If you want it
Another year over War is over
And a new one just begun Now
And so Happy Christmas War is over
I hope you have fun If you want it
The near and the dear one War is over
The old and the young Now

A very merry Christmas
And a happy New Year
Let’s hope it’s a good one
Without any fear

War is over if you want it
War is over now

=====

我觉得列侬后期的摇滚既很大敢,也不媚俗,歌艺真到了很高的境界
。比那几个甲壳虫强得多,且随意处高过迪伦。

我现在对列侬被歌迷击杀的事有些疑虑。谁手头有这方面的材料?

再来一首吧:

Give Peace A Chance

Ev’rybody’s talking about
Bagism, Shagism, Dragism, Madism, Ragism, Tagism
This-ism, that-ism
Isn’t it the most
All we are saying is give peace a chance
All we are saying is give peace a chance

Ev’rybody’s talking about
Ministers, Sinisters, Banisters and canisters,
Bishops and Fishops and Rabbis and Pop eyes,
And bye bye, bye byes.
All we are saying is give peace a chance
All we are saying is give peace a chance

Let me tell you now
Ev’rybody’s talking about
Revolution, Evolution, Mastication, Flagelolation, Regulations.
Integrations, Meditations, United Nations, Congratulations
All we are saying is give peace a chance
All we are saying is give peace a chance

Oh Let’s stick to it
Ev’rybody’s talking about
John and Yoko, Timmy Leary, Rosemary, Tommy smothers, Bob Dylan,
Tommy Cooper, Derek Tayor, Norman Mailer, Alan Ginsberg, Hare Krishna,
Hare Krishna
All we are saying is give peace a chance
All we are saying is give peace a chance

现在网上免费的MP3 Link 愈来愈难找了!

=====

前些天伊拉克爆炸又爆炸,有许多美国人遣责伊拉克人从来不珍惜自
己的生命,这让我有些纳闷了。

我写不出诗来(也曾想学波德莱尔的腐尸写一首碎尸,象毕加索的那
幅画,其实爱太阳的笔会很好的!)。

但我还是试着学习巴蕉翁的俳谐来两句牢骚俳不谐:

=====

看碎尸怎么说?

过节啦
大家都在唱着圣诞歌

忽然,电视里一声爆炸
血肉横飞
碎尸万片…

天堂中有福的人们呀
在观赏
在咒骂

寒风沙吹过谁破碎的家园
破碎的身心!

既然哟
你从不把别人的性命当一回事
别人怎么可以?

2004/12/22

二零零二年的社??W(廖?ヌ)

二零零二年的社會學

廖偉棠

呵﹐憤怒還需要更大嗎﹖
罵人還罵得不夠
– 柏樺

一八二三年﹐拜倫發言﹕
“請說說在那海峽中
現在是什麼潮流﹖有的死﹐有的飛﹐
  有的擱淺大陸﹕只怪時光把人催。”
但沒有什麼的﹐時光還在拷問這一切﹐
沒有什麼的﹐獄卒還在減肥。

“哪裡是生我的這個世界﹖”
  二零零二年﹐憤怒還在唐璜
或一個民工的身上發炎。
  周作人都忍不住了﹐更別說
馮文炳。就是要說出一個道理來﹗
“傻逼”二字被學生涂在紅牆上。

這不是抒情的問題﹐
  被勞動者壓在身下的妓女要求雄辯。
大街上放眼望去﹕經濟在跳水﹐
  泳池中的百姓成為資產的姓名。
一個左派帶?自由主義者的面具
委曲求全﹕中國的未來要求他獻身。

這也不是敘事的問題﹐
  賦格曲總是缺乏最關鍵的一個音。
不幸的人就拿朋友開涮﹐
  因此遭殃的有貴州的火鍋店﹑
社會主義家庭和安利集團﹐
傳銷經理們不要急﹐個人的史詩正要開展。

上層建築搖搖欲墜﹐
  但還經得起東風吹﹑戰鼓擂。
經濟基礎能決定什麼﹖
  一個人扳壞了一根衛生筷子。
乾脆就伸進領導的耳朵掏挖吧﹐
乾脆再灌輸《資本論》直到他酩酊大醉。

下崗者在地鐵口吹簫﹑蹦迪﹐
  他滿足了新陳代謝又養活了自己﹐
也沒什麼不好的﹐我們總不能整天價
  斗自然﹑斗社會﹐把老技藝一再比試。
這個世界到底誰怕誰﹖
人民越級上訪﹐泥瓦工後面緊追。

國際勞動節需要本地的旅遊熱﹐
  就像故宮需要皇帝的新衣。
穿西褲蹬球鞋的旅客們來到這個世界﹐
  每一個毛孔都淌滴?血﹐
畢竟只有外國人被剝削﹐
套子已被套上﹐這是又一個安全的五月﹗

生產關係勒了一道道繩索
  它安慰?你﹕打的只是一個活結﹐
但那最後一環的﹑那被勒得死死的
豬﹐在停車場的月光中夢見了故鄉的霜雪。
游子歸不歸﹖小幹部在首都拍照留念﹕
他身後是被環球公司收購的農業。


日益迫切的﹐是人民的精神需求問題﹐
  幸好一張吱吱嘎嘎的床給他們
滿足了一切。接?要操心的
  只是小夥子和老太太的鄰里關係﹐
女大學生的世界觀就在飛短流長中
形成﹐驕傲得像一隻喜鵲。

但是女大學生們還需要
  擠擠你們的粉刺﹗否則那一層紙
就要捅破–“前衛”頂?“後搖”﹔
金屬迷的身邊睡?朋克。
青春的可能性是無限的–
比如﹐他可以選擇跳進任一個老頭的軀殼。

