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丽的日本(川端康成)

我在美丽的日本(上)

川端康成 Chi译

春暖樱花开
夏炎杜鹃红
秋月透清冷
冬雪映寒凝

这是道元禅师[1](1200-1252) 的一首和歌[2],题为《本来之面目》。

月破云出
伴吾独行
寒风白雪
侵袭月身

这是明惠上人(1173-1232)吟诵 的一首和歌。当友人请我挥毫时,我常常选书这两
首相赠。明惠的这首和歌前,还冠以一段长序,详细述说这首和歌的故事,以描绘诗
的灵境:

元仁元年(1224)十二月十二日夜,浓云蔽月,入花宫殿坐禅,及至午夜,禅毕。走
出山顶之峰堂归至下房时,月从云缝间露出,光映照雪地。山谷里传来阵阵狼嚎,
凭月亮陪伴,毫无恐惧。逮入下房,后复出,月亦躲入云中。子夜钟响时,重登峰
堂,月又拨云而出,送我上路。到达峰顶,步入禅堂时,月又躲入云中,恍若欲藏
匿于对面之山峰后,莫非月有意默默伴我夜行?

接着是这首和歌。之后他又写道:

入峰顶禅堂时,但见月隐山间,

愿随月亮归山间
夜夜如友相陪伴

明惠当时是在禅堂过夜,还是黎明前又折返禅堂,已无考,但他又有了另一诗的境
界:

禅毕眼开,亲见晓月,碧光临窗,照吾暗禺,心胸光亮,有如明月。

心境皓洁光闪闪
明月信吾即为月

既然西行[3]被誉为“樱花歌人”,对应地,明惠自然被称为“月亮歌人”。

明明皓皓明明皓
皓皓明明皓月明

这首全部以感叹声排比堆砌的和歌,连同前三首从半夜到拂晓吟诵冬月的和歌,明
惠是循着西行的精论:“虽咏歌,并不以为歌。” 这是自发、纯真、忠实地向月亮
倾吐忠肠的三十一个音节,犹如对月情话,而不仅仅是与月相伴。他望月身成月,
被他望的月成为他,而沉浸于自然中,成为自然的一分子。于禅堂静坐,上人的清
心之光,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被月亮看成为晓月之光。
正如长序中所叙述的那样,“月破云出”这首和歌是明惠在山顶禅堂,沉浸在对宗
教和哲学的冥想中,月亮成为其伙伴。禅堂及明惠的心与月亮之间,微妙地呼应、交
织在一起───这正是他所歌咏的。我所以选它来题字,是因为它是体现了对自然及
人的温暖深邃地体贴入微、谦和的日本人的歌。云端的冬月,时隐时现,照我往返禅
堂,闻狼嚎亦无惧。月啊,风吹你,你不冷吗?雪侵你,你不寒吗?这恰是对自然,
也是对人间的精致沉静的日本精神的赞美,因此我才书赠友人。
以研究Botticelli[4]而闻名于世,对古今东西美术博学多识的矢代幸雄博士,曾
把日本美术特色之一总结为“雪月花时最怀友”。看到雪的美、看到月的美,也就
是看到四季时节的美而有所感悟时,当自身由那种美而获得幸福时,就会思念亲友,
愿与他们分享快乐。这就是说,由美的感动,强烈地诱发出对人的怀念之情。这个
“友”也可泛指“人”。另外,以雪月花来表现四季变化的美,在日本传统中,是
包含着山河草木,自然万物之美的。
这种“雪月花时最怀友”的精神,也是茶道的基础。茶道是情怀的相聚,是好友在
佳季的相会。顺便说一下,我的小说《千只鹤》,如果被认为只是描写茶道的“心
灵”和“形式”的美,那就是误读。然而这部作品是对当今俗恶茶习的怀疑和惊醒,
并予以否定。

春暖樱花开
夏炎杜鹃红
秋月透清冷
冬雪映寒凝

道元的这首和歌,也是讴歌四季美的。自古以来,日本人在春夏秋冬四季,将四种
最喜爱的自然景物的代表无造作地排列起来,也许没有比这更平凡、几不成为诗的
诗了。不过,良宽僧(1785-1831)的辞世诗,也有类似的意境:

吾何所遗
春日樱花
山谷杜鹃
枝头秋叶

这首和歌同道元的一样,把寻常的对象和普通的词,不假思索──不,是蓄意地─
─串连在一起,以表达日本的精髓,在此引述的正是良宽的辞世诗。

漫长春日
与童戏球
渐将逝去
薰风清爽
月透清光
彻夜共舞
消渡余生
非吾向禺
更乐独行

这首诗描绘了良宽的心境和生活:住草庵,穿粗衣,漫步田野,与儿童戏耍,同农
夫闲聊,尽管谈的是深奥的宗教和文学,却不用难懂的语言,那种“和颜爱语”的
无垢言行,同他的诗歌与书法的风格,都摆脱了江户后期,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出初
的日本近代习俗,达到了古代的高雅境界。在当今的日本,他的书法和诗歌仍然受到
人们的敬重。他的辞世诗,反映了他这样一种心情:自己没有什么可留作纪念的,也
不想留下什么,然而,自己死后大自然仍然是美的,也许这种美的大自然,就成了自
己留在人间的唯一的纪念吧。这首诗不仅充满了日本自古以来的传统精神,同时仿佛
也听到良宽的宗教心声。

伊人远方来
相见无他思

良宽的这首情诗,也是我所喜欢的。衰老的六十八岁的良宽(我应指出,我在六十
八岁获得了诺贝尔奖),遇到了二十九岁的尼姑纯真的心,获得了崇高的爱情。这首
诗既流露了他偶遇终生伴侣的喜悦,也表现了他望眼欲穿的情人终于来到时的欢欣。
“相见无他思”的确是充满了纯真的朴素感情。
良宽七十四岁逝世。他出生在雪乡越后,就是我的小说《雪国》所描写的地方。那
里是被称为“里日本”的北国,即现在的新泻县,寒风从西伯利亚越过日本海刮来。
他的一生就是在这个雪国里度过的。他日益衰老,自知死期将至,而心境却清澈如
镜。这位诗僧“临死的眼”,似乎仍然映现出他那首辞世诗里所描述的雪国的自然
美。我曾写过一篇随笔《临终的眼》,但这里所用的“临终的眼”这个词,是从芥
川龙之介(1892-1927)自杀遗书中摘下来的。在那封遗书中,这句话特别打动了我的
心。“所谓生的能力”,“动物本能”,大概会逐渐消失吧。

现今我生活的世界,象冰一般透明、又如病态般神经质。………我何时能毅然自杀
呢?这是个疑问,唯有大自然比持有这种想法的我更美,也许你会笑我,既然热爱
自然的美又想要自杀,这样自相矛盾。然而所谓自然的美,是在我“临终的眼”里
映现出来的。

