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耶莉内克与“拜阳具教” (俞力工)

再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耶莉内克与“拜阳具教”

世新大学新闻系客座副教授 俞力工

此次﹐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为奥地利女作家耶莉内克(Elfriede Jelinek) 。耶莉内克芳龄58﹐奥地利犹太人﹐1991年退出共产党﹐属68年代的逆反文化人。也就因为如此﹐长期与奥地利保守政府交恶﹐并受到极右派政客的恶毒攻击。如今取得诺贝尔文学奖消息传来﹐自然使右派政客坐立不安。笔者以为处于后现代﹑后冷战﹑极右势力不断膨胀的当前﹐能够把如此殊荣颁给一位主流文化圈内的“次文化圈” 的女作家﹐反映出诺贝尔评审委员会还有其公正﹑圆融的一面。

据报导﹐耶莉内克即将以为题﹐出版一本短篇著作。见此组合﹐不禁令人叫绝。笔者尽管还没有机会拜读耶之新作﹐却愿首先就“巴贝尔塔” 的寓意﹐提供一些相关的信息。

“巴贝尔塔”典故出自“创世纪”篇。上帝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亚当﹑夏娃之后﹐又赋予他们控制﹑支配万物的能力。尽管如此﹐他们还偷食禁果(智慧果) ﹐取得可与上帝比拟的智慧。上帝为防止他们继续偷食可导致长生不老的“生命果” ﹐便毫不犹豫地将他们驱逐出伊甸园。

一日﹐上帝巡游各地﹐见亚当﹑夏娃之子孙为了“试与天公比高﹐使自己声名永垂不朽”正在烧砖﹑搭建一个“巴贝尔塔” 。上帝一怒之下﹐迫使人类操不同语言﹐并使其无法通力合作…。

寓意一﹕语言﹑语文不外是人类思维的物化符号﹐但是否不同思维之间果真就无法产生愈越性和通约性﹖

如果从整个人类发展史加以观察﹐人类社会的确在任何时期﹐都有自诩为“高等文化”的族群﹐凭借“文化中心主义”﹑“文化优越性” ﹐对其他的不同文化群体进行侵略﹑围堵与羞辱。以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Samuel Hungtinton) 为例﹐他就认为西方世界之具有民主﹑自由﹑人权﹑科技等“文明优势” 与“道德优势”﹐原因在于同属于基督教文明圈﹐由是与伊斯兰教﹑华夏文明圈(包括台湾)之间没有任何融合﹑调和的可能﹔同时为了防止来自这些“次文化”的威胁﹐他建议对该两世界采取围堵办法。如今﹐仔细观察伊拉克战争发动之前﹑美国高层内部的争论﹐即主张以滚雪球(roll on) 办法﹐造成伊斯兰教国家相继崩溃﹑骨牌效应的一派﹐压倒主张以“单纯一击”(one bullet) 重创伊拉克的另一派﹐我们不只看到文化间通融﹑和解的困难﹐甚至“文化的批判” 转变为“武器的批判” ﹐也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有趣的是﹐当西方文化保守派沉醉在“基督教文化优越论” 的当头﹐竟忘记了基督教最初源自﹐源自由希伯莱文传承的犹太宗教﹔佛教则源自印度东北某小国的地方宗教﹔伊斯兰教也是由麦加一个弹丸之地发展到遍及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大教。如果语文﹑文化间没有通约性﹐这些世界宗教﹐包括基督教又是如何发展出来的呢﹖鉴于此﹐笔者认为需要顺便强调的是﹐人类的思维内容绝对有通约性﹐至于各群体的独特文艺表现形式﹐则可能无法用其它语言翻译或取代。因此﹐人世间的问题似乎不在于文化﹑思维通约与否﹐而在于各个文化的自以为是。

如果进一步追究上述“文化沙文主义” 的根源﹐不难发现这些谬论多带有刻意挑选本文化的“强项” 与避重就轻的毛病﹔其次就是把自己当作“主体” 时﹐倾向于把他人排挤至“客体” 及“次等” 地位﹔再有﹐就是将“主体” 的任何行为无边地“神秘化” ﹐譬如唱首国歌的民众也都可升华为“英雄”(见阿扁双十演讲) 。也就由于这种“主体至上” 思想作祟﹐群体之间互不相让﹐甚至纷争不断。因此﹐人类社会是否有朝一日能够摆脱上帝加诸的诅咒﹐纠正自己的狭隘性﹑劣根性﹐建立一个大同世界﹐起码在目前还不得而知。

寓意二﹕如果烧砖﹑建巴贝尔塔代表着“科技力量的僭越”﹐那么﹐驾驭世界﹑向生态挑战﹐以至于破坏大自然的冲动又当如何遏制﹑如何疏导﹖

其实﹐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无论双子座大厦﹑101摩天大楼﹐都系出于男性阳具攀比﹑暴露的原始冲动。只要具备技术与财力﹐筹划者便毫不考虑环境的合宜性﹑安全性以及寿终正寝时的善后问题﹐而迫不及待地向全世界展示它的“高﹑大﹑全” 和“独一无二” 的阳刚霸气。而纵观近代史﹐往往“后起之秀”(如日本﹑纳粹德国) 的暴露狂更甚于老帝国﹑旧势力。

如果把视野进一步拓宽到克隆技术﹑基因工程﹑核子发电﹑世纪大坝…﹐则挑战生态﹑把可长达上亿年的后遗症(尤其指核废料的储存问题) 加害于后代的 “科技暴力” 所体现的“阳具攀比狂” 更是一览无遗。

不言而喻﹐“征服伊斯兰教世界” ﹑“不使石油资源落于次文化圈之手” ﹑“高科技外科手术战争” ﹑“数码战争” ﹑“贫铀弹” ﹑“否定联合国的作用” ﹑“独霸天下”…也都直接﹑间接地反映了男性“拜阳具教” 的原始冲动。至于春宫﹐更加是一丝不挂地展示男子图借一根阳具征服妇女的狂想﹐而如果对成年妇女无法得逞﹐也会肆无忌惮﹑得寸进尺地向未成年男女孩童伸出魔掌。

处于男性中心的世界﹐我们不能不对贯穿整个人类历史的纷争与变态提出严正控诉﹔也不由得对耶莉内克的一身胆识与一世执着给予喝彩。值得注意的是﹐就世界范围﹐无论南北或东西﹐促进女权的呼声尽管此起彼落﹐但就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愿意向妇女提供50%公职人员的名额。于是乎﹐出面点缀的女性﹐与其说是“代表妇女的女强人” ﹐不如更加确切地说是“代表男人利益的强女人” 。除了提高女权之外﹐不能避免的问题是﹐科技力量就像市场经济一样(网际网络就是最佳的例子)﹐不得对其听之任之。必要时﹐社会必须进行强有力的干预与疏导﹐以使其符合社会的需要和自然的和谐﹔而如果民选产生的政府缺少尽责能力﹐则必须把他们“攀登巴贝尔塔”的冲动拖回原地。

2004/10/16

=====

瑪雅說這裡太嚴肅了﹐轉一篇活潑一些的﹐又不知道合不合時宜。

Leave a comment