老年人也不能說沒有希望﹐
  小數人可以揮手向上﹐剩下的
也可以甩手練功。中年人正在浪尖
  趕上這一撥了﹐快要掉下去了﹐
拼了命大嚎一聲﹗帶點眼淚–
他臉上的嫵媚﹐不需要化妝。

啊﹐到底是什麼回事﹖
  到底什麼地方捅了漏子﹗
社區當然還在建設﹐主席已經題字﹕
  運動回到本位﹐向游戲伸張。
當然這一切阻擋不了妓女從良﹐
也阻擋不了一個國家獻出他的色相。

“媽的﹐”誰在低聲咒罵﹖
  層層疊疊的塵埃封住我的眼﹐
可我還能看見﹐一個肥胖的幽靈
  它游蕩在中國上面。
臃腫的麵團﹐世人急于投身–
現在﹐就差你這一份﹗

詩人們不妨提筆書寫﹐抑抑揚﹑
  揚揚抑﹐都無所謂﹐
反正就湊個韻腳﹑補充一下色彩﹕
  名畫家﹑地產商們都已迫不及待。
批判捲起軟刀子像捲起舌頭﹐
這用作出口的祖國﹐現在正吞吞吐吐。

可我還看見﹕青年的慾望受寵﹐
  祖國正加緊更換它的美國零件﹐
那隻手它修改到我的胃裡來了﹐
  那隻手它提起我的右腳踢向我的左腳。
老炮和小炮們﹐你們得趕緊﹗趕緊﹗
趁?九十年代生的小孩們還在撒歡。

理想主義受辱了﹐工農兵也要長嘆–
  畢竟﹐我們都屬於同一個老舊的階層。
愛琴海的光輝﹑長城盤卷
  那又算什麼﹐現在我往身上一掐
就掐出三個行割禮的網管﹐
個人的史詩開始了﹐奧德修斯已來到岸邊。

那就跳下去吧﹗在這渾水中撈一把
  管它是垃圾﹑還是金砂。
十二個老頭站在懸崖上狠狠的吐痰﹐
  巴黎塔頂的鷹頭獅也比不上他們的威嚴。
跟不上來的人﹐請和我一起
在黃昏中收拾新中國的破爛﹕

這是一個彈殼﹑這是一把鏽劍﹐
  氤氳世界猶如一大泡影。
劈哩啪啦﹐眩暈的人
  請把你的小號抬高﹑再抬高一點﹗
西蒙或者老張﹑蘇珊還有美娟﹐
把褲子脫下–我們要經歷一個天堂了﹗   

=====

今天早晨随便翻了上期《今天》,里面有一首类似呐喊的诗,冠其名
曰“社会学”,不知各位读了感觉如何?

腐 尸(波德莱尔)

腐 尸

爱人,想想我们曾经见过的东西,
在凉夏的美丽的早晨:
在小路拐弯处,一具丑恶的腐尸
在铺石子的床上横陈,

两腿翘得很高,像个淫荡的女子,
冒着热腾腾的毒气,
显出随随便便、恬不知耻的样子,
敞开充满恶臭的肚皮。

太阳照射着这具腐败的尸身,
好像要把它烧得熟烂,
要把自然结合在一起的养分
百倍归还伟大的自然。

天空对着这壮丽的尸体凝望,
好像一朵开放的花苞,
臭气是那样强烈,你在草地之上
好像被熏得快要昏倒。

苍蝇嗡嗡地聚在腐败的肚子上,
黑压压的一大群蛆虫
从肚子里钻出来,沿着臭皮囊,
像粘稠的脓一样流动。

这些像潮水般汹涌起伏的蛆子
哗啦哗啦地乱撞乱爬,
好像这个被微风吹得膨胀的身体
还在度着繁殖的生涯。

这个世界奏出一种奇怪的音乐,①
像水在流,像风在鸣响,
又像簸谷者作出有节奏的动作,
用他的簸箕簸谷一样。

形象已经消失,只留下梦影依稀,②
就像对着遗忘的画布,
一位画家单单凭着他的记忆,
慢慢描绘出一幅草图。③

躲在岩石后面、露出愤怒的眼光
望着我们的焦急的狗,
它在等待机会,要从尸骸的身上
再攫取一块剩下的肉。

——可是将来,你也要像这臭货一样,
像这令人恐怖的腐尸,
我的眼睛的明星,我的心性的太阳,
你、我的激情,我的天使!

是的!优美之女王,你也难以避免,
在领过临终圣事之后,
当你前去那野草繁花之下长眠,
在白骨之间归于腐朽。

那时,我的美人,请你告诉它们,
那些吻你吃你的蛆子,
旧爱虽已分解,可是,我已保存
爱的形姿和爱的神髓!
               
钱春绮译

据普拉隆所述,此诗约作于一八四三年以前。直接
发表于初版《恶之花》。诗中的爱人指让娜·迪瓦尔。
本诗对路旁的尸体作写实的描绘,诗人并常在酒店和画
室中朗诵,因而使他以“尸体文学的诗人”而闻名于世。
原题Une Charogoe,我国文献中多译作“死牲口”或
“死兽”,此处应为一“女尸”。

#1指苍蝇嗡嗡地飞,蛆虫窸窸窣窣地钻动。

#2以上所述均为过去所见,现在回想起来,只留下梦
影而已。

#3波德莱尔曾批评当时的风景画家不重视凭记忆作画,
见《现代生活的画家》中《记忆的艺术》。

====

昨天讨论现代诗,今天的转来波德莱尔的一首腐尸,分析分析。

这里还有不少:

http://www.lyrist.org/dashi/baudelaire/

这是法语原文:

Une Charogne

Rappelez-vous l’objet que nous vîmes, mon âme,
Ce beau matin d’été si doux:
Au détour d’un sentier une charogne infâme
Sur un lit semé de cailloux,

Le ventre en l’air, comme une femme lubrique,
Brûlante et suant les poisons,
Ouvrait d’une façon nonchalante et cynique
Son ventre plein d’exhalaisons.