一九二七年,芥川三十五岁就自杀了。我在随笔《临终的眼》中曾写到:“无论怎
样厌世,自杀不是开悟的办法,不管德行多高,自杀的人想要达到的圣地也是遥远
的。”我既不赞赏也不同情芥川,还有战后的太宰治[5](1909-1948)等人的自杀行为。
但,还有另一位年纪轻轻就死去的朋友,是日本前卫派画家之一,也是长期以来就
想自杀的。“他说没有比死更高的艺术了,还死就是生,这话成了他的口头禅,”
(《临终的眼》) 我觉得这位生于佛教寺院、由佛教学校培养出来的人,对死的看法,
同西方人对死的看法是不同的。“有牵挂的人,恐怕谁都不会想自杀吧。”由此我
想起另一件事,就是那个一休禅师曾两次企图自杀。
上面我之所以在“一休”前冠以“那位”二字,是因为他作为童话里的机智和尚,
为儿童所熟悉。他那无碍奔放古怪行为,久以成为佳话广为流传。他那种“让孩子
爬到膝上,抓摸胡子,连野鸟也从一休手中啄食”的样子,真是达到了无心的最高境
界了。看上去他象个亲切、平易近人的和尚,而实际上确实是一位严肃、深谋远虑的
禅宗僧侣。也被称为天皇御子的一休,六岁入寺院,一方面表现出天才少年诗人的才
华,另一方面也为宗教和人生的基本问题所困扰,而陷入苦恼。他曾疾呼:“倘有神
明,就来救我。倘无神明,即沉我湖底,以葬鱼腹。”当他正要投湖时,被人拦住了。
后来又有一次,由于一休所在的大德寺的一个和尚自杀,几个和尚被株连入狱,这
时一休深感有责,于是“肩负重荷”,入山决食,再一次决心寻死。
一休把自己那本诗集,取名《狂云集》,并以“狂云”为号,在《狂云集》及其续
集里,可以读到日本中世的汉诗,特别是禅师的诗,其中有无与伦比的、令人胆颤
心惊的爱情诗,甚至有露骨地描写闺房秘事的艳诗。一休既吃鱼又喝酒,还近女色,
超越了禅宗的清规戒律,把自己从禁锢中解放出来,以反抗当时宗教的束缚,立志
要在那因战乱而崩溃了的世道人心中恢复和确立人的本能和生命的本性。
一休所在的京都紫野大德寺,至今仍是茶道的中心。他的书法也作为茶室的字幅而
被人们敬重。我也珍藏了两幅一休的手迹。一幅题了一行“入佛界易,入魔界难”。
我深为这句话所感动,也常挥毫题写这几个字。其意思可作各种解释,如要进一步
深入探讨,那恐怕就无止境了。继“入佛界易”之后又添上“入魔界难”,这位禅
宗的一休打动了我的心。归根结底追求真善美的艺术家,对“入魔界难”的心情是:
既想进入而又害怕,只好求助于神灵的保佑,这种心境有时表露出来,有时深藏在
内心底里,这也许是命运的必然吧。没有魔界就没有佛界,而要进入魔界就更加困难,
意志薄弱的人是进不去的。

[1] 希玄道元,镰仓(1192-1333)初期的禅师,日本佛教曹洞宗的始祖,曾到中国留
学佛法。
[2]日本的一种诗歌体裁,格式为:五七五七七音节,共三十一音节。
[3] 本名左藤义清(1118-1190),平安后期,镰仓初期的著名歌人和武士,精兵法,
善舞剑。着有《山家集》。
[4] Botticelli,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
[5] 太宰治,日本浪漫派作家,作有《晚年》、《斜阳》等。极端保皇派,主张军
国主义。日本战败后,他极度失望,在喊叫着“恢复皇军的光荣”中,于东京警察
局剖腹自杀。有意思的是,这段话在英文原稿的诺贝尔演讲中没有出现,只是在作
者自译的日文稿中才加入的。

&&&&&

我在美丽的日本(下)

逢佛杀佛,逢祖杀祖。

这是禅宗的著名的一句口头禅,若将佛教按“他力本愿”和“自力本愿”来划分宗
派,主张自力的禅宗,当然会有这样激烈严厉的语言了。主张“他力本愿”的真宗
亲鸾(1173-1262)也有一句话:“善人尚向往生,况恶人乎?”这同一休的“佛界”、
“魔界”,在心灵上有相通之处,也有差异之点。那位亲鸾也说他“没有一个弟子”。
“逢祖杀祖”、“没有一个弟子”,这大概也是艺术的严酷命运吧。

禅宗不崇拜偶像。禅寺里虽也供佛像,但在修行场及禅堂,没有佛像,也不备经文。
只需瞑目,长时间无言地坐着。而后进入无念无想的境界,灭“我”为“无”。这
个“无”不是西方的“虚无”;正相反,它是万有自在的空,是无边无涯无尽藏的宇
宙。当然,禅也要由师指导,和师问答,以得启发,并要学习禅的经典。但是,参禅
人必须是自己,开悟也必须靠自己的力量。而且,直观要比论理重要;内在的开悟要
比外在的教导更重要。真理“不立文字”而在“言外”。达到维摩居士的“默如雷”
的境地,大概是开悟的最高境地了吧。中国禅宗的始祖达摩大师,据说他曾“面壁
九年”,即面对洞窟的岩壁,连续坐禅九年,沉思默想的结果,终于达到了开悟的
境界。禅宗的坐禅就是从达摩的坐禅开始的。

问则言语
默则宁静
达摩之心
万般皆有 (一休)

一休还吟诵了另一首道歌:

心灵何物
犹如墨画
松涛声声
微风瑟瑟

这首歌可说与东洋画神似。东洋画的空间、余白、省笔也许就是一休所说的墨画的
心境吧。这正是“能画一枝风有声”(金冬心)。

道元禅师也有过“虽未见,闻竹声而悟道,赏桃花以明心”的诗句。日本花道的插
花名家池坊专应也曾口传:“以点滴之水、咫尺之树,表现江山万里之生机,瞬息
万变之佳兴,正所谓仙家妙术是也。”日本的庭园是自然的象征。西洋庭园多半造成
匀整,而日本的庭园大体上是造成不匀整。正是这种不匀整要比匀整更能象征丰富宽
广的境界。当然,这不匀整是由日本人纤细而微妙的情感来维持均衡的。再没有比日
本那种复杂、多趣、绵密更困难的造园术了。所谓“枯山水”的造园术,就是仅仅用
岩石堆砌的方法,通过“堆砌岩石”,表现现场没有的山河的的胜境及大海的激浪。
这种造园术达到登峰造极时就演变成日本的盆景、盆石了。山水一词,指的是山和
水,即自然之景色。山水画,也就是风景画。由庭园等的意义,又引伸出“古雅幽
静”或“闲寂简朴”的情趣。但是崇尚“和敬清寂”的茶道所敬重的“古雅、闲寂”,
当然是指潜在心底里的丰富情趣,极其狭窄、简朴的茶室反而寓意无边地开阔和无
限地雅致。

要使人觉得一朵花比一百朵花更妖娆多姿。利休也曾说过:盛开的花不能用于插花。
所以,现今的日本茶道,在茶室的壁龛里,只插一朵花,而且多半是含苞待放的。
在冬季,就要插冬季的花,比如插“白玉”或名为“佗助”的山茶花,要在许多种
山茶花中,挑选花小色洁、只有一个花蕾的。没有杂色的洁白,是最清高也最多色彩
的。然后,必须让这朵蓓蕾披上露珠。用几滴水珠润湿它。五月里,在青瓷花瓶中
插上一株牡丹花,这是茶道中最富丽堂皇的花。这株牡丹仍只是一朵白蓓蕾,而且
也让它带上露水。很多时候,不仅在蓓蕾上点上水珠,还事先用水濡湿插花的瓷花
瓶。

日本的瓷花瓶中,格调最高、最昂贵的古伊贺陶瓷,用水濡湿后,就象刚苏醒似的,
放出美丽的光彩。伊贺陶瓷是用高温烧成的,烧柴为稻草,稻草灰和烟灰落在花瓶
上,或漂浮过瓶体,虽着火候下降,表面就行成象釉彩一样的纹理。这种纹理非陶
匠人工做成,而是在窑内自然烧成的,可称其为“窑变”。由此产生出各式各样的花
纹。伊贺陶瓷那种素雅、粗犷、坚固的表面,一点上水,就会放出鲜艳的光泽。同花
上的露水交相辉映。茶碗在用前也用水湿过,使它带有润泽,这是茶道的规矩。池坊
专应曾把“山野水畔自成姿”作为自己这一流派的新的插花要领。在破了的花瓶,枯
萎的枝上都有花,在那里籍花可以悟道。“古人均由插花而悟道”,就是受禅宗的影
响,也由此培育了日本人的美的心灵。大概也是这种心灵使在长期内战的荒芜中的人
们得以持续生活下来的吧。

在日本最古老的诗歌故事集包括许多被认为是短篇小说 的《伊势物语》(十世纪问
世)里,有这样一段记述:

“有心人养奇藤于瓶中,花蔓弯曲竟长三尺六寸。”