Le soleil rayonnait sur cette pourriture,
Comme afin de la cuire à point,
Et de rendre au centuple à la grande Nature
Tout ce qu’ensemble elle avait joint;

Et le ciel regardait la carcasse superbe
Comme une fleur s’épanouir.
La puanteur était si forte, que sur l’herbe
Vous crûtes vous évanouir.

Les mouches bourdonnaient sur ce ventre putride,
D’où sortaient de noirs bataillons
De larves, qui coulaient comme un épais liquide
Le long de ces vivants haillons.

Tout cela descendait, montait comme une vague
Ou s’élançait en pétillant
On eût dit que le corps, enflé d’un souffle vague,
Vivait en se multipliant.

Et ce monde rendait une étrange musique,
Comme l’eau courante et le vent,
Ou le grain qu’un vanneur d’un mouvement rythmique
Agite et tourne dans son van.

Les formes s’effaçaient et n’étaient plus qu’un rêve,
Une ébauche lente à venir
Sur la toile oubliée, et que l’artiste achève
Seulement par le souvenir.

Derrière les rochers une chienne inquiète
Nous regardait d’un oeil fâché,
Epiant le moment de reprendre au squelette
Le morceau qu’elle avait lâché.

— Et pourtant vous serez semblable à cette ordure,
À cette horrible infection,
Etoile de mes yeux, soleil de ma nature,
Vous, mon ange et ma passion!

Oui! telle vous serez, ô la reine des grâces,
Apres les derniers sacrements,
Quand vous irez, sous l’herbe et les floraisons grasses,
Moisir parmi les ossements.

Alors, ô ma beauté! dites à la vermine
Qui vous mangera de baisers,
Que j’ai gardé la forme et l’essence divine
De mes amours décomposés!

— Charles Baudelaire

这里是其出处,还有三种英文翻译:

http://www.fleursdumal.org/poem/126

波斯文学(张鸿年)

波斯文学

指以波斯语(即达里语)创作的文学。9世纪初,伊朗东北部霍拉桑地区最早出现波斯语文
学作品。此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伊朗为中心,在今苏联的高加索和中亚地区,阿
富汗、印度北部以及地中海东岸都有著名的波斯语诗人和作家。

  早在公元前 6世纪,伊朗法尔斯地区的部族酋长居鲁士就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大帝
国阿契美尼德国家。公元3世纪以前,在伊朗西南部通用的是古波斯语(楔形文字),在
伊朗西部克尔曼沙阿附近山上雕刻的关于国王大流士(公元前521~公元前485在位)业
绩的文字就是古波斯语;在伊朗东北部通行的是阿维斯陀语,在祆教经书《阿维斯陀》
中,已经有了萌芽状态的诗歌。波斯安息王朝建立以后(公元 250以后),在伊朗通行
的是中古波斯语,即巴列维语(北巴列维语)。萨珊王朝时期(224~651)通行的是萨珊
巴列维语(南巴列维语)。萨珊巴列维语有丰富的文献资料保留下来。其中有许多宗
教、地理、历史和文学著作。中世纪波斯语文学鼎盛时期许多作品的雏型可以追溯到
早期巴列维语文学。比如已经失传的巴列维语《列王纪》,就是10世纪菲尔多西创作史
诗《王书》的基本素材。《一千零一夜》也是渊源于巴列维语故事集《一千个故事》。

  7世纪,阿拉伯人灭萨珊王朝,把伊朗置于政教合一的哈里发国家的版图之内,阿拉
伯语成为官方语言。但是在此后的 300年内,巴列维语仍在伊朗通用,并有新的著述出
现。 8世纪末,巴列维语与伊朗中西部一支方言融合,逐渐产生了一种新的语言,即达
里波斯语。到10世纪达里波斯语已经取代了巴列维语,成为伊朗人民通用的语言。

  在阿拉伯哈里发统治时期,伊朗在政治上丧失了独立地位,伊斯兰教取代了伊朗的
祆教,成为伊朗人民主要的宗教信仰。伊朗人通过阿拉伯文的翻译,较前更为广泛地接
触到希腊的哲学和科学著作。波斯诗歌采用了阿拉伯诗的韵律(阿鲁兹),波斯散文吸
收了阿拉伯散文中韵文(萨治)的表达方法,这是这两大民族密切接触的结果。

  处于异族统治下的伊朗强烈要求民族独立,这一愿望反映到政治领域就产生了“舒
毕运动”。推动和赞助这一运动的人士主张非阿拉伯穆斯林和阿拉伯穆斯林享有平等的
政治地位,宣传波斯文明高于阿拉伯文明。“舒毕运动”是波斯文学兴起和发展的政治因
素。

  由于伊朗人民不断举行起义和上层统治集团日益扩大其政治势力,9世纪末,伊朗实
际上已经摆脱了阿拉伯人的统治,建立了许多地方政权。东北部霍拉桑地区的萨曼王朝
(875~999)的统治者较其他地方政权的君主更注意保护文人和提倡文学创作。波斯文学
史上第一个著名诗人鲁达基(850~941)就曾任萨曼王朝的宫廷诗人。

  鲁达基生于撒马尔罕(今苏联塔吉克共和国境内),与他同时代的波斯诗人约有数
十人。当时有两个诗歌中心:一个是中亚的撒马尔罕和布哈拉;一个是巴尔赫和木鹿。
鲁达基精于音律,熟悉民间创作,他的诗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感情和愿望。波斯
诗歌形式如颂诗、抒情诗、叙事诗和四行诗等通过鲁达基及其同时代诗人的创作逐渐定
型。因此,后世称鲁达基为“波斯诗歌之父”。

  鲁达基逝世时,波斯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诗人菲尔多西(940~1020)于霍拉桑图斯诞
生。菲尔多西是史诗《王书》的作者。《王书》的语言是优美流畅的波斯语。当时,阿拉
伯语在伊朗甚为流行,但作者有意识地避免使用阿拉伯词语。在菲尔多西创作《王书》之
前,萨曼王朝宫廷诗人塔吉基 (卒于978年)曾奉命创作诗体《王书》,但他只完成一千
行即去世。菲尔多西把他这一千行诗照录在他的《王书》中,以资纪念。菲尔多西的
《王书》反映了伊朗人民的民族独立思想,在激励伊朗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鼓励他们
反抗异族侵略,继承和发扬伊朗古代的文学传统和创造波斯文学语言方面都发挥了重要
作用。

  菲尔多西以后,在伽色尼王朝,著名诗人有昂萨利(卒于1039年)、法罗西(卒于
1038年)和玛努切赫利(卒于1041年)。他们都是宫廷诗人。昂萨利曾被封为“诗人之
王”。

  霍拉桑地区诗人的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叙事简明,用语朴实,描写环境和人物不过于铺
排,科学名词和阿拉伯词语很少入诗。这种风格在文学史上称为“霍拉桑体”。

  著名的波斯哲理诗人欧玛尔·海亚姆(1048~1122)生活于伊朗塞尔柱王朝时期
(1055~1194)。是当时知名的学者。他的诗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反宗教色彩,统治阶级称
他的诗是“吞噬教义的蛇”。

  12世纪以后,波斯文化中心西移。11世纪末,霍拉桑地区诗文创作即开始衰落,西
部和西南部的创作渐呈繁荣。西南诗人的作品与霍拉桑体有明显的区别。他们叙事多用
比兴手法,描写更加委婉细腻,阿拉伯词和科学词语入诗,诗歌内容较前丰富,文字典雅
含蓄,文学史上称之为“伊拉克体”。它的代表人物有昂瓦里(卒于1187年)、哈冈尼
(1126~1198)和内扎米(1141~1209)。南方诗人萨迪(1208~1292)则是伊拉克体的改
革者,他的诗文主题思想更为明确,语言也更为平易。

  内扎米是菲尔多西以后最优秀的叙事诗人。他是阿塞拜疆人,生于甘贾(今苏联境
内)。主要作品有《五卷诗》,即《秘密宝库》(1173~1180)、《霍斯陆和西琳》
(1181)、《莱伊丽和马季农》(1188)、《七美人》(又名《七宝宫》,1196)和《亚历
山大故事》(1200)。

  《五卷诗》在中亚和印度等地区享有很高的声誉,各族诗人都竞相学习和模仿内扎
米的作品。

  13世纪初蒙古人从东北部入侵,霍拉桑地区首当其冲,文人纷纷内逃,从而活跃了南
方文坛。但是代表这一时期波斯文学的两位大诗人萨迪和哈菲兹(1320~1389)都诞生在
南方名城设拉子。

  萨迪的主要作品是《果园》和《蔷薇园》。他的作品充满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反
映了下层人民对封建压迫的不满。《蔷薇园》获得广泛的世界声誉,历来是学习波斯语
言的教科书,同时在波斯散文发展上也是一部承先启后的作品。

  波斯散文从 9世纪初开始出现,在萨曼王朝统治者的倡导下得到顺利发展。初期的
散文朴实无华,言之有物。从11世纪末开始,波斯散文引进了阿拉伯韵文形式(萨
治)。这反映了伊斯兰教的影响的增长。

  波斯文学散文的内容可分为三类:①帝王、英雄故事,如散文体的《王书》;②爱
情传奇故事,代表作品有《巴赫蒂亚尔故事》(成书于萨曼时期)和《探子萨马克》
(成书于1189年);③道德训诫故事,代表作品是译自阿拉伯语的《卡里来和笛木乃》
和《卡布斯集》(成书于1082年)。萨迪的《蔷薇园》是第 3类散文作品的发展。

  萨迪的同时代人莫拉维(鲁米,1207~1273)是苏菲文学(苏菲意为穿粗毛织品的
人)的主要代表诗人。莫拉维生于巴尔赫(现阿富□境内),是伊朗著名苏菲派诗人萨纳
依 (?~1141)和阿塔尔(1145~1229)的继承者。他的主要作品是 6卷叙事诗和大量抒情
诗。

  苏菲主义是一种神秘主义思潮,于8世纪兴起于伊拉克和叙利亚北部,以后广泛流传
于中亚、印度、印尼等地。他们表面上不否认伊斯兰教,但对其教义任意加以解释和引
申。他们否认人世幸福,提倡禁欲主义,追求抽象真理(即所谓感知主的存在,心与主
合一)。这一思想于 9世纪初传入伊朗,在城乡手工业者中间广为传播,成为他们反对
封建压迫和宗教桎梏的武器。苏菲主义后来分化为不同的派别。一派依附于统治阶级,
强调它的神秘色彩;另一派反对伊斯兰教,谴责宗教统治,鼓吹思想自由。著名的抒情诗
人哈菲兹是后一派诗人的代表。哈菲兹发扬了萨迪抒情诗的特点。他的诗感情真挚,语
言优美,善于把生活语言提炼为洗练准确的文学语言。

  波斯文学繁荣时期的最后一位诗人是贾米 (1414~1492)。他是苏菲派学者,曾编
写过616人的苏菲派人物传记。他与定都赫拉特的帖木儿王朝关系密切。贾米的主要作品
是《七卷诗》(又名《七宝座》),4卷论述神学,3卷叙事诗,其中以采自《古兰经》故
事的《尤素福和佐列哈》最为著名。他的叙事诗模仿内扎米,散文著作《春园》则模仿
萨迪的《蔷薇园》。