这说的是原行平接待客人时插花故事。这种所谓花蔓弯曲三尺六寸的藤确实珍奇,
甚至令人怀疑它是真的。不过,我觉得这种珍奇的藤花象征了平安朝的文化。藤花
富有日本情调,并具有女人的优雅。试想在低垂的藤蔓上开着的花儿在微风中摇曳的
姿态,多么纤细娇巧,彬彬有礼,含情脉脉啊。它又若隐若现地在初夏的葱绿中,仿
佛懂得多愁善感似的。这花蔓长达三尺六寸,恐怕是异常的华丽吧。日本吸收了中国
唐朝的文化,尔后很好地融合为日本风采,大约于一千年前,就产生了灿烂的平安朝
文化,形成了日本的美,正如盛开的“珍奇藤花”给人以格外奇异的感觉。那个时代,
产生了日本古典文学的最高名著,在诗歌方面有最早的敕撰和歌集《古今集》(905),
小说方面有《伊势物语》、紫式部(907-1002)的《源氏物语》、清少纳言的《枕草
子》等,这些作品创造了日本美的传统,影响乃至支配后来八百年间的日本文学。特
别是《源氏物语》,可以说是自古至今,日本最优秀的一部小说。就是到现代,日本
也还没有一部作品能跟它媲美。在十世纪就能写出这样一部近代化的长篇小说,底确
是世界的奇迹,在国际上也是众所周知的。我在少年时期,虽不大懂古文,但觉得所
读的许多平安朝的古典文学中,《源氏物语》是深深地渗透到我心里的。在《源氏物
语》之后的几百年,日本的小说都是憧憬或悉心模仿这部名作的。和歌自不必说,甚
至从工艺到园艺,无不深受《源氏物语》的影响,不断从它那里吸收美的食粮。

紫式部和清少纳言,还有和泉式部(979-?)及赤染卫门(957-1041)等著名诗人,
都是侍候宫廷的女官。难怪人们一般提到平安朝文化,都认为是宫廷文化或女性文
化。产生《源氏物语》和《枕草子》的时期,是平安朝文化最兴盛时期,也是从顶
峰开始转向颓废的时期。尽管在极端繁荣之后 已露出了哀愁的迹象,这个时期确实
让人看到了日本王朝文化的鼎盛。

不久,王朝衰落,政权也由公卿转给了武士,从而进入镰仓时代(1192-1333),武
家政治一直延续到明治元年(1868),约七百年之久。但是,天皇制或王朝文化并没
有灭亡。镰仓初期的敕撰和歌集《新古今集》(1205)在歌法技巧上,比起平安朝的
《古今集》又进步了,虽有玩弄词藻的缺陷,但还注重妖艳、幽玄和风韵,曾加了
幻觉,同近代的象征诗有相同之处。西行法师就是跨平安和镰仓这两个朝代具有代
表性的歌人。

思绪萦梦里
相逢人不见
若知是寝梦
何须住足醒

梦路常幽会
来去皆匆匆
怎比真人见
一面乐融融

《古今集》里的小野小町的这些和歌,虽是梦之歌,却直率而具有现时性。此后经
过《新古今集》阶段,就变得更微妙地写实了。

竹枝群雀语
秋色映斜阳

秋风秋叶凋
夕阳壁间消

镰仓晚期的永福门院的这些和歌,是日本纤细的哀愁的象征,我觉得同我本人非常
相近。

吟诵“冬雪映寒凝”的道元禅师及歌咏“月破云出”的明惠上人差不多都是《新古
今集》时代的人。明惠和西行也曾以诗歌相赠,并留下了关于歌的佳话:

“西行法师常来晤谈,说我咏的歌俱异乎寻常。虽寄兴于樱花、杜鹃、月亮、雪以
及自然万物,我是将这些遮眼充耳的东西看作虚妄。而且所咏之句都不是真实挚的。
虽吟花,实际上不觉它是花;但咏月,亦不认为它是月。只是即席尽兴吟诵。如一
道彩虹悬挂于虚空,五彩缤纷;又如日光当空照耀,光芒万丈。然而,虚空本无光
无色。在如同虚空一样的心,着上各种风情色调,却不留一丝痕迹。这样的诗歌恰
是如来的真正形体。” (弟子喜海:《明惠传》)

日本或曰东洋的“虚空”或“无”,在此都说得恰如其分。有论者评我的作品是虚
无的,但这不是西方的虚无主义。二者在心性上有着根本的差别。道元将其四季歌
题为《本来之面目》,籍讴歌四季的美,强烈地诠释了禅宗哲理。

【全文完】

=====

有谁能找到石川啄木的《旷野》,芥川龙之介的《大川河的水》,还
有小林多喜二的《信》,都是些震憾人的篇章啊。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