  自此以后,伊拉克体诗发生了很大变化,语言精练、感情充沛的抒情诗已不多见。
诗人们在内容与形式上专事模仿,企图以奇特的比喻和晦涩的语句掩盖思想上的贫乏。
立意平庸,用语俚俗,雕饰堆砌,故作风雅,是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共同特点,文学史
上称这种风格为“印度体”。

  18世纪中,以伊斯法罕和设拉子为中心的南方诗人掀起一个反对“印度体”的“复
古运动”,要求诗歌创作恢复“伊拉克体”或“霍拉桑体”,但是没有结果。因为当时
文学所面临的迫切任务已不限于改革诗歌表现方法,而是要及时而准确地反映新的社会
矛盾。

参考书目

Rezazade Shafagh, Tarikhe Adabiyyat Iran, Teh-
ran.

E. G. Browne,A Literature History of Persia,L.,
1906~1908.

                  

三首小?

藍花姑娘

沾着露珠 傍着清溪
她輕輕走來
帶着山谷的幽香
帶着古玉的晶瑩
她有些羞怯
看看父親 看看母親
和一扇焦渴的門窗
沒有絲毫顧慮
她迎面走來-

藍花姑娘 藍花姑娘
我要給你這最美麗的稱呼﹗
春天的小河濱
冰消雪融
你藍湛湛的花蕾
象一隻嫩綠柔絨的鴨苗
半張着的口舌
但卻沒發出聲音
一直沒聲音…

夏日流火 秋冬如刀劍
教我怎麼給她述說﹖
但願她歸去的地方 一年四季
沾着露珠 傍着清溪

2002/07/24

&&&&&

苦馬豆

— 中秋夜致遠方一顆星

月兒堂堂 星子光光
苦馬開花 一陣輕香

苦馬豆 苦茵茵 風吹雨淋
孤苦零丁…

月兒光光 星子茫茫
苦馬結實 遍野枯黃

孤苦零丁 這是你的命呀﹗
這是你的命﹗

月兒茫茫 星子晃晃
苦馬裂莢 秋聲碎響

鶯兒驚 蟲兒鳴 月光流水
今夕何夕﹖

月兒晃晃 星子蕩蕩
苦馬惺惺 掛在天上

今夕何夕 星星刺我心呀﹗
星星刺我心﹗

月兒光光 星子茫茫
苦馬苦馬 長路漫長

2003/09/11

&&&&&

小貓冢

— 世上﹐只有媽疼你﹐如今她也走了…

田壟邊短松岡上
有一座小貓冢
貓就在那裡邊住下了
聽風吹雨打

貓是我最小的姐姐
打從我記事起
她就給送了伯父﹐伯父家沒女兒
等伯父家生了女兒
她又被轉送給鎮上的郎中
郎中家有錢﹐無兒

這些都發生在很遠的地方
母親都不知道
家裡還有好些口張着
知道了又怎么樣﹖

我曾經怪咎母親﹕
“為什么要生這許多﹖”
母親回話說﹕
“生孩子哪由自主﹖
首先是沒有男兒遭人欺
再說孩子養大不易”

貓一生下就傳聞要打內戰
百姓又准備跑反
不是外婆﹐貓早喂了毒虫藥
只因為她很會笑﹗

貓曾很為她弟弟驕傲
(僅只因是男性)
貓很會讀書﹐年年拿五好
當然這些都是聽說
後來貓在潿邊放鵝時淹沒掉了
身上還背着書包

母親負罪﹐伯父懺悔
可他們哭得悽慘
黃泥岡添一座小小的貓塚
風吹入苦寒

2004/12/10

=====

讀了自立貼子中阿赫瑪托娃的悼亡詩﹐我手頭也有幾首“悼亡詩”﹐一首首
貼出來怕壞了節日氣氛。這裡打個包﹐都是自家的東西。。。

多謝了﹗

The Motorcycle Diaries & The Passion…

摩托車日記/The Motorcycle Diaries

導演:Walter Salles,導過《Central Station/中央車站》

主角:
Gael Garcia Bernal 飾演 Ernesto “Che” Guevara (Fuser)
Rodrigo de la Serna 飾演 Alberto Granado
參展:坎城、溫哥華、多倫多、愛丁堡、Sundance 影展

1950年,23歲尚未從醫學院畢業的 Fuser 和 29歲的生化家 Alberto 從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出發,預計在 Alberto 30歲前靠摩托車 “The Mighty One” 走到委內瑞拉 (南美洲北部的共和國)。

﹝這部電影到底震撼什麼? 原來那個T-shirt上常見到、頭髮澎澎、戴帽子的人就是 Ernesto “Che” Guevara (1928 – 1967),對,搞革命的。﹞

兩個小時的電影。
前半段 Alberto (不知道為什麼) 一直叫 Ernesto 為 Fuser,
直到抵達智利被人笑他們的阿根廷口音,漸漸大家開始叫他 Che。

前半段幽默有趣,後半段當他們不斷遇上流離失所的人、困苦被壓迫的人,Fuser 看到以前從未遭遇的世界,有什麼已逐漸改變。

另外,Fuser 居然有氣喘。 一個不少人認同的英雄居然有氣喘。
英雄也是有脆弱的一面的阿。

http://singalone.hala.ca/cgi-bin/blog/archives/000198.html

&&&&&

By RedZeppelin

The Motorcycle Diaries (2004)(Argentina)
Directed by Walter Salles

The Motorcycle Diaries follows the adventures of future leader of the Cuban revolution, Ernesto “Che” Guevara (Bernal) and Alberto Granado (De la Serna) as told in “The Motorcycle Diaries” by Ernesto Che Guevera and “With Che Through Latin America” by Alberto Granado. The story takes place as they explore the underdeveloped rural areas of Argentina, Chile, Brazil and Peru where the two radically different youths discover their calling.

As middle class Argentineans, Che and Alberto set off in 1952 riding an old, unreliable motorcycle ironically nick-named “La Poderosa” (the powerful one) in search of some fun, some girls, and an escape from college life before they must become professionals. The two cousins begin the journey as absolute opposites. Che is slightly up-tight, immature, and naïve. Alberto, on the other hand, is a life-loving and mature fellow more set in his ways, but who will still undergo a dramatic change of destiny. The beginning of the trip is marked by humorously humiliating instances between the two future heroic icons as they seek shelter and food when their motorcycle breaks down and they run out of money. As they leave Argentina into Chile and so forth, the adventure becomes more dramatic as intense internal ideological conflicts are revealed when they encounter the weary, beaten-down, and oppressed workers set in contrast to the beautifully filmed South American landscape. Ernesto and Alberto, as medical students, eventually proceed to volunteer at a leper colony in the Peruvian Amazon. One of the most climactic moments in the film occurs when Che celebrates his birthday at the leper colony and insists upon breaking the rigid segregation between lepers and doctors when he swims across the river that separate the two.

Without pretentiously portraying Ernesto as an artificial hero, Gael Garcia Bernal delivers a magnificent performance in this profound and meaningful examination of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ditions that yielded the great revolutionary. Bernal completely retains the sincerity of the familiar experience of discovering one’s self.

Rodrigo De la Serna also does an excellent performance as Che’s companion without simply being reduced to a foil character, overshadowed by Guevara. The journey through his touching experience ends with one of the most moving moments in the film for me, when the actual Alberto Granado appears in his humble home in Cuba as an aged veteran of the famous socialist rebellion.

Cinematographer Eric Gautier truthfully portrays the harsh realities that shape Ernesto’s and Alberto’s outcome and their emotionally charged coming-of age journey while simultaneously flaunting the beautiful backdrop of the South American countryside and wilderness which has a constant presence in this movie. The music of composer Gustavo Santaolalla compliments the down-to-earth journey of the two future heroic icons.

This movie is a humanizing and moving epic that everyone will enjoy. Not at all monotonous or tedious, this historical document is truly revealing and entertaining.

&&&&&

The Motorcycle Diaries 官方電影網頁好像有兩個?
http://www.motorcyclediaries.net/
http://www.motorcyclediariesmovie.com/

=====

昨晚看了这部电影,是《中央车站》同一个导演拍的,除了我新识的
南美风光以外,这部电影的诗艺很高,让我有新时代的耶酥的形象感
,但都是在不言不语中。。。

好!

不知赋格的巴西电影节为何没有论及。。今晚看《上帝之城》。

反观那一部叫PASSION什么的电影,实在有点不懂诗艺,把真的耶酥
都演成了R级的暴力戏。我想,非基督教徒不喜欢,基督教徒更不喜欢
,犹太教徒感到受到侮辱,那么,谁喜欢的?

我能想到的恐怕只有基督教原教旨的人。当然,电影中使用的早先的
语言,这一恐怕有点功夫,反正谁都听不懂。

不喜欢!

几篇有关《忧郁的热带》的随笔

丧钟为游记而鸣

何几页

《忧郁的热带》无疑是一个相当具有蛊惑力的书名,把这五个字含在嘴边就好像看见19世纪的法国超现实主义画家卢梭的画作,扑面而来都是湿热难当的热带气息。一如本书的封面色调——取自亚马逊河的酽绿与巴西橡胶园的土黄,两种质地细密的色彩搁在一起,无须复杂的图案,即已呈现出一种坦然而又脆弱的富丽气质,原始且性感。

有趣的是,在卢梭那幅著名的《异国风景》图中,经植物学者考证,除去可以见到的二、三种外,画面上几乎所有的植物都只存在于卢梭本人的想象之中。而在列维—斯特劳斯的这本书里,虽然提到了麝香草、牛至草、迷迭香草、罗勒草和乳香黄连木这等古怪拗口闻所未闻的植物,但却都是个个有证可依有据可查,这里没有夸张怪诞的文化想象,所有的文字都是在见证实录的条件下写就——“1934年2月有天早晨,我从马塞港搭船前往山托斯港。从那次以后,还有无数次的出发,在记忆中全都混合起来,只留下少数几件特殊的印象:首先,法国南部的冬天充满一种特异的欢娱气氛……”这样的叙事方法不仅让人联想起杜拉斯式的异乡情绪,更因作者本人文化人类学家的身份而具有了真实的感染力。

《忧郁的热带》不是一本纯学术著作,和斯特劳斯其他几部人类学宏篇巨著如《神话学》、《原始思维》乃至《结构人类学》相比,《忧郁的热带》更像是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人类学家在闲暇时分随手写就的作者手记——因为不追求宏大叙事和理论体系的建构,所以没有太多行文的限制。

大师的胸怀和学养不允许列维—斯特劳斯像那些随时准备被感动随时要抒怀的文人骚客,哆嗦着企图在蛛丝马迹的历史遗迹中夸张情绪,这本书恰如一位文笔很好的科学工作者所写的工作报告,娓娓道来但不扭捏作态,处处精彩却又不露半点痕迹,丝毫不见时下国内某些学者撰写“文化大散文”时的顿足运气筋脉贲张。

很显然,这样的文字极易满足读者对异国情调鄙陋的猎奇心理和文化想象,我自己在捧读这部500多页的大部头时就读得甚为兴高采烈。可是本书开篇劈头一句“我讨厌旅行,我恨探险家”却一再地提醒我,这不是一本“依靠一些片段和残迹徒劳地去重新创造一种已经消失的地方色彩”的游记,相反,“这是一部为所有游记敲响丧钟的游记”。

用一瓶番茄酱把所有的食物涂成同样的味道是西方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异质文明在启蒙之后的西方文明的强大倾轧下,不仅有被涂抹番茄酱的危险,更有可能最终干脆被基因改造成一个番茄。列维—斯特劳斯对此显然深感忧虑,他说:“可是人类只选择种一种植物,目前正在创建一个大众文明,好像甜菜是大批大批的种植一样。从今以后,人每天享受的就只有这么一样东西。”

《忧郁的热带》就是这么一本在自觉反省、批判与再批判的心态下写就的大书,JamesBoom对它的评价一语中的:“这部书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一本关于它自己文化(法兰西的、西方的)的书,也是一部否定这种文化的书;它是一部关于20世纪的书,也是一部20世纪的书;它还否定其它几个世纪中,西方推行其统治世界不同文化的政治使命。”

来源:南方都市报

&&&&&

“结构”不上街

1968年5月对法国来说,可是风云变幻的日子,法国文化部部长干预文化,要撤巴黎电影资料馆馆长亨利·朗格鲁瓦的职,可这位馆长深孚众望,得到青年学生们的好评。学生们起来捍卫他们的文化“教父”。法国暴发了五月风暴。学生们上街游行,与警察打巷战,砸银行玻璃,掀翻汽车。挥舞着红旗,高唱着《国际歌》游行。法兰西燃起了烈焰。学生停课,教师停教,整个教育青年体系,立即瘫痪。最后引发全国工人罢工,人数达到80万人。

伦敦和纽约也受到了触发,形成世界性的学生和知识分子反资本主义浪潮。波澜壮阔。那些左岸的法兰西的大知识分子们,那些学院里的领袖,也上了街,支持学生,声援学生。

电影知识分子让·雷诺阿、阿伦·雷乃、戈达尔·特吕弗成立了保卫电影资料馆委员会。萨特和波伏娃二人,发出号召,“所有劳动者和知识分子在物质和道义上支持学生和教师们发起的斗争”。萨特、波伏娃、雅克·拉康、勒菲弗尔、莫里斯·布朗肖等联名签署并发表了一份宣言,这份宣言上有这样一句话:

“向用一切手段摆脱异化秩序的学生们致敬。”

阿拉贡奔赴奥居斯特·孔特广场,在科恩-邦迪陪同下发表演讲。萨特和波伏娃分别在协会广场和星辰广场上演讲。

但事情总有例外,大名鼎鼎的罗兰·巴特院士开始还是保卫电影资料馆委员会的委员,可到运动高潮时,找不到人了,他跑到外国去了。同时跑到外国去的还有福柯院士,他去了洛杉矶的同性恋浴室。列维·斯特劳斯院士也跑了,去了巴西。学生们发现,这些大块头人物全是研究结构主义的,于是开玩笑说“结构不上街”,讽刺他们在政治上太保守。

结构主义是研究一个封闭体系内各事物关系的学派,广泛影响了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批评等。在语言学方面,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开创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罗兰·巴特的《符号学》开创了结构文化分析,列维·斯特劳斯写下著名的《结构人类学》、《野性的思维》和《忧郁的热带》。

《忧郁的热带》以荡气回肠之笔,捕捉了发生在亚马逊河和巴西高地丛林中的人类故事,是对人类童年经验的一次深刻的回忆,同时也是对一种纯净、自然生活的一次深刻的呼唤。他年轻时候就去到亚马逊河和巴西高地的丛林,访问卡都卫欧族、波洛洛族、南比克瓦拉族以及吐比克瓦希族,他的叙述还原了最基本形态的人类社会。他发现了一种跨越文化、超越历史的语言,并在发现一种方法的过程中分解了自我,他所揭示的世界是一个没有命运、没有最终目标、只有残迹的世界。某些特权社会所欣赏的历史意识在这里根本没有市场,是对英国的进化论者的一记耳光。

列维·斯特劳斯开掘的是一个遥远而伟大的时代,这个时代已被彻底地淹没在时光和误解之中,但我们人类生存的全部真相或许就包含在这个时代中。

至于福柯,他的《知识考古学》企图打捞落在时空以外的事物,《戒律与惩罚》和《疯癫与文明》从一个边缘的地方突破文化的限制,成为20世纪的经典。

“结构”虽然不上街,虽然在个人身体上保守,但在精神上,却尖锐得惊叫。

(燕晓东/文)

&&&&&

斯特劳斯的视角

梦亦非

列维 斯特劳斯的《忧郁的热带》(或译《悲伤的热带雨林》)出版于1955年,而我是2002年才读到这部书。过了近五十年之后,读起来丝毫没有滞后之感,也许这就是名著的魅力,从任何时候都可以毫不落后地进入它(时间的魔力在它身上不起作用)。

白人与印第安人的行为差异,实质是文化的差异,在这部巨著之中,弥漫着差异的烟雾,在这种差异中展开整个考察的行程。这种差异从人类学上来讲,虽然阻碍主体在田野作业中进入考察对象,彻底理解考察对象的行为与心理,但是,它却又是必须的,因为不管仪式的意义还是日常的意义,只有放在两种或更多种文化的比照之下,才会凸显出来。这是种张力,没有这种张力,人类学就会大为失色甚至丧失它的发展性。

斯特劳斯与他的考察团只能从欧洲文化的角度去察看印第安人,而作为一个东方文化中的读者,我则只能从我的视角去阅读这部书,去分析书中斯特劳斯的思虑。

在卡都卫欧族的身体绘画问题上,土著是出于一种色情动机,而斯特劳斯的解释是:首先,脸部绘画使个人具有人的尊严,保证了由自然向文化的过渡;其次,表达一个复杂的社会里面地位的区别。他看到的是社会学的功能。而我奇怪的是,他为什么不去追寻这种绘画的起源?而是沉溺在种种身体图案的收集、辨认上。我以为,某种行为的起源也许更能解释它的现状与功能。这就是我的视角与斯特劳斯的视角区别,比如我期望在一次“绑女孩腰部”的仪式上看到细节部分,因为从细节最能窥视仪式的意义,但是,斯特劳斯对此全无兴趣,他看到的只是那些我毫无兴趣的节外生枝,也就是那种旅行家们所好奇的现象。

这当然不能怪斯特劳斯,他出于对法国文化和西方文明的不满,才到美洲考察原始文学,他无数次地在热带的密林中陷入困境时,怀疑人类学的意义何在,这种怀疑促使他的眼光向问题的外部偏离,落到生命的厌倦和大自然的奇妙上来。他承认:想了解美洲的欲望远比靠研究一个个案以探讨人类本质的欲望要强烈。

偏离带来了这部著作的游记性质,斯特劳斯不惜笔墨地叙述了整个考察的行程和见闻,表现出与人类学家极不相称的那种游客似的猎奇与情绪抒发,全书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沉浸在对旅程的喋喋不休中,以至于许多读者将这部人类学名著当作游记来阅读。也许,这是斯特劳斯一个小小的诡谲的圈套,所有大师都是玩把戏的高手。

但是,大师毕竟是大师,行文中他不断察看印第安原始文明,同时又反思、剖析着西方文明。这让此书获具了思想的闪光碎片。此前,人类学中的进化学派认为原始人是没有进化的种族,传播学派则认为人类有共同的起源,扩散在世界各地,因此文化有高低之分。斯特劳斯通过热带丛林的考察,得出的结论却是:人到处都一样,现代西方人和原始人没有区别。人类都不过是意指动物 不断地把意义归附于事物的过程。这部著作起了为原始文化正名的作用。

所有的人类都处于自己的文化语境中,只能从自己的文化视角看出去,不管是斯特劳斯看待印第安人,还是反思自身文化,亦或是我从自己的研究角度惊异于斯特劳斯的视角,我们得出的结论永远都是暂时的。因为人类不是上帝,不可能具备全视角的复眼。

克劳德·列维 斯特劳斯,1908年生,毕业于巴黎大学,1935年到1939年到巴西教社会学,同时到原始部落进行人类学田野调查,曾任巴黎人类博物馆副馆长,1959年成为法兰西学院社会学教授。影响遍及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文学及电影的结构主义研究,位如宗师。

&&&&&

《忧郁的热带》精彩选读

在开始讨论波洛洛文化的其他方面以前,我得花点时间描述一下死者与生者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即使是尼安德塔人和智人的边缘例子,也用简单准备过的墓穴来埋葬死者。丧葬仪式自然是各个族群并不相同。此仪式背后的感觉是一样的,我们可能因此想像各族群在这方面的差异微不足道。但是,即使我们把在不同的人类社会所观察到非常简单化的对死者态度的陈述排出来,我们还是不得不承认一项主要的区别,而在两个极端的例子中间可以发现各种不同的中间类型。

有的社会让其死者安息;只要定期对其致敬,死者就不干扰生者。即使死者回到生者身边,也只是偶然为之,而且都在特定的时间之内。死者的回来是受敬重的,因为透过他们的影响,四季才如期循环,农作和妇女才能生育丰收。这好像死者与生者之间订了契约,死者留在他们自己居处的条件是,生者要对他们表示合理程度的敬意。生者与死者的短暂会面都以关心生者的利益为原则与目标,在民俗中有个普遍的主题。一个富有的英雄向债主购买一具债主不准别人安葬的尸体,把尸体埋了。死者在恩人的梦中出现,向他承诺会使他成大功,惟一的条件是所得的好处两人要均沾。故事中的英雄不久即赢得一位公主的爱情,英雄经由超自然的保护者的帮助而拯救了公主生命多次。现在问题来了:这位公主是不是也要平分呢?巧的是公主本人是着魔的人,有一半是女人,另一半是龙或蛇。死者要求他该得的一分;英雄答应可以。死者对英雄的公正很满意,便只拿走公主可怕的那一半,把一个完全人性化的太太留给英雄。

与这种构想形成对比的,是另外一种构想,也可由民俗故事中的主题加以解说,我把这个主题称为“多谋能干的骑士”。故事中的英雄很穷,而不是富有。他惟一的财富是一粒麦子,他用欺诈手段以那粒麦子换到一只公鸡,再换到一头猪,然后是一条牛,后来又换到一具死尸。最后他用那具死尸换到一位活公主。在此一例子中,死者是客体,而非主体。死者不是英雄与之商量的合伙人,死者只是一件工具,被用来做投机买卖,买卖过程中充满欺骗与说谎。有些社会对死者的态度就是这样,他们不让死者安息,强迫死者替他们服务。有的服务是实际利用死尸,像食人的习俗与食尸的习俗,目的是为了取得死者的美德与力量。有的服务只是象征性质,社会中的成员为了尊严地位竞争的目的,不断地要求死者帮他们忙,或者引用祖先的名字,利用系谱上做手脚来合理化他们所要享有的特权。这样的社会不断地剥削利用其死者,经常因死者而烦恼。他们相信死者会用同样的方式对付生者,由于生者利用死者,死者会对生者不断地提要求,对生者越来越不客气。但是,不论是公平分配,像第一类社会中的情形那样,或是毫无限制地投机,像第二类社会那样,死者与生者的关系总是脱离不了某种方式的分享。

=====

《忧郁的热带》是本好书,值得一读再读。可惜我找不到比较综汇的
随笔,只能如浮士绘般地贴几篇。Adagio写的那一段英文不错,能
否再多写几个字呢?哪怕抄几段书